首頁 > 人文

【觀點】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背後是什麼心理

由 有夢想的唐糖 發表于 人文2021-05-30

簡介說這些的目的,是想說明一個問題:一個擁有”心理腦“的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不會單純的只看表面,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只看這個人的行為,他謾罵侮辱他人的語言,而是看他這些行為背後的內容

有人惡意謾罵怎麼辦

很少有人在遭受了“攻擊”之後還能淡定平和,但是這正是我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任人怎麼辱罵,都能勝似閒庭信步:做到很簡單,只需一顆心理腦

我在5個月前曾經寫過一篇“爆款文章”,題目叫“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作為一篇專業性強、文章篇幅也長(近6000字)的長文,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我所有10w的文章裡,這一篇是收藏率最高的,評論區好評如潮,而且直到現在,我還不斷能收到關於這篇文章的評論和點贊。

我想這大概說明一個現象:這是一個很多人有共鳴和感觸的話題,可能有相當多的人都受此困擾。

前兩天,我收到了來自頭條後臺的一條私信,內容是關於我之前文章裡提及的那篇問答的(詳情可見文章),不過不同於在評論區的謾罵,這個人直接在後臺私信了我,並且氣憤的發了幾條謾罵之詞。

當時我正在和一個朋友在一起,看完之後我給他念了念,然後笑著拉黑了對方。我的朋友問我:他這樣罵你,你不生氣嗎?又或者是因為你在頭條寫了這麼久文章,什麼人都有,這樣的“噴子”見的多,所以無感了?

我反問他:如果是你,你會生氣嗎?他想了想說:可能最開始會生氣吧,後面見的多了也就不氣了。

我又問:那你不生氣是因為看開了,甚至理解了他們,還是因為別的?

他想了想回答:人太多了。。。。懟不過來。

我笑了:這麼說,你好像很無奈啊。

他也笑了:不無奈還能咋樣?難道挨個罵回去啊?

今天這篇文章,受到這個事件的啟發,我想談一下“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怎樣淡定的看待別人的惡意?”這個話題。

不過要首先說明一下,我並不是標榜我自己多麼淡定,也不是認為我比大多數人做的好,事實上,我在生活中也做不到對批評和否定完全的心如止水,只不過相比大多數人而言,我還有一個“心理學”的武器,隨著個人成長的深入,我的“

心理腦

”發育的越來越完整,看問題的角度切換的越來越自如,僅此而已。

本文將從

"攻擊者"和"被攻擊者

“兩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任人怎麼辱罵,都能勝似閒庭信步:做到很簡單,只需一顆心理腦

1。 攻擊者的角度

可以想象一下,什麼人會激發我們的攻擊欲呢?在網路上,活躍的”噴子“是什麼人呢?他們的心理機制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

① 動機與需要

任何人的行為都有意義,也可以說,任何行為,都反應了一個人背後的動機和需要。以我這件事舉例,可以設想一下,這個人的動機和需要是什麼呢?

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激發逆反,情緒宣洩。

在網上,活躍著很多”噴子“,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情緒易激動,語言較偏激,行為愛抬槓,很難接受不同意見。

網路世界和真實世界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安全性,躲在屏幕後面的人,因為匿名,缺少了社會和自我的監管,所以顯得更加膽大,從某種角度說,

更有條件釋放攻擊性

在現實中壓抑過多的人,比如”老好人“,或者超我強大的”道德楷模“,有可能在網上會換一副面孔,

網路成為一個載體,承載著他們日常生活中壓抑的、無法言說的情緒

。除此之外,有一些逆反型人格的人,就更表裡不一,他們就是傳說中在馬路上被人看一眼就恨不得拔刀的人,

逆反型人格的人,背後也有大量的情緒和創傷,他們在生活中愛抬槓,易激惹,在網路上也容易"本色出演"

不管是哪一種,他們採取在網上攻擊謾罵的行為背後,都有共同的需要:即滿足自己宣洩情緒的需要。

第二,挑戰權威,獲取存在感。

這一點和上一點相關聯,一般”噴子“都有比較明顯的逆反型人格,他們除了和一般的人爭論之外,也會對所謂的”權威“更有反感。

私信我的那位讀者,他寫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以為你加了一個黃v就很了不起了?“,這是典型的對權威的批判。

在ta的世界裡,加了黃v的人,更容易成為攻擊的假想敵,因為攻擊了權威,也就同時意味著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

