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代的斷頭飯裡,為何會有一塊腥臭的生肉,犯人看到還很感激

由 魚羊秘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28

簡介隋朝時還有死刑三複奏制度,即一個人被執行死刑之前,官員需三次奏請皇帝,詢問是否執行

不是室子什麼意思

古代的斷頭飯裡,為何會有一塊腥臭的生肉,犯人看到還很感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大國,為了統治好國內那麼多民眾,統治者想方設法,最主要是透過法律法規對人民進行管理。古代最突出的管理方式是嚴刑峻法,因此各種嚴刑酷刑特別多。統治者認為,治國用重典,只有讓人民心生恐懼,才能更有效地統治國家。

古代有許多嚴厲的懲罰,但最多人恐懼的依舊是死刑。雖然古代是天子說了算,但其實還是非常民主的,例如古人對死刑的判定和執行都非常慎重,不會因一己私慾或者自己的喜怒而判罰死刑。

隋朝時還有死刑三複奏制度,即一個人被執行死刑之前,官員需三次奏請皇帝,詢問是否執行。到了唐代,三複奏變五復奏,越發謹慎。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造成冤假錯案,冤殺無辜的人。

至於行刑的日子,同樣很有講究。唐朝時刑部有規定,春分到秋分期間,不可以判決死刑,所以我們常常在看電視時看到“秋後問斬”的說法。因為春天是生長的季節,而肅殺的秋天更有凋零的氣氛。

除了秋後問斬,唐朝時還有很多關於行刑期的規矩,如節氣不能殺、祭日不能殺、假日不能殺。這樣算來,一年中可行刑的日子非常少,而這一切同樣為了少殺,謹防錯殺任何一個無辜的人。

那麼真正被判決的死囚,又將如何迎接自己的死亡呢?有的死囚雖然死罪難逃,但他們並不一定就能痛痛快快地走過奈何橋。因為有的死囚會在牢中待很久才被處刑,這對於死囚來說其實也是折磨,因為他們的生命隨時有可能被奪走。等待死刑反而讓他們更加恐懼。

但是朝廷還是非常具有人文關懷意識的,死囚在死前能得到許多“照顧”。例如在漢朝時有一項“聽妻入獄”的制度,犯人的妻子被批准進入牢裡陪伴丈夫,直至懷孕後,死囚才被處決。這是針對沒有子嗣的囚犯所制定的制度,目的是為了死囚也能延續香火。

如果死囚還沒有成家,官府還會主動委任一位女子為死囚傳承血脈。這樣的制度看上去似乎奇葩,但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情況出發考慮的。在古代,生產力十分重要,如果有犯人被處決,意味著社會上又缺失一個生產力,所以需要得到補充。

我們還在電視中看到過,死囚處決前的最後一頓飯都特別豐盛,有肉有酒,甚至有的時候會有一隻大油雞腿。按照中國人的思想,那是吃飽了好上路,雖然這輩子的路沒走好,但努力熬到下輩子轉胎,人生還有別的轉機。

不過有時候,死囚得到的是一片腥臭的生肉。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死囚人之將死,沒

有必要在

對他進行折磨。但奇怪的是,得到腥臭生肉的死囚都會特別興奮,對官府感激萬分。得了一片不能吃的臭肉,為什麼這麼高興?原來,這個一個民間傳說有關。

據說奈何橋有一隻狗看守著,需要將狗引開才能登上奈何橋喝孟婆湯,投胎轉世。這時候,如果下地府時帶著一片臭肉,就能用這片臭肉作餌,引開惡狗,順利登上奈何橋。其實死囚得到的腥臭生肉,並不能隨之一起下地府,只是看作是官兵對自己的一種“祝福”,是一番心意而已。

死刑的行刑時間一般是在午時三刻,這是傳說中陽氣最重的時間。劊子手在這個時間行刑,就不必擔憂被鬼魂纏住。而且劊子手都是專業人士,他們不是普普通通拿著砍刀就能勝任,而是經過了專門的訓練,甚至還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劊子手是世代傳承,有的是自小拜師學藝,因此他們的功力非常深厚,刀快手穩,死囚不必經受太多的痛苦和折磨。

由此可見,古代死刑的每一步都非常細節,處處充滿了考量,還有人文關懷。這是因為刑罰最主要的目的除了懲戒罪犯,還有對百姓的警戒作用。

Tags:死囚死刑奈何橋行刑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