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怪才”胡叟(楊佩彰)

由 老楊說鎮原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一轉眼,胡叟十八歲了

義不容詞是什麼動物

“怪才”胡叟

楊佩彰

北魏時,安定郡臨涇縣地靈人傑,英才迭出。為什麼會如此呢?有人說,臨涇四水五原,脈氣厚重,自古洎今,文化彪炳。也有人說,東漢時王符著寫《潛夫論》,開臨涇崇文風氣之先,成為文壇翹楚。自此以降,著文賦詩者不計其數,文人雅士輩出不窮。人稱北魏“怪才”的胡叟便是其中之一。

“怪才”胡叟(楊佩彰)

(網路圖片)

胡叟,字論許。明元帝拓跋燾神瑞年間,他出生在臨涇茹河川裡的一個普通農家。他的祖父曾是上下川道里有名的秀才。父親雖然作務莊稼,但也粗通文墨。胡叟九、十歲時,便聰穎過人,悟性極高,在爺爺的指點下,瀏覽群書,過目成誦。什麼《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等等,都能通讀熟記。他記憶力極強,父親常常拿他在眾鄉親面前誇口。十二歲時,父親送他進了私塾。私塾的教書先生是個沉穩持重的老者,看到胡叟聰敏異常,調皮好動,有個性,就非常愛他,偷偷地給吃“偏食”,早早地教他《四書五經》。這胡叟也是成器,老先生教什麼他會什麼,常常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尤其喜好作文,文思敏捷,所寫的文章,先生常常批個5分。

十三歲那年,胡叟的學業更是大有長進,而且口才極佳,沒有人能說得過他。有一天,從平涼郡雲遊過來的一個和尚路過這裡,在村裡化緣。在與人交談中,他自誇學識滿腹,肚子裡裝的都是孔孟之道、佛理大義。而且好辯論,雲遊八年,還沒有遇到過對手。正好胡叟放學回家,蹦蹦跳跳地從這裡過來。聽到和尚之言,便“嘿嘿”一笑,像個大人似的雙手叉腰,說:

“這位師傅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和尚不屑地看了一眼說:“從平涼郡來,雲遊到此。”

“聞得師傅博學多才,請問讀了哪些書,作過哪些文?”

和尚看是個娃娃,就沒有放在眼裡。但胡叟一直問個不停,倒讓他刮目相看,便一一說了幾個書名。至於作過哪些文,他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子醜寅卯。在場的人看了,都不禁哈哈大笑起來,鬧得和尚臉紅脖子粗。胡叟知道他是個不學無術之徒,只是愛賣弄、混飯吃而已,哪裡有什麼真才實學。就從三皇治世、五帝傳今,說到始皇統六國、劉邦戰呂布,再到謝安、苻堅,鮮卑拓跋縱橫草原、建立北魏,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把個和尚慚的六神無主、無地自容。鄉里人聽了,雖說聽得似懂非懂,但看見和尚佩服的睜大了眼睛,便知道和尚今天真的是遇到了對手,都對胡叟伸出了大拇指。和尚一看這陣勢,灰溜溜地趕緊奪路而逃。

打這之後,胡叟善辯的名聲就傳出去了。後來《魏書·胡叟傳》裡說他“年十三,辨疑釋理,知名鄉國。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鮮有屈焉”

,因而遠近聞名,人稱“怪才”。

“怪才”胡叟(楊佩彰)

(網路圖片)

可是,胡叟只上了兩年學,就揹著書包輟學回家了。不是家裡供不起他,好歹他家種了十幾畝肥田,也是個不愁吃不愁穿的人家。只是他小小年紀,便恃才傲物,不肯在私塾裡繼續學習罷了。有一天,父親耕完了地,趕著黃牛剛進家門,就見胡叟用手指蘸著水在牆壁上寫字,便大怒,也沒顧得上拴好黃牛,便上前一把拉住胡叟的胳膊,掄起巴掌就打。口裡罵道:

“不識好歹的東西,叫你跟著老師好好讀書,你卻回來在這裡胡寫亂畫,先人都叫你丟盡了!”

胡叟猛地一竄,掙脫了身子,說道:

“父親您不知道,古代聖賢之言,得其精神要義者,無非《易經》而已,深思熟慮即可知其大半。而私塾裡的先生,只不過一個迂腐儒士,只能粗略分辨剛柔二體,豈能探幽發微,預知未來,何談為師?”

