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

由 向曉生 發表于 人文2023-01-30

簡介(魯國國都在今山東省曲阜,而棠地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大夫臧僖伯勸解說:“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講習祭祀、軍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製作禮器和兵器,那麼,國君就不要親自去接觸它

臧什麼物的成語

觀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態。

大家好,我是向小生。

今天跟大家聊聊《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的故事。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正文如下: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採,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與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

譯文如下:

魯國第十四代國君,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天,隱公準備到遠離國都的棠地去觀看漁民捕魚。(魯國國都在今山東省曲阜,而棠地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大夫臧僖伯勸解說:“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講習祭祀、軍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製作禮器和兵器,那麼,國君就不要親自去接觸它。

國君是把民眾引向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的人。所以,講習大事以法度為準則進行衡量,叫做‘軌’,選取材料製作器物以顯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軌、物,叫做亂政。屢屢亂政,這就是所以敗亡的原因了。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獵活動,都是在農閒時節進行,並(借這個機會)講習軍事。每三年演練一次,回國都要對軍隊進行休整。並要到宗廟進行祭告,宴飲慶賀,清點軍用器物和獵獲物。(在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要(使車馬、服飾、旌旗等)文彩鮮豔,貴賤分明,等級井然,少長有序:這都是講習大事的威儀啊!

鳥獸的肉不能拿來放到祭祀用的器具裡,皮革、牙齒、骨角和毛羽不能用來製作軍事器物,這樣的鳥獸,君主就不會去射它,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啊!至於山林川澤的物產,一般器物的材料,這都是僕役們去忙活,有關官吏按職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應涉足的事。”隱公說:“我準備到那裡去巡視。”於是就去了(棠地),讓漁民把各種漁具都擺出來捕魚,他在那裡觀賞。僖伯推說有病沒有隨同前往。《春秋》上說:“隱公在棠地陳設漁具。”(這是說他棠地觀魚這一行為)不合禮法啊,並且說他去的地方遠離國都。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

在古代春秋那個時期,以打魚衛生的,都是低賤的職業。而魯隱公是諸侯王,身份尊貴,而且還是不遠萬里跑去看熱鬧,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了。(曲阜距離魚臺,以現在來計算,步行差不多有一百公里,在哪個時期應該是更遠的)。所以大夫臧僖伯就不讓魯隱公去,而且還告訴魯隱公,凡是不能用在祭祀神明的,或者用在打仗這些大事的東西,那麼身為一方諸侯就沒有必要去接觸它。

在春秋時期因仁、禮、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Z思想範疇,和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Z思想的背景下,國君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禮法,都會影響到民眾,作為君主不應該涉及僕役們和有關官吏所管理的事。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的,那不是亂套了麼?而且還解釋了事情不合乎軌、物,叫做亂政,如果亂政次數多了,還會導致亡國。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

其實跟孔子在《論語·顏淵篇》裡有一段,齊景公向孔子問政的對話一樣的,孔子說:“君要像君的樣子,臣要像臣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

其實這句話放在現在也是一樣的,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小家庭,都是一層一層地分佈下來的,亦或者一個公司,老闆做老闆的事、經理做經理的事、主管做主管的事、員工做員工的事,如果分工不清,就會亂套,最後很難管理。

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古代言情

免費閱讀

臧僖伯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堆大道理,可是魯隱公依舊我行我素,反正你就是說破了天,我還是要去看撲魚。但是魯隱公知道臧僖伯的勸解,句句都站在禮字上,所以又不好發火,最後只能找藉口以巡視為由,堅持去滿足自己的愛好。臧僖伯見勸說不懂,只能以生病為理由,不去陪魯隱公去浪。

原文參考:《古文觀止》

《論語》

Tags:亂政古文觀止魯隱公臧僖伯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