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由 鶴夢文社 發表于 人文2023-01-27

簡介涪州是今天的重慶一帶,在當時還是半個蠻荒之地,更別說“別駕”只是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小官,然而黃庭堅根本沒有實際上任,朝廷命他在“黔州安置”,意思是說你只要在黔州好好住著就行了,不用去涪州就職

鴟夷子何解

提到宋朝

文人,大家一定首先想到蘇軾。蘇軾

名滿天下

,傾動四方,

弟子眾多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蘇門四學士。而

蘇門四學士

裡,為人熟悉的

當是

秦觀、黃庭堅,

秦七黃九

並稱

古已有之。

但相比而言

,秦觀

在今天

的名氣顯然

黃庭堅大得多,他的

細膩

深情

、感傷、憂鬱,他

感人肺腑的

詞句

,無不

令人唏噓,以至在

詩詞愛好者之間,可以說形成了聲勢不小的秦觀熱

自古以來就與老師蘇軾並稱,

位列

蘇門四學士之首

千載無異議

的黃庭堅

,就

被人冷落了

他那有趣的靈魂

也許久無

問津。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黃庭堅

是一個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人。他

喜好

美食,尤其愛吃麵

、喝茶水

,每

過一地,必定訪問當地美食

他愛好香料,

愛好

文房四寶等一切風雅之

,更是當時最有名的鏟屎官

結交朋友,無論

在朝在野

中央在地方,他

都能

自己

欣賞的人

打成一片;

他熱愛藝術,喜歡題畫論畫,在書法上

更是造詣

極高,名列宋四家之一

他的詩歌當然不用多說,蘇黃並稱,主要

就是

針對詩歌而言。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說了

這麼

,可能大家會

,這個人怎麼與蘇軾那麼像呢?沒錯

黃庭堅

蘇軾氣味相投,

自從

兩人定

開始,黃庭堅就一直

崇拜

追隨

、學習蘇軾,甚至到了晚年,他連續被貶官,也和蘇軾如出一轍

面對仕途困境

的表現,也最像蘇軾

更有趣的是,在人生遇到困境後,他和蘇軾一樣

在詩歌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

當時就有人評價,黃庭堅

被貶官後的詩作,

“實天下之奇作,

宋興以來,一人而已

”,把他

拔高為

宋朝詩壇第一人

,可見當

人對黃庭堅的推崇到了何種地步。今天

我們就來

讀一首

黃庭堅晚年的

“奇作”——

竹枝詞

浮雲一百八盤縈,

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門關外莫言遠

,四海一家皆弟兄。

北宋

後期,黨爭激烈,

政治傾軋

比比皆是。宋哲宗

親政

後,

反對變法的一大批人

予以

貶斥,黃庭堅就在列

原因是

評價宋哲宗

父親

宋神宗

治水大業為

“兒戲”。黃庭堅

被貶

涪州別駕,

黔州安置

。涪州是今天的重慶

一帶

,在當時還是半個蠻荒之地,更別說

別駕

”只是

一個

沒有什麼

實權的小官,

黃庭堅

根本沒有實際上

朝廷

命他在

“黔州安置”,

意思是說你只要在黔州好好

住著就行了

,不用去涪州就職。

黔州

,地域廣大,

包括了

今天湖南

湖北、重慶、貴州

各省諸多大河

的流域,可想而知,在宋朝,這些地方都是

氣候惡劣

環境險惡

的地方。

黃庭堅來到

黔州後,吸收當地的民歌

藝術

,寫下了

《竹枝詞》二首

,這首

就是其中之一

雖小,卻值得

細細

琢磨。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第一聯

作者

描繪黔州的環境

他說

:浮雲飄渺,

縈繞在

蜿蜒險阻

的山路上

落日

餘暉

,照

映綿長的

川流中無數個渡頭。作者用了非常工整的對仗。

“浮雲”“落日”,

是兩個名詞物象

一百八盤

”“四十八渡”,

一方面應該是當

地險峻

山路

諸多渡口的總稱,

另一方面

也可以泛指山路艱險、水流蜿蜒

地勢險要

更可以進一步引申為世路

坎坷;

“縈”“明”,

是兩個動詞作謂語。

整聯詩的

意思非常簡單,作者純用白描

勾勒黔州

景緻

似乎沒什麼特別。但

反覆吟詠此

句,其

狀景

有種

說不出來的美感。這到底是

怎麼回事

呢?

此聯

的妙處,

從音韻上探求。本來

七言絕句的標準句式應該是

2/2/3

或者

4/3

如杜甫《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孃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

但是黃庭堅這

詩,

2/4/1

結構

如我們上面分析

語詞

時所言

“浮雲

/

一百八盤

/

,落日

/

四十八渡

/

”,

這就導致

句子

兩頭松而中間緊,自然形成了抑揚頓挫之感。

結合詩中

意象,

這一點

尤為明顯。

由於

句子中間的

地名

包含了數字詞,所以它一定要緊湊地讀,那麼詩句開頭的兩個字,

自然需要舒緩

這樣才能為後面

一下子

迸出的四字地名蓄力。所以

“浮雲”二字

,就自帶了一種悠揚淡遠

味道

而浮雲本身又是輕盈

縹緲

的意象,

意蘊

與音韻非常

統一,

一下子就把浮雲

高高

漂浮,環繞在盤旋山路上的景緻描寫出來了。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一百八盤”四個字

快速讀過

山路

之盤曲錯節也

相得益彰,而最後點綴一個動詞

“縈”,

語音

再次拉長

,彷彿是浮雲隨著時間的流逝,

遠遠飛去

,繞過一座又一座山

一條又一條路

堪稱點睛之筆。把

動詞

放在最後,是

倒裝句式

,這是為了造成音韻上的起伏之美,

也同樣是

為了突出

浮雲縈繞

這一

意象

,描寫景物更具畫面感。同理

“落日”緩緩西下

,與

悠長

的音調相符,

“四十八渡”急

讀而過,

代表水路

迴環,

渡口眾多

,最後一個

“明”字

,形象地

表現隨著

落日越來越

靠近地平線

,散射的餘光越來越寬廣,最終瀰漫

連片

的水面,

粼粼波光

,金

閃爍。

整聯詩

烘托出的,是

黔州

無垠的高山深水,

人煙稀少

一種偏僻險峻

、寂寞荒涼

感覺油然而生。

那麼作者

來到這樣的蠻荒之地,心中作何感想呢?

