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王啟元:上海是家鄉,也是研究的靈感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2-01

簡介2020—2021年間,王啟元甚至到虹口區檔案館掛職,在那裡,他將浩如煙海的紙上線索與現實交織,這讓他對上海的認識也一再更新,“我發現了這個城市很多的特質,作為一個生在這裡長在這裡的人,以前對於這些是沒有察覺的”,聊起這些新發現,王啟元就特

墓地前面有條河好不好

王啟元:上海是家鄉,也是研究的靈感

我喜歡在這個城市裡尋找線索。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對生活的這片土地曾經並沒有那麼熟悉。直到翻閱了材料,尋找了之前的輿圖等等工作後,用人文學科的方法,才能切近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我平時喜歡行走在上海的街頭小巷,透過這些城市的線索,去尋找被歲月隱藏的歷史和文脈。他們可能保留在今天的大小馬路之間,可能也保留在消逝的河道、水網和城牆間,尋找上海歷史的過程,就是在尋找我們的精神線索。

                                                                                                                                                                                                                                                          ——王啟元

1984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曾任虹口區檔案館副館長(掛職)。從事明清宗教史、上海地方史研究,常年帶領學生行走在上海大街小巷城市“考古”。專著《保釐雲間:上海歷史上的神祇、信仰和空間》(合著),共同編著有《關於虹口的記憶》叢書、《佛法與方法:明清佛教及其周邊》等)

看過《來自星星的你》嗎?那個片頭,是600歲的都教授眼中,從古代漸變到現在的首爾。80後的王啟元也有著這樣一雙可以“穿透時空”的眼睛。在上海走過的每條巷弄,看過的每幢樓,於他眼中正是一段段從黑白到彩色、從過去到現在的延時攝影——時間的跨度可以是100年或者更早。給予王啟元這雙慧眼的正是他多年曆史研究的學術基礎,還有對家鄉的一腔熱愛。

軌交3號線從上海的城市上空呼嘯而過,閃過王啟元腦海的是騰起煙塵的火車,行駛在半個世紀前的鐵路——淞滬鐵路上。“3號線與淞滬鐵路有很長一段路線重合。當年,這條鐵路非常重要,滬上幾所知名的大學,比如復旦大學、國立上海醫學院,還有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勞動大學、立達學園,都挨著淞滬沿線而建。去查查地方誌,當年大多數大學的旁邊一定有鐵路。”

今天,乘坐3號線,往窗外看,依然能看到上海外國語學院虹口校區(原持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赤峰路校區(原國立上海商學院)等學校,眼前靜謐的校園曾經歷過怎樣的硝煙和起伏,王啟元覺得,學校的建築甚至佈局都藏著歷史留下的線索。順著線索能找到一段段被歲月隱去的過往,拼湊出一些遺失的記憶。王啟元把這種“在現場”找尋城市發展脈絡的方式,叫做城市“考古”——借鑑考古學的精神,抓住一個細節、抽絲剝繭,還原它完整的歷史動態——跟做歷史研究一樣,只不過場地不是在田野,不是在書齋,而是腳下的城市——一個更加鮮活而廣大的場域。

王啟元:上海是家鄉,也是研究的靈感

“我生活在這裡,所以我很想了解這裡,”王啟元說,“當我把上海作為一個研究物件去看待的時候,我對它有了更深層、超出家鄉的認識。”王啟元熱衷於透過今天還在的道路和建築,一點點往前推演發生於他出生前的那些故事,“我希望講好這個城市的故事,讓更多的人愛上這裡”。第一次發現自己對“家鄉”之外的上海有興趣,還是王啟元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有一本薄薄的鄉土教材,並沒有對應的實體課,王啟元卻愛不釋手。他在書中瞭解到上海的崇明、嘉定、南匯等地方,有著與身邊大都市生活完全不一樣的城鄉格局,又有著特色明顯的古老傳承,這些都讓他為之心動。百聞不如一見,課下,十來歲的小男孩放下書包就開始了他的城市探險。雖是“市內遊”,但對於當時的中學生來說是十足的長途,他曾在破舊的城際巴士裡昏睡醒來,腦袋跟著車輛的顛簸點來晃去,車門關了又開,上來的人跟平時見到的越來越不一樣……王啟元感覺自己在遠離生活的地方,而實際上他去往的只是他未曾見過的關於家鄉的另一面。

王啟元:上海是家鄉,也是研究的靈感

從事歷史研究後,沉浸於古籍文獻的王啟元再次找到了童年的那種感覺:上海,故鄉之外,有很多可以挖掘之處,“很多東西是世世代代傳承的,我也不知道前面會有什麼,但是心中有線索才能把東西穿起來。這個過程中,很多東西的意義慢慢顯露了出來,反過來會激勵我去做更多”。2020—2021年間,王啟元甚至到虹口區檔案館掛職,在那裡,他將浩如煙海的紙上線索與現實交織,這讓他對上海的認識也一再更新,“我發現了這個城市很多的特質,作為一個生在這裡長在這裡的人,以前對於這些是沒有察覺的”,聊起這些新發現,王啟元就特別興奮,口若懸河,“明清時期上海縣中心在今天人民路與中華路圍成的老城廂附近。當時城市的靈魂就在碼頭:東面的十六鋪、董家渡碼頭及西面的老西門外。城市是東西向的:城市西面,肇嘉浜勾連起法華鎮、徐家彙及松江的府城及佘山、青浦一線。而近代上海,開始向南北縱深發展……這些都是上海城市空間演變的重要線索”。

王啟元:上海是家鄉,也是研究的靈感

前段時間,王啟元又帶領一雙雙新的眼睛去認識這座一直在生長的城市,這一次是小學生。從徐家彙天主教堂走到藏書樓,再到徐光啟墓、土山灣……一路上他講解的建築、道路,很多已是生活工作在這裡的人司空見慣的“城市背景”,而他的旁白,讓那些老建築變成了凝固在時間裡的“說書人”。

王啟元:上海是家鄉,也是研究的靈感

站在徐家彙,順著王啟元的手看去,思緒也穿越到幾十甚至一百年前。“徐家彙就是三條河匯聚的地方,從法華鎮下來的李漎涇,與從華亭(今松江區)方向下來的肇嘉浜和蒲匯塘在這附近交匯,河邊建起了許許多多的學校,上海交大(即南洋公學)、李公祠裡的復旦(今復旦中學)都建在這裡,是貼隔壁的鄰居。交大的校門外至今有一段橋欄杆遺蹟,那可不是裝飾,而是那裡曾經真的有條河,就是原來的李漎涇。”

作者:劉力源

編輯:劉力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s:王啟元上海城市線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