第三,發生連結。

相比前兩點,這一點稍微難理解一點,很多人嘴上是謾罵和攻擊,但也許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都很難覺察他們的真實需求:是和這個人發生連結。

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

青春期的男生,他們有時候會故意對女同學找茬,比如揪一下女同學的頭髮等,來表達他們對女同學的喜愛。這是一種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謾罵你的人,都是因為喜歡你。而是因為在這些人的內心當中,”你“的某些特質觸碰了ta,也許是創傷,也許是渴望,也許是別的,總之,

ta一定是對你特別"有感",才會專門找上門來和你單挑

在生活中,很多人的關係處於”糾纏“狀態,表面上看恨的咬牙切齒,但本質上是一種無休止的糾纏,而

糾纏本身,也是一種關係連結的形式

② ”噴子“的語言系統

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需要有較好的共情能力。我曾經看到一個人描述她對共情的理解,她說:

我一直不太懂共情的意思,直到有一個人跟我說了另一個詞:"慈悲"

實際上,

諮詢師是怎麼治療來訪者的?其原理就是諮詢過程的移情與反移情

。簡單說,就是諮詢師需要為來訪者構建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來訪者會產生心理上的”退行“,ta會把自己早年和父母的關係投射到和諮詢師的關係上來。而諮詢師為來訪者創造一個新的環境,也就是給到來訪者新的經驗,於是他的創傷就被打開了。

舉個例子,一個早年經常遭到父母辱罵的人,他長大之後非常逆反,在諮詢的時候,他會不由自主的做出很多挑釁諮詢師的行為,這其實就是他的移情。這時候諮詢師沒有像他的父母一樣對他的挑釁做出懲罰和謾罵,反而理解他這樣做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諮詢師的做法給了來訪者新的經驗,於是就有了被療愈的可能

說這些的目的,是想說明一個問題:一個擁有”心理腦“的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不會單純的只看表面,也就是說:

我們不會只看這個人的行為,他謾罵侮辱他人的語言,而是看他這些行為背後的內容

有一個比喻,嬰兒在不會說話的時候,用哇哇大哭來告訴媽媽自己餓了,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如果餓了,會明確的告訴對方:我餓了。但是一個心理發育不好的人,或者說人格有創傷,心智化完成的不夠的人,他會怎麼做呢?簡單說,

他就會用把你也弄的很不舒服的方式來告訴你"我餓了"

,他的潛意識語言是:”你體會到了我飢餓的感覺,也就知道了我的需要,就會給我吃飯了“。

擁有心理腦的人,能夠讀懂這門語言,知道他讓你很難受的意思,其實是告訴你"他餓了"。於是,諮詢師就會對他的行為充滿慈悲的共情

從這個角度上說,

"噴子"的語言有其自身的語言系統,實際上,ta只是在用ta的方式告訴你ta的需要。僅此而已

他罵的越兇,表現的越激烈,我們就越知道他早年的創傷,究竟有多嚴重。

任人怎麼辱罵,都能勝似閒庭信步:做到很簡單,只需一顆心理腦

2。 被攻擊者的角度

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淡定的面對攻擊“,其實

答案已經在剛才對"攻擊者"描繪的畫像中了

很多人說,提升自我修養,就能笑對風雲。但是

自我修養從何而來?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來自於認知的迭代和升級

。就像剛才講到的”噴子的語言系統“一樣,如果你看不懂,聽不懂,就會很容易生氣——別人打上門來,豈有不還手的道理?

所以,這篇文章,我將著重從”

認知

“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話題。

① 接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心理學有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這句話如果按照普通大眾的說法,則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是什麼?

江湖就是利益、交易、是非、紛爭以及愛恨情仇

。。。。。從這個角度說,

網路和生活沒有本質區別,他們都由人組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利益和是非的標準,自然也就有愛恨情仇和產生各種紛爭的基礎。

關於這一點,

看懂不夠,更要看透。怎麼才算看透?就是心境平坦的接納

——心理學非常講究接納,對現實的接納,自我的接納,和對他人、世界的接納。不誇張的說,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對現實”全然的接納“,基本上能消除90%以上的煩惱。

在網路上,當你的觀點、文風、語言甚至你的長相”妨礙“了別人,都意味著有被攻擊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說,"被攻擊"是一件太正常的事情了

。而是否攻擊,取決於對方對於攻擊的成本的衡量,由對方決定的,自己完全無法掌控。

所以,如果能接納這個事實,也就意味著更緊密的擁抱了真實,自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被攻擊“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更深的認識——

