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什麼是三苦八苦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基本教義都有那麼一

由 李本軍之說 發表于 人文2021-05-30

簡介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基本的教義,都有那麼一個字:苦

什麼是三苦八苦

宗教對我來說,雖然彷彿就在眼前,但卻永遠的遙不可及。宗教做為一種信仰,起到了任何正式非正式組織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我對宗教沒什麼研究,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瞭解,現有的瞭解也只不過是支鱗片爪。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基本的教義,都有那麼一個字:苦。

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紀由耶穌基督創立。他為了從罪惡中救贖人類甘願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補贖人類的各種罪汙與不完善(甘以身死而代人贖罪,苦)。“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不僅愛自己,還要愛敵人(苦)。

穆罕默德為伊斯蘭教創始人,出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在他出生前已亡故,6歲時喪母,由祖父撫養(苦)。幼年失學,替人放牧(苦)。他一生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阿拉伯人的基本統一(苦)。直到現在,阿拉伯人在全世界的生存環境都不是很好,曾被那些所謂的精英國家列為“恐怖分子”,而飽受殺戮之苦(苦)。

佛教與我們淵源頗深,因為一部《西遊記》,那個方面大耳寶相莊嚴的如來佛祖,

李本軍之說:說苦樂

顯得是那麼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如來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一個王子,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便出家修行。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中,苦諦詳細說明了“苦”的含義。

苦即三界輪迴生死苦惱之義,凡是有為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苦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飢渴等苦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有的是仁義道德,其中最主要的是忠孝。宣揚忠孝思想的文人義士,綜觀整個文學史,屈李杜蘇可以稱之為翹楚。而這幾個人的人生經歷,也可以用一個“苦”來形容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做了總結,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屈原是楚國貴族,一生鬱郁不得志,因苦諫楚王不被採納,不忍看國破家亡,也不忍看將來人民被壓迫奴役,投汨羅江而死。在他一步一步走向汨羅江時,他的內心,應該是怎麼樣的痛苦?

李白,

李本軍之說:說苦樂

一生桀驁不馴狂放不羈,曾仗劍天涯手刃數人。據說那個拯救中唐的郭子儀,年輕時就是被李白髮掘於市井。他能讓聞名當世的賀之章摘玉沽酒,能讓青年的杜甫佩服的五體投地,還能讓唐明皇的寵信脫靴研墨。李白的一生,有著強烈的政治抱負,但當時的皇帝只是把他當作粉飾太平的工具。這個志向到了晚年愈加強烈,他投靠了永王,甚至當他聽到郭子儀李光弼正光復中原時,曾請纓參戰。後來因永王謀反受到牽連,李白被流放夜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遇大赦天下才獲得自由。遇赦途中經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時的李白,已到花甲之年。

李本軍之說:說苦樂

杜甫,被後世譽為詩聖,在我們中國,能夠被稱為*聖的人,從孔丘開始,都是不世出的奇人。醫聖張仲景,史聖司馬遷藥聖李時珍,書聖王羲之,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就那麼些個人。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奔波勞苦來概括了。青年時期的他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卻不幸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時期。他的生活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曾被安史叛軍俘虜遭囚禁。後投成都嚴武,總算能過幾天安穩的日子了,沒有想到嚴武去世後,連自己的草堂都被大風颳的支離破碎。但他依然初心不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晚年奔波流離,生活在一條破船上,曾幾天都吃不上飯,最終就在那條小船上去世。

蘇軾,詩詞文書畫全負盛名的人,歷史上能有幾個?

李本軍之說:說苦樂

蘇軾的經歷,可以用苦而彌堅來概括了。參加科舉考試,為歐陽修賞識中第,仕途一片光明,但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被迫出京。烏臺詩岸,蘇軾上任三月即被御史臺逮捕,羈押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被貶黃州心灰意懶,工作之餘開墾荒地補貼家用,自稱東坡居士。司馬光執政後東山再起,沒有想到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文以載道。在當今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盛行的是快餐文化,已經很少有人閱讀瀏覽純文字的東西了。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文化上的不自信,我說不出。蘇軾曾說,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堅韌不拔所歷經的苦難,如非親歷,常人是很難感同身受的。文人,以手中之筆,書寫歷史,激勵當世,驚醒後人。不謀生時之樂,只求來世聞名,正所謂“留取丹心照汗青”。

宗教的用意,在於以今生的苦,來換取來世的樂。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極樂世界,伊斯蘭教的天國,都是來世的美好家園。而在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那些仁人志士,不僅以今生之苦換取來世之樂,還能以己身之苦,換取他人之樂;甚至於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謀取子孫後代的幸福快樂,這比宗教信仰又更進一步。

Tags:李白蘇軾苦惱來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