在第二聯

,他只用四個字

“鬼門關外”來

評價黔州。

原來過了黔州

,就像是到了

陰曹地府

啊。這四個字

總結了

上面一聯所寫景物,

是強有力

的收束、承接和照應,在此突出環境的惡劣。

而且

,這四個字還配合上

4/3

句式

音韻,

前四個字

正好是一個

完整的音節

隨著

音節的停頓

,作者

恰好對黔州做出了

“鬼門關外”的

評價

這其中的沉痛心情可想而知。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作者

其他詩詞中也曾用過鬼門關來形容

黔州

。他

一首

《定風波》詞

中寫道:

“萬里黔中一漏天

,屋居終日似乘船。

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

鬼門關外蜀江前。

”這首詞整體

風格和思想很接近蘇軾《

定風波

·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作者

同樣用

鬼門關外

形容

黔州,但

如果

結合詞的下闋,會發現

頗有清狂

豪放的精神,並不是單純的沉痛悲哀。所以

作者對黔州惡劣環境的態度,應該不完全是消極的。其實

,用

鬼門關外

”來

形容黔州,並不是黃庭堅的獨創,他的老師蘇軾就曾寫道

“自過鬼門關外天”。

事實上,

鬼門關

”就是

當時

廣西

一處

險要山水

黃庭堅

從蘇軾這裡獲得靈感,借用到黔州山水上

表現其險峻。

但是

如上面所說,

作者不會因為

被貶到這蠻荒之地,而

變成只會

訴苦的怯懦之人。他

句詩

的下一個音節

也即

4/3

句式

3

開始

時,

用了

“莫言遠”三個字

意思是說

不要怕鬼門關

外地

僻路遠

。意思

的轉變,恰好和

語音上

節奏同時

轉折,這就

使

情感的突轉有了雙倍效果,非常強烈。那麼

作者

為何在

面對

如此險惡環境之時

仍能不憂不懼呢?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最後一聯,

黃庭堅

道出了原因。他說

“四海一家皆弟兄”,無論身在何處

周圍都是

我們大宋王朝的人,都是

炎黃子孫,華夏弟兄

,又何必因為山水險阻而苦惱呢。

在另一首

《竹枝詞》中

,還給出另一個原因,

“鬼門關外莫言遠,

五十三

驛是皇

”,

意思是說

,這裡

離京師只有五十三個驛站

距離,沒那麼遠,不必擔憂。但實際上

宋代六十里設一個正式的驛站,五十三

驛就是

三千多

路,在古代這絕對是

漫長的距離

同樣

,四海一家的說法,在自私自利、講究物質的今天,聽起來

冠冕

堂皇

,缺乏說服力。

平心而論

,這兩個理由都

帶著

苦澀的自慰

之感,

其中或多或少透露著作者的無奈自嘲。

但是不可否認

,苦澀

是小部分的

開朗樂觀

、堅定不移、隨遇而安,才是

作者

思想的主流。

這裡我們

不討論

“五十三驛”的

話題,

單就

四海一家

”來

說。

我們

今天有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

成語,

大家可能會覺得出處

就是黃庭堅這首詩

其實不然,黃庭堅也是化用了古語。在

《論語》中

記載

子夏曾

指出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不必擔心

沒有兄弟,只要他能保持恭敬有禮

不做錯事,那麼四海之內,都是他的兄弟。

千古奇才黃庭堅,大宋最有趣的靈魂

如果我們結合

這句古語,再去思考黃庭堅

詩句,就能分析出他的

三重思想

:首先,當然是對自己的慰藉;其次,是他

沒有喪失

理想,

堅持提升道德修養,做真正的君子,那麼就算

黔州,

可以安然度日,可以隨遇而安,入鄉隨俗,與當地人打成一片,結識朋友。這種心態和蘇軾在海南時很像

最後,他的信仰始終沒有磨滅,

還是那個

堅持信念

,充滿個性,儲存真我的名士。

作者

在這首詩中流露的情感,總體上說是

相當樂觀

這與他

天性、他的思想境界、他的豐富學識、他的

深刻而冷靜的

思考、

以及他老師

蘇軾的影響,都

密切關係。

最後

,我想

順帶提一點

。唐代

高適曾有一首

名作

別董大

末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句

詩從意思上看,似乎與黃庭堅的

四海一家皆弟兄

有些相似,但是

它們的背景不一樣,高適是送別

勉勵友人,而黃庭堅是被貶時

寬慰自己

表現手法自然

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

同樣在說

莫愁

”“

莫言

,同樣在

四海天下

不缺朋友,

兩位詩人

的精神氣質是大不相同的。唐人

高適

更為豪邁

,而宋人黃庭堅,更

顯豁達

一個用

飽滿的情感

痛飲美酒

擊劍

坐嘯;一個

有哲理的思辨

演奏清音

體悟

安然。

Tags:黃庭堅蘇軾黔州鬼門關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