當我們不把來自外界的攻擊謾罵當成是意外的"晦氣",可能自己的情緒就會平和很多

面對攻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好。

任人怎麼辱罵,都能勝似閒庭信步:做到很簡單,只需一顆心理腦

② 認知ABC:”攻擊“罪名是否成立,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

合理情緒療法中有一個核心理論:

ABC理論

,在這個理論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

ABC理論認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換言之,

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

這與日常認為的”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有很大的出入。

關於ABC理論,雖然是一個心理學理論,但是其道理並不難理解。先哲們對此也早有闡述。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曾經這樣說到:”

人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塑造並觀察世界,世界由此為不同的人而呈現出不同的樣子

——可能對這個人來說,世界是空洞乏味流於瑣碎的;對另一個人而言,它卻有可能是豐富有趣充滿意義的。“

所以,

我們怎麼感知世界(外部事件),實際上是來自於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在這件事情上,怎麼理解ABC理論呢?簡單說就是:

對於"噴子"對我的謾罵,我是否生氣,是否要懟回去,並不取決於謾罵者說了我什麼,而是取決於我怎麼理解他說的話。

在之前的部分,我們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比較詳盡的闡述,”噴子“為什麼會選擇你作為攻擊目標?”謾罵和侮辱“是他的語言或行為,但是他想透過這種方式表達什麼?他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我“這個人的嗎?

這些問題如果能被一一釐清,相信所有的火氣就消失的差不多了。

簡單的說,謾罵是”噴子“的語言,他之所以使用這種語言,是因為他有一些創傷被你激發了,比如你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使用了強硬的語氣,這會讓他和潛意識裡曾經教訓他、打壓他的權威聯絡起來,他的創傷被你強硬而肯定的語氣所勾起,激發了他強烈的進攻慾望,

表面上看,他在攻擊你,但本質上,他在攻擊那個潛意識裡曾經傷害過他的敵人

。而你,這個陌生人,只是他的替罪羊而已。

如果你的"段位"再高明一點,也許還會對他產生同情和悲憫

——他是曾經受了多少傷害,才變得這麼歇斯底里,像一條野狗一樣無家可歸啊?

什麼時候我們會想要懟回去?其實就是當我們感覺到危險和敵意的時候,但是很多時候,

所謂的危險和敵意——就像"噴子"所感知到的一樣,只不過是基於我們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的想象得出的,並不是真正的危險

當我們看清楚對方攻擊的物件並不是真的”我“時,我們想懟回去的慾望也就消失殆盡了。

任人怎麼辱罵,都能勝似閒庭信步:做到很簡單,只需一顆心理腦

③ 表達:每個人都只是在表達他自己。

很多人都會有

無意識的"自我援引"

,比如別人說一句話,我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這是別人對我們的惡意,是在針對我們,從而激發自己一系列的心理活動。

自我援引是基於我們的自我中心

——大部分人身上都有不夠健康的自戀成分,所以習慣於什麼事都會和自己掛上聯絡。

也許有的人會說:他都私信我了,還不是針對我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在上一條內容裡了,

你可以根據"表面證據"判定對方是在針對你,但是你也可以理解的更深,知道他其實是在攻擊他內心當中給他創傷的那些人和事

事實上,

從來沒有人能夠傷害我們,除了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在表達他自己,用他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

——表達他的觀點,他的態度,他的渴望,他的需要…………

也許他的表達方式不是我們喜歡的,但是這其實和我們無關,因為,他只是在用他知道的、自認為合適的方式表達而已

。對於他個人而言,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任人怎麼辱罵,都能勝似閒庭信步:做到很簡單,只需一顆心理腦

【寫在最後】

雖然這件事我寫的是一個素未謀面的讀者對我的”攻擊“,但實際上

這個道理可以應用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中

——這也是最容易觸碰我們傷口的地方,因為親密關係往往意味著”自己人“,我們或許能對外人的攻擊一笑置之,但卻很少有人會對自己人的”攻擊“心平氣和。

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認知,來理解自己,也理解別人。這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因為

我們想要達到彼岸,需要不斷的和自己的本能對抗

但是

它是一個選擇

——我們每可以自主的選擇到底是

順從經驗,還是跳出經驗的限定

,以更高層級的認知去看待這個世界。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Tags:攻擊噴子謾罵我們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