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解釋

由 愛學習的典典 發表于 人文2023-01-28

簡介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幫臣民,你啥都別摻合干涉,讓他們去各司其職盡情勞作,盡情幸福就行了

不恃於技的恃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解釋

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及解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

這句話,後世註解的很亂的在惡字上面。很多人為了和前面的美相對應,就把惡理解為醜,這是亂解經。惡的最初的本意,是過。亦即過失之意的過。過是什麼意思呢,過的繁體為過。過,從辵從咼。咼,口戾不正也。可見,此句裡面的惡字,正確的含義,是指誇誇其談的不正當的話。

知字,在這裡也不是作為知道來解。知,從口從矢。本意,有口口相傳之意。這裡取其本意。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

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某些美好的東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誇誇其談的不正當的。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

道德經全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善這個字。善字,在後面的章節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不過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來解,這是對道德經被粗鄙化解讀。而一旦把很關鍵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善,那麼後面的正本經,都根本無法正確的理解。一步錯,步步錯。事實上,道德經全書中,出現的善字,無一處是指人倫瑣碎的那個善良之意。

正確理解善字,要從其本意講起。善的本意,和美相近。兩個字,都和羊有關。在六畜中,羊主給膳,所以,羊大為美。善,從羊從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徵,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在道德經中,善字,是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於道上。須臾不離大道,則此德為善。反之則為不善。打個比方,道為公路,德為車技,怎麼評價一個人的車技呢,那就是用善字來評價,擅長開車的,車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則為不善。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

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的那些所謂很高明的行為,一定不是什麼真正的高明。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解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無相生: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既可以有生無,也可以無生有。理解有無相生這句話,最形象的是透過質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論來理解它。質能方程,核爆炸,有生無,有質量的物質,把質量轉化成無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無生有,沒有質量的純能量,轉化成可見的有質量的物質。

難易相成:不存在絕對的難,也不存在絕對的易。難和易,都只是參照對比出來的。

長短相形:沒有絕對的長,也沒有絕對的短,長只有和比自己斷的相比,才能成其長,短只有和比自己長的東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傾:沒有絕對的高,也沒有絕對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參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聲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沒有脫離音色的旋律,也沒有脫離旋律音調的音色。音聲一起,才能相和。

前後相隨:沒有絕對的前,也沒有絕對的後。只有在萬物之間互相參照的情況下,才存在前後關係。

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闡述一個道理:

萬物皆可相輔相成,觀察結果取決於參照系,沒有恆定普適的參照系,任意不同的參照系之間都是等價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裡面的一個關鍵詞,無為,登場。都說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幹躺著混吃等死啥都不幹,生活就會變美好嗎?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對於無為一詞的流俗化的解讀。

道德經全書中,另一個關鍵詞,聖人,也登場了。留心仔細閱讀道德經全文,會發現,但凡出現清靜和無為等詞的時候,語境中,都是對聖人,王公而言的。道德經,按照老子的設定,他的目標讀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經,乃帝王之學。

普通人按照帝王之學治天下的學問,來管理自己的個人生活,會走向很被動和無解的困境。不是說清靜無為,那我清靜無為吧。敵國侵犯,我清靜無為,然後國破家亡了。路上遇到老虎,我清靜無為,然後被吃了。洪水來了,我清靜無為,然後被淹死了。我不上班不工作,無為了吧,馬上家裡揭不開鍋。咦,說好的清靜天下正呢,為啥我清靜無為了,天下不但沒正,我自己還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呢。然後開始質疑道德經裡面講的道理。

清靜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個天下。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幫臣民,你啥都別摻合干涉,讓他們去各司其職盡情勞作,盡情幸福就行了。

你有天下嗎?沒有。你有臣民嗎?沒有。所以你清靜了,天下沒正。你無為了,國家也沒有更繁榮昌盛,反倒是你的生活被搞的一團糟,整個人萎靡不振,生活能力低下。

結合上一句,

因為任意參照系都是等價的。所以聖人不人為地妄設參照系,奪天之化。既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絕對的參照系,那麼,天下也就沒有是非,也就沒有智巧,百姓不諳是非智巧,故能淳樸自化。所以聖人無為而治。

不言而教。有言,則有意,有意,則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則智巧生,智巧生,則民不復樸,不樸則是常,失常則妄,妄則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解釋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辭,本意為訟。辭的繁體為辭,這個字,左邊偏旁為理的意思,右邊的辛字,古體同辜,辜同辠,辠同罪。陳述理論一個人的罪行,為訟。

萬物作焉而不辭,通俗的說,就是

萬物生生不息,天道不會橫加干涉,說三道四的。讓萬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沒有什麼是對的錯的,不要加以規整。也沒有什麼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會對萬物的生與息加以指訟。

天道生化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繁榮萬物,而不依賴萬物。萬物的演化結果,也從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並佔據它們。正因為天道從不生育萬物並佔據它們,所以,萬物能和天道之間才會永遠不會互相背離,一切才可以永恆的生生不息下去。

難道聖人治理國家,教化百姓,不也應該如此嗎。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解釋

現在重讀經典成了當今的潮流,很多人開始重新開始閱讀古老先賢的智慧結晶。市面上累積了很多解讀老子的道德經之言,質量參差不齊,在

則讀書

裡的“老子之道”

作了別有一番風味的生動講解。這裡節選一些:

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經》一書中,名有三重含義。

無名:只表現為純粹的虛漠鴻蒙之氣,沒有形狀與物象,所以無法描摹。無名是永恆的沖虛之氣,它不可見,創造並分化出萬物而自己卻無絲毫損耗。萬物皆有生有死,有變有化,而唯獨無名之氣,未有形質,無生無化,此為永恆之名,也就是常名。

有名:無生有,開始有了形質,形質繼續分化,萬物被演化出來。萬物有質有象,有形有狀,為有名。故可以對其進行描述,為可名。

命名:萬物被生出來之後,物與物之間,皆有差異。因為性命不同,事物的表達也各異,差異是彼此區隔的唯一身份認證。以不同的差異,來分別萬物,並對其進行識別和描述,這就是命名。

無名有三個特徵:無質無形,無狀無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

這一句的意思是:

名,如果可以命名的,可以有質

、可以描摹的事物,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恆的無名,不是永恆的大道之象。

私信我一起參與共學古老經典行動

Tags:萬物道德經清靜無為參照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