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由 若復有人 發表于 人文2021-05-25

簡介那麼,釋尊說的“中道”,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立場呢

賢者過之不肖者什麼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什麼也

在說這篇之前,不得不先說說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

我們說過,個人人格的崛起,任何時候都是歷史進步的一股重要的推力。因此,在我們的歷史中,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說,沒有孔夫子的覺醒,人們就像在黑夜裡走路,看不到方向,沒有光明可言。是夫子的覺醒,教示人們,人人都可以覺醒,人人都可能成為優秀的君子。這樣,我們才稱夫子為“至聖先師”。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在孔子那裡,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庸的學問,夫子自己這樣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又接著解釋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孔子用反面的智者、愚者、賢者和不肖者來界定中庸的邊際,排除過智、過愚、過賢、過不肖這些極端,提倡人人皆可以學得做人的道理,然後做謙謙君子,做中庸之人。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社會也陷入一種危機之中,一方面是封建(真正的封土建國)貴族的極端發展,一方面是百姓平民的趨於固化,兩個極端的不均衡發展,引發了處在中間的“士”階層的深刻反省,才有當時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中庸”之道,可以說是非常契合人以及社會共同發展的。

這說的是中庸,其中用到一個特殊又平常的一個詞:飲食。就是說日常生活,也可以有哲理,這是孔子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君子就是日常的君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而釋尊的法,不謀而合地,最初也是用一個“中”字,向人開示,而被稱為“中道”。

我們習慣稱這些有智慧的先人為聖人。他們如果坐在一起,交流肯定是無障礙的,因為他們至始至終都向著人進步的方向前進,追求進步,崇敬智慧,他們的立場是一致的。你把耶穌叫來,把穆罕默德叫來,他們也是說,人都要進步,人要向善發展,向更高的幸福生活走去。只不過環境不同,社會實際不同,才會有不同名稱、不同形式的道,並且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是流動的。

如果一時走偏了,我們不能因此怪這些有智慧的先人,那只是我們自己暫時用黑布矇住了眼睛。那些明燈,一直都像月光一樣,柔和地照著大地。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那麼,釋尊說的“中道”,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立場呢?前幾篇說過,當時古印度的社會是一個以婆羅門教為主導地位的社會,不僅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並且信教的又把人生劃分為四個階段,享樂和禁慾兩個極端化發展,人們的生活錯亂不堪,社會文化混亂不堪,用“長夜”來形容當時社會,一點也不為過。新興的沙門雖然是一種新力量,但也因為找不到正道,往往受傳統世俗的影響太重,對社會沒有強有力的指引。

這時候釋尊的覺醒,就像經中說的一樣,人間從此多了一盞明亮的燈。他開示的“中道”,眾生都可以精進,從此解脫得大自在,獲得終極幸福。我們也可以說:天不生釋尊,萬古如長夜。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釋尊相應的被尊為“本師”,人們根本的導師,我們現在讚歎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這就是佛法“中道”的立場。具體的故事以及“中道”的內容,我們回到經文中去說明。

上篇說過,釋尊此時在鹿野苑為五個之前的“道友”說法,並且是“最初的說法”,對後來的佛教來說無比殊勝。

鹿野苑據說是仙人的住處,眾多的修道者住在這裡,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終南山”,修道者們遠離凡塵,希望在這個仙人居住的地方,求得追求的道。說鹿野苑,是有用意的,這個脫離凡塵的地方,顯然是和釋尊的“中道”相對立的存在。

因此世尊最初的說法,就對五個比丘說道:“比丘們,世間有兩邊,非求道人應該走的。其一是極端快樂,其一是極端禁慾。它們顯然不合理,非聖賢之道。比丘們,我捨棄這兩邊,所現出來的就是等覺的中道。”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中道是第一法,從這裡開示。那麼,這種中道,具體如何表現呢?釋尊繼續說:“比丘們,什麼叫中道呢?那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就是我所悟的中道,它會使你開慧眼、得智慧,從而清淨自在、寂靜涅槃。”

如果用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來比喻,那就是他離開極端快樂與極端禁慾的兩邊,走上人間的中正之道。他因此以中正的方式觀察、思考、說話、行為,以中正的方式經營日常生活,向著中正的理想,中正地努力追求,保持中正的心思,從而獲得大自在,寂靜涅槃。

這個“中道”如此美好,具體要從哪裡切入呢?當然要從現實進入,而不是離開現實而有所謂的“中道”。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為什麼會說人莫不飲食什麼也

釋尊說完中道,就從直接的現實,說苦集滅道,繼續深入說法。下篇:四諦說法。

圖片來源網路。

Tags:中道釋尊中庸中正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