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善良是世間高貴的體面:落井下石者眾,雪中送炭者寡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3-01-27

簡介善良是世間高貴的體面:落井下石者眾,雪中送炭者寡作者:陳安慶當前中國網際網路中,引發公眾熱議的是社會民生類事件,公眾對平等、公平、正義等訴求最為強烈

雪中送炭的下一句是什麼

善良是世間高貴的體面:落井下石者眾,雪中送炭者寡

善良是世間高貴的體面:落井下石者眾,雪中送炭者寡

作者:陳安慶

當前中國網際網路中,引發公眾熱議的是社會民生類事件,公眾對平等、公平、正義等訴求最為強烈。

在公共表達中,流露出對弱者的同情、對自身的焦慮和對社會改良的期待,這些樸素的情感,從心底流淌,是悲憫,更是人性的底色。

悲憫,就像一條善良的河流。

帶著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凝視世相。

世相,有時晦暗不明,充滿或然或衝突。

將心比心的善良,是世間最高階的修養。

是人,總會有情感——有真、善、美之感、樂、贊,也會有假、惡、醜之怒、哀、驚……

對於個體來說,情感是支撐行動的力量,對於群體而言,情感是把我們與他者,連線在一起的紐帶和黏合劑。

沒有了情感,群體的存在,就只剩下赤裸裸的規範與威權。

日常共在,往往被“常人”左右,人們思不出位,隨波逐流。

淹沒於同質化的認知、趣味、時尚和一致的價值取向中,形成一種“無差別的平均態”。

這種平均態,雖不自由、卻是最具安全感的牢籠和情願禁錮,使生命認知滿足於既定的境遇,而不企望走向新的天地,被宰制和規訓。

工具理性,反過來吞噬樸素道義,理性壓制感性,個體生命的意志、激情和豐富性,被抑制和消解。

對於社會而言,每一個個體,都由情感所凝聚,但也有可能因價值觀不合和情感,而四分五裂,分崩離析。

誰知這個世間,常常會有一些悖謬,不去管他,讓我們且在情義與良善悲憫之中,坦然遊弋。

悲憫與仁慈,一個記者應該有人道主義的書寫。

所謂人道主義情懷,就是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人的高貴和尊嚴是人道主義的核心價值。

一個媒體人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悲憫,用充滿悲憫和仁慈的情懷,關愛筆下的各色人物。

南傳一位鐵粉南海菩提子說,錦上添花者眾,雪中送炭者寡。落井下石者眾,扶危濟困者寡。抱團取暖的觀念難立,積德行善的美德難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既入媒體,當有悲天之志,盡心盡力,必有憫人之德。發大願而盡人事,知艱難而勿退避。

有些時候,很多人和事,看起來好像是在維護法律正義,實際上只讓我感覺到他們的冷血和冷漠。

如果沒有向善的質疑,群體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如果奉行著“沉默是金”的邏輯,原本網際網路互動式的傳播,就會成為單向的命令式與規訓。

不僅關注強者的尊嚴,也關注弱者的尊嚴。

相信人是有慈悲心的,與生俱來。也相信人對人性之善的守護,將萬年不變。

正因為這,我們才有眼淚,才有哭泣,才會有同情,有悲憫,以至於幫我們消解了苦難,讓人在艱難的時候感受到人世的暖意。

做媒體的人,十分在意寫作中具有人性的光亮,相信寫作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

很多蕪雜的事件,需要悲憫一個人經受怎樣的苦難,向上向善都是支撐其戰勝苦難,獲得自救和救人的力量。

放下了怨恨,從充滿戾氣的人生,回到正常的人生軌道,找到人生向上的通道,就是慈悲和仁慈的力量,就是人性的光。

用悲憫和仁慈的情懷寫普通人的生活,關懷普通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電影《美麗人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時刻保持善良的本質,你善良,世界才寬闊,他人才寬容。”我們內心可以混亂,但不能沾染骯髒;我們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拋卻善良;我們可以追逐遠方,但不能失去方向。

當悲憫之心,能夠擴大涵蓋一切萬物生命時,才能達到最恢弘深邃的人性光輝。

追求公共利益、富於社會責任感,具有悲憫和良善,是高貴的體面,更是人性的底色。

真性情,對於還處在“人格生長期”的青年來說,那種“虛實一致”的樸素情感正義,猶如“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原則一樣,彌足珍貴。

一個人要有起碼的善良之心,或者是惻隱之心,這是一個人的基本人性。

(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

Tags:悲憫情感人性善良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