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由 在逃側寫師 發表于 人文2023-01-23

簡介這時候如果詐降,那麼就會給別人留下不確定因素,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別的國家將不會再接受你的投降,要麼魚死網破,要麼戰至最後一人,想投降都不能投,這是對生命的漠視,演變到最後,很有可能真的成為滅國之戰

兵不厭作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知曉,在我國古代戰爭中歷來兵不厭詐,也有很多詐降後成功反擊的案例,比如東漢末年,黃蓋透過詐降,成功騙過曹操,最終火燒赤壁,使得曹操失敗而歸。那為何在現代戰爭中,不能先假裝投降,然後再趁敵人鬆懈之時,掏槍反擊呢?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這裡面涉及的原因有三:

第一:士氣難控

常言道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士氣是一個很難以把控的東西,可能上一秒還在嗷嗷叫

往上衝,下一秒就灰溜溜的逃了回來。

即便是在古代戰爭中,將領也通常是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前假意投降,因為當戰爭徹底打響,將士們就會視死如歸,繃著一根弦往上衝,這時如果突然宣佈投降,就像是在高速上拉了手剎。

士氣有時候就像我們“憋尿”,當我們周圍無處可行方便之時,我們往往能憋很久,而當我們到家或者看到廁所時,從我們看到的第一刻起,我們就有種馬上就憋不住的感覺。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士氣也是如此,本來視死如歸,一旦宣佈投降,我們就鬆懈下來,很難再組織有效反擊了。所以將領也不敢冒這個險,畢竟人心也是難測的,即便大家都知道是詐降,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在提起那股士氣,到那時,詐降就真的成了投降,也會牽連很多不明真相的部隊,誤讓他們以為大勢已去,兵敗如山倒。這一點在古代和現代是共通的。

第二:名聲在外

古代的戰爭,在於爭權爭霸,是滅國之爭,都快把你滅了,自然也不會講什麼武德,畢竟成王敗寇。打敗你後,史書怎麼寫,自然由我來定義。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但現代戰爭不是,現代戰爭的本質在於爭奪發展資源,整體上不存在滅國之說,同時也有優待俘虜一說;相當於驅散了迷霧,所有國家同臺競技。這時候如果詐降,那麼就會給別人留下不確定因素,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別的國家將不會再接受你的投降,要麼魚死網破,要麼戰至最後一人,想投降都不能投,這是對生命的漠視,演變到最後,很有可能真的成為滅國之戰。

這就相當於斬斷了退路,但並不是‘破釜沉舟’;而是名聲在外,將不會再有任何盟友,會成為全民公敵,因為盟友也怕你背後捅刀子,敵人也怕你詐降,那怎麼辦,敗亡將會成為必然趨勢。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第三:小心為上

投降,也不是說投就能投的。與詐降相對的,是優待俘虜,為何?就是為了減少反抗精神,一旦投降時,敵軍射殺俘虜,同樣會造成一種不接受投降的印象,那敗軍之將也會退無可退,激發信念,最終或許能轉敗為勝,也或許敵人贏了也是損失慘重。

為了避免詐降,也為了避免敵人不能優待俘虜,所以在某一方投降時,其實雙方都是變得更加緊張。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在現代戰爭中,如果想要投降,那就意味著你要完全從掩體中暴露出來,要小心翼翼地放下所屬的武器,一點一點挪到安全地帶,這個時候雙方都是緊張地,投降地怕自己稍微大點的動作引起對方擦槍走火;接受投降的也要小心對方是不是有伏兵。

只有確定完全放下武器,才會接受投降,而這時投降地一方,也完全暴露在對方的槍械之下,毫無還手之力,何談在反擊呢?同樣,如果是成編制地部隊投降,也會被打亂編制,分發到各個地方接受改造,群鳥散開,哪還能成勢。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由此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總能在電視劇中看到情報人員被敵人抓住時,那種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但為何他們不能假裝投降,或者提供假的情報呢?

其實和上述原因是相似

,開口,就是對審訊地接納,當你開口地那一刻,無論是真話還是假話,你計程車氣都會瀉下來,意志也會變得薄弱,可能說著說著,就把真正地資訊說出來了。

自古兵不厭詐,為何現在不能先詐降再反擊了?

同樣,審訊人員也不是愚蠢之人,他也可以分辨或者驗證你說地話地真假,最終判定為假,依舊難逃厄運。另外,如果假情報是事先準備好的那還好,如果是你臨時起意,先不說一個假情報要用無數謊言去彌補,稍不注意就會功虧一簣,另外如果你的隊友不知道你說地是假情報,你的妥協同樣也會對隊友造成衝擊。

Tags:投降詐降士氣現代戰爭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