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由 大臉盤媽媽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被欺負後都會很想當然地教育孩子“打回去”,但是事實上,在再次遭遇同樣的欺凌時,敢“打回去”的孩子並不多

心裡老師堵得慌是怎麼回事

在孩子擁有

更多的社交接觸機會

後,他們與同伴之間很容易會發生意見矛盾,而除此以外,也不排除孩子有可能會因為

自身的某種原因或者是單純的他因

而成為

被欺負的物件

對於父母而言,他們自然是看不得孩子挨欺負的,可是不得不說,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挨欺負的情況時無法給予他們

最恰當有效的“幫助”

“打回去”

看似是一種

強硬的反抗教育方式

,但是事實上,在對方力量明顯更強時,這種強硬的反抗方式

並不會扭轉局勢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鄰居張姐的兒子

揹著書包離家出走

了,不過小傢伙剛走出

距離小區2公里

的地方就被巡邏的民警發現了,在一番問詢後小傢伙被順利地

“扭送”回了家

。在得知兒子離家出走的訊息時,張姐很是詫異,“

我家又沒有虐待兒童,這孩子為啥想要離家出走?

原來,在幾周之前,張姐的兒子在學校裡

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了

。在得知事情原委後,張姐情緒激動地教育孩子說,“再遇到這種情況,

你就直接打回去

,不要害怕,

不要做怕事的孬種!

”張姐

自以為硬氣地給孩子撐了腰

,小傢伙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敢勇敢反擊了。

可是沒想到,高年級的學生

勁兒更大

,小傢伙勇敢反擊後,

也沒有逃過挨欺負的結局

,於是,

每個週末

那夥高年級的學生,都會

攔住張姐兒子

放學回家的腳步。眼看著又要到週末了,

不敢告訴媽媽也不想再挨欺負

的孩子,動起了離家出走

逃學

的念頭。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瞭解事情原委後,張姐很是自責,“本以為教育孩子打回去會讓孩子少挨欺負,可沒成想

這反倒讓孩子有了壓力

。這回我可得好好

向學校反映

不能讓我兒子再挨欺負了

。”好心的民警最後還特意為小傢伙

錄了段影片

,“

如果再有人以大欺小,警察叔叔就會好好教育他一下。

為什麼孩子挨欺負後,父母讓“打回去”的迴應方式不奏效?

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被欺負後都會很想當然地

教育孩子“打回去”

,但是事實上,在再次遭遇同樣的欺凌時,

敢“打回去”的孩子並不多

欺凌行為對於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僅侷限於身體,相比較而言,

心理上的傷害

要比身體傷害所

衍生出的恐懼感更甚

。對對方的

暴力行為產生心理陰影

的孩子

很難如父母所想的那般輕易

地作出反擊舉動。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另外,即便是孩子

最終鼓起勇氣反抗

了,在面對

自身力量不足

的情況時,反抗大機率只會

換來變本加厲的傷害

。通常,欺凌發生在以大欺小的情況居多,貿然地讓孩子“打回去”無疑會激發對方

更大的憤怒和惡意

,孩子被欺負的嚴重程度也會明顯增加。

而且,教育孩子“打回去”其實也是在教育孩子

“以暴制暴”

,如果沒有更多靈活變通的引導輔助的話,那麼這隻會讓孩子

增強對於暴力的盲目崇拜

。顯然,這樣的暴力認知對於孩子的

是非觀形成沒有好處

孩子挨欺負後,做好這3件事最有效

行為一: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在孩子挨欺負後,父母們要

第一時間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並且給予孩子足夠的

理解和支援

如果孩子僅僅是因為承受對方的惡意而遭受傷害,父母們更是要第一時間當著孩子的面指出對方的不對,並且表示

會為孩子“撐腰”

。此時,父母的支援和理解會給予孩子

戰勝恐懼的底氣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行為二:聯絡老師溝通

在孩子挨欺負後,父母

有必要和老師或者對方家長進行溝通

。有了教師的留意,相信孩子繼續受欺負的機率會有所減少,而與對方家長的溝通則是在提醒對方教育好自家孩子,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

震懾作用

行為三:教給孩子靈活的應對方法

在孩子挨欺負後,家長們也要

教給孩子一些靈活的應對方法

。比如說,面對與自己

力量相差不大

的欺凌者,孩子可以靠

大聲制止的方式來表示憤怒和反抗

如果對方仍然有進一步的欺凌行為,孩子可以試著

盡力反擊

,這樣可以讓

對方“佔不到便宜”的同時心生懼意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在面

對比自己強大

的欺凌者時,一定要

想辦法告訴老師或者向“靠譜”的人求救

。如果現場沒有合適的求助物件,一定要

找機會逃跑

,事後再向老師或者家長

反應

情況。在這種情況下,

伺機逃跑要比“硬碰硬”更加有效

為了避免孩子挨欺負,父母要趁早對孩子做好引導

首先,引導孩子結交“親密夥伴”。

如果孩子經常是

一個人獨處、獨行

,那麼他們很有可能因為

“勢單力薄”

而成為欺凌者欺負的物件。所以從孩子的

自我保護

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們

擁有1-2為關係親密的夥伴

,那麼在遭遇欺凌的時候則會更有

及時反擊

的可能。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其次,培養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好感。

家長幫助老師在孩子心裡

樹立正面形象

,可以讓孩子對於老師更有信任感。在遭遇欺凌時,信任老師的孩子更能夠

及時地向老師彙報情況,尋求幫助

在學校生活中,老

師的干預

要比家長的干預來得

更及時

,願意向老師求助的孩子更容易被獲得

即時

保護。

最後,注重孩子的體能鍛鍊。

在欺凌行為中,身體瘦弱,力量不強的孩子,很容易被當做被欺凌的物件。所以在父母對孩子的自我保護教育中,

鍛鍊體能、提升自身身體素質,

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體能增強給予了孩子

有效反擊的能力

,也為他們

規避了部分“倚強凌弱”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孩子挨欺負了,最想聽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長的三種行為

Tips:當校園霸凌事件頻發時,父母們一定不要輕視了霸凌行為對於孩子造成的傷害。孩子間的小打小鬧和霸凌行為完全兩碼事,拎不清的父母只會將孩子推入無助的深淵。父母需要知道,“打回去”的教育方式其實也是一種無效教育,傷害孩子的除了霸凌者的拳頭,還有父母的“視而不見”。

結語:

在孩子挨欺負的事情上,父母們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即便孩子十分優秀或者父母保護得很好,他們也仍然有被欺凌的可能性。所以提早教會孩子正確的應對方法,這不是在杞人憂天而是未雨綢繆。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s:孩子欺負欺凌父母張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