父親被他說的雲裡霧裡,半懂不懂,又要掄開巴掌開打。胡叟只得求饒,說:

“父親放心,孩兒在家潛心求學,並不在乎拜師。沒有老師,我照樣能學好。”

父親一看沒有辦法,只好由他性子去了。

“怪才”胡叟(楊佩彰)

自此之後,胡叟在家也不幹活,只把自己關在一間窯洞裡,絮絮叨叨地念著“之乎者也”。一會兒高聲朗讀,一會兒低聲吟詠,念得抑揚頓挫,倒也十分有趣。寒來暑往,幾年過去了,胡叟博覽群書,《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尤其在文字的運用上駕輕就熟,十分自如。寫出的文章風格多變,既有典雅優美之文,又有粗獷通俗之章。他每天讀書寫字的木桌放在窯洞的一面牆壁下。牆壁上面,他貼了一幅自己寫就的對聯:

滿腹經綸,好發奇談怪論;

一支妙筆,寫就天下文章。

要說這對聯寫的不怎麼好,對仗不甚工穩,但卻寫出了他心中的豪氣,真的是一幅自畫像。

一轉眼,胡叟十八歲了。他從一個

褦襶稚童,成為了一個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

他見後秦姚政與魏軍交戰多年,屢受重創,政權風雨飄搖,即將衰亡,就隻身進入長安城,體察風情民俗,靜觀世事變遷。因怕被人知道,便隱姓埋名,行蹤不定。當時長安城有個叫韋祖思的名士,是個京兆尹,從小飽讀經籍,學問不淺,自視清高,對當世名流不屑一顧。但他早聞胡叟大名,聽說胡叟來到長安,急忙設法召來相見,一同切磋。韋祖思待客比較隨便,對胡叟不免稍有怠慢。而胡叟為人何等狂傲,看在眼裡,並不多言,故意與韋祖思說些天氣冷暖之類無關痛癢的閒話。話不投機,拂衣就要告辭。韋祖思好生奇怪,忙上前挽留說:

“正要與君縱論天道人事,為何突然辭去?”

胡叟答道:“可以談論天道人事者早已不在,我知君,君知我,何必如此誇誇其談。”言罷,不再囉嗦,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

回到旅店時,天色已經晚了。主人求他為韋、杜二族作賦,他慨然應允。主人就給他泡一杯香茶放在案頭,他一邊想,一邊寫,只一夜功夫,就作成了。

當時的人都認為,胡叟的文章裡,記述前人時不違背舊美,敘述中世之事,就極力調和,從不涉及輕賤侮慢之詞。人們以他的才華為奇,都傳誦他的文章。

“怪才”胡叟(楊佩彰)

(網路圖片)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胡叟孤身飄零,鬱郁不得志。雖然結識了幾個朋友,但沒有一點做官入仕的路。他心想:一直住在這裡也不是辦法,走出去撞撞運氣吧。

出了門,胡叟犯了難,到底去哪裡呢?回到老家吧,他有些不甘心。正當風華正茂、年輕氣盛之時,他還想遊歷天下,遍讀詩書,閱盡人間滄桑。心裡這樣想著,他不覺來到一個小吃鋪子,挑了一張乾淨桌子坐下,要了一層小籠包子、一碗稀飯,邊吃邊想。老闆看他想的入迷,就問他:

“小夥子,什麼事讓你愁眉苦臉的?”

胡叟說道:

“我一介窮書生,出來想見見世面。到此地已然幾天,卻無處容身。現在想離開這裡,卻不知去向哪裡才對?”

老闆說:

“這個不難。漢中是天下富庶之地,自古人才輩出,多少英雄豪傑在那裡連爭帶搶。現在那裡天氣暖和,你不如就去那裡,讀書訪友,看看風光。”

胡叟付了帳,謝過老闆,就獨自一人去往漢中。這裡天氣果然比長安城暖和了許多,油菜花開的滿眼都是。他在這裡遊覽古蹟,踏訪古戰場,憑弔英雄豪傑,發洩滿腹的憤懣。晚上,他回憶白天的所見所聞,百感交集,慨然長嘆,就執筆揮寫幾首詩,一人獨自朗讀的津津有味。

過了幾天,胡叟遊的差不多了,正要離去,聞得劉宋梁、秦二州刺史馮翊吉翰正好到此巡察。他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吉翰是個博學之士,很愛惜人才。他就壯著膽,找到刺史行營,見到了吉翰。不料吉翰不但不怪罪於他,而且將他待為上賓,相見甚歡,徹夜長談。第二日,吉翰授予他輔佐之職,但胡叟認為不適合自己,就堅辭不受,吉翰也不難為他。過了幾天,吉翰被調往益州做官,胡叟也隨著吉翰入蜀。到了蜀地,吉翰便為他介紹了幾名當地飽學的名士,都是豪傑俊才,與他交結。這些人知道是刺史所推薦,想必學識不淺,就都很仰慕,樂得與他攀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風俗,風物古蹟,胡叟找到了知音,口若懸河,神采飛揚。幾天下來,這些名流士子被胡叟的學識所折服,都推崇得不得了,每日與他遊覽長談,煮茗論詩,還爭著搶著請到自己家裡做客。而胡叟呢,也樂得有人為他管吃管住,就在此地逗留下來。

“怪才”胡叟(楊佩彰)

(網路圖片)

有一天,胡叟正在一個荷花池邊和朋友遊逛,忽然聽到一夥人急匆匆地從這裡經過,說去看個熱鬧。胡叟拉住一個小夥子,問道:

“敢問這位兄弟,前邊有什麼事情,讓大家都跑去看呢?”

