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代皇帝的名字都是怎麼取的?為什麼皇帝的名字都是一字一字的呢?

由 太平書院 發表于 人文2021-05-16

簡介《論語》等文字中,凡事出現「孔丘」,後者孔子自稱為「丘」的地方,按照避諱的規矩,書寫時必須少一豎,閱讀是必須讀作「孔某」「某」

丘未能一焉的丘怎麼讀

所謂避諱,是指出於敬畏,不得直呼帝王、尊長的名諱,在書寫時遇到應該避諱的字,替換以近義的字;談說時,則替換為相近的音,或者乾脆讀作「某」——這一規則,僅適用於古代,不必也不該延續至今時。

古代皇帝的名字都是怎麼取的?為什麼皇帝的名字都是一字一字的呢?

在中國古代,避諱是形成制度的,如果該避諱的沒有避,會非常麻煩。以清代帝王為例,康熙名玄燁,玄、燁兩個字都要避諱,燁是非常用字還好,玄是常用字所以民間但凡用到「玄」的時候,只能改成「元」。雍正名胤禛,胤不算常用字了,但他即位後還是強行將他的兄弟們中作為字輩的「胤」字改為「允」字。

嘉慶、道光不願意勞累天下人或族人改動,就該自己的名字,比如嘉慶本名永琰,繼位後改名顒琰;道光本名綿寧,繼位後改名旻寧。

帝王之誨,只需要避一朝,王朝更替後,就會有新的避諱。但孔孟的避諱,卻綿延不斷,不管什麼朝代,都要避諱。

文字中,出現孔孟名諱的,都要增刪筆畫。比如孔丘的「丘」字,書寫、印刷時,裡面的一豎就不準寫,以示尊重聖人。《千字文》中原文有「孟軻敦素」之說,孟子封聖後,也要避諱,所以很多版本就寫成了「孟某敦素」。

孟軻成了「孟某」,孔丘當然只能是「孔某」。《論語》等文字中,凡事出現「孔丘」,後者孔子自稱為「丘」的地方,按照避諱的規矩,書寫時必須少一豎,閱讀是必須讀作「孔某」「某」。

那麼,這一規則適用於現代嗎?不然。《禮記·經解》中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中國人講究「入鄉隨俗,入境問禁」,在古代避諱,在姓氏後加上「某」字是為了表示尊重,但在現代中國,在姓氏後加上「某」字可不是為了表示尊重。

大家回憶一下,什麼情況下,會稱呼「張某」「李某」呢?是在表示尊重的情況下嗎?不是!現在往往是在新聞裡述說案情,出於保密的需要,對犯罪嫌疑人稱呼「張某」「李某」等。

所以說,在現代社會,直呼張三、李四才是尊重,稱呼張某、李某意味深長啊。如果在現在的文化背景下,還稱呼孔孟為孔某、孟某,究竟是尊重呢?還是不尊重呢?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當今社會,稱呼孔孟時,不必也不該讀作孔某、孟某。

Tags:避諱尊重孔孟稱呼常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