這位小夥說:

“客官有所不知,有個叫法成的僧人,今天要被皇上斬頭,我們都去看熱鬧呢!”

胡叟感到奇怪,又拉住一名中年人,細一問,才弄清了緣由。原來,有一個僧徒名叫法成,聚集率領遊僧近千人,鑄成一尊丈六高的金佛像。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認為法成聚眾喧譁,圖謀不軌,要對他施以極刑。胡叟一聽,說:“皇上怎麼能這樣善惡不分,草菅人命呢?”就和朋友告辭,急忙趕去為法成申辯。

到了法場,胡叟見到了行刑官,曉以利害,極力為法成開脫。行刑官也拿不住主意,說要稟告文帝。胡叟就趕往丹陽(今安徽宣城縣),向皇上申訴。宋文帝聽了,也覺得有道理,就讓官員豁免了法成,讓他回去,遵守佛法,不得聚眾鬧事,危害治安。

胡叟回到蜀地,法成感恩不盡,一定要贈送珍寶財物,價值千匹布帛。可胡叟重義輕財,說道:“我此行是為德請命,義不容辭,與錢財何干!”便將一應財物統統拒絕,仍是兩袖清風而去。

轉眼過了五六年時間,胡叟看滯留西蜀已無施展餘地,就對知己朋友程伯達賦詩表明歸順北魏的想法。他表示:“吾之擇木,夙在大魏。”便毅然北上歸附北魏,被任命為虎威將軍,賜爵始復男。

按說胡叟當了將軍,就該享享富貴,顯揚祖宗。可他發現自己跟這些人根本就合不來。他們結黨營私,爾虞我詐,貪圖富貴,什麼違背道德的事都能幹得出來,這跟胡叟冰雪節操、高風亮節格格不入。於是,半年以後,胡叟就辭官不幹了。儘管上司欽慕胡叟的學識,讓他留在營中,可胡叟去意已堅,連饋贈的銀兩也不要,就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

“怪才”胡叟(楊佩彰)

胡叟雖一生清貧,卻視富貴如浮雲。遊歷了一圈,他看透了官場險惡,也看透了社會的不公,想到自己這樣的人根本無處容身,就又回到故鄉臨涇。他在外面十幾年,家道已經破落,父母雙雙過世。這一來,沒有了經濟來源,胡叟蓬屋陋室,生活窘迫,常常受到飢貧困擾。但他自己卻從不在意,更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倒是常常豪飲自醉,怡然自得。當時的讀書人就送了他兩句評價:“觀其人,閒雲野鶴,瀟灑脫塵;觀其行,天馬行空,無拘無束。”

胡叟生逢亂世,四方漂泊,坎坷多艱。多年在外奔波,居無定所,就慢慢耽擱了婚事,三十多歲了尚未娶妻。於是,他收養了一個孤兒,起名叫螟蛉,帶在身邊親自撫養,供其飲食。胡叟每次到富貴人家作客,總是騎一頭老母牛,帶上一個自制的布袋。酒足飯飽後,順便將剩餘的肉餅之類的東西裝進布袋,帶回給螟蛉吃。

胡叟心性聰穎,雖然是個飽讀經史的讀書人,可田耕庖廚卻很在行。有一天,一個叫高閭的朋友登門拜訪,正撞見胡叟一身短打扮,揹著一捆柴草從田間回來。高閭很吃驚,說:

“胡兄,你這個讀書人,怎麼也能吃這樣的苦呢?”

胡叟笑著說:

“肚子裡裝滿了史書,正好用柴火補一補,這才叫做‘肚子裡有柴(才)’。”

高閭聽了,也哈哈大笑。於是和胡叟一同走進門來。朋友登門,自然要熱情款待。胡叟雖然居室寒酸簡陋,場院狹小,可飯菜卻做得精細、潔淨,別有味道,尤為鮮美。高閭吃了,連連稱好。

後來,胡叟覺得自己年齡大了,也該有個家室。於是村裡人為他張羅,找個女人。可他缺少銀兩,自然討不到好老婆。雖然找了二妾,但已年老色衰,又瞎又跛。穿一身布衣,還破破爛爛。有次高閭來看望他,見此情景,心中不忍,就贈給他十餘匹布帛,叫他給家室換換行頭,不要叫人笑話。胡叟看到朋友相贈,就不推辭,坦然收下。

由於胡叟品德高尚,家鄉人都很仰慕,有錢的人經常給他饋贈些糧谷麻布。可胡叟從不獨享,總是拿出一些,分給貧苦人家享用。這樣,錢財隨聚隨散,至死家中沒有一點餘財,只有《示程伯達》一首傳世。詩曰:

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賓;

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

望衛惋祝

楚悼靈均;

何用宣幽懷,託翰寄輔仁。

胡叟八十歲的時候,無疾而終。身後沒有子嗣,其族侄胡始昌為他安排後事,葬於墓地。又把他一個弟弟過繼給胡叟,承襲了爵位始復男虎威將軍。

“怪才”胡叟(楊佩彰)

(網路圖片)

Tags:胡叟吉翰法成和尚韋祖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