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由 國風學子沐子欣 發表于 人文2023-01-19

簡介就這樣,在明末鐘錶傳入之前,十二時辰和百刻制度就作為傳統紀時制度,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平行使用著

火裡拿代表什麼生肖

乾貨長文預警!強烈建議看影片版哦!

點這裡→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紀時「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5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系統梳理中華文化,給你真正文化自信

你的八字是什麼?這也許是每個中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出生時,可能是要測算婚配時,也可能是事業不順要找大師求助時。且不論八字對人的運勢影響到底如何,對古人來說,八字確實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

如此重要的八字究竟是什麼?其實沒那麼高深,就是你出生年月日時的干支。前幾期我們已經詳解了紀年、紀月和紀日的干支,那麼紀時的干支又從何而來?(上期在這→《

解密紀年密碼!啥是歲陰歲陽?生肖怎麼來的?「探索時間」04

》)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如同紀月一樣,剛開始紀時是不用天干的,只用地支。把十二地支運用到時間上,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十二時辰。

當然,這十二時辰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從甲骨文材料看,殷商時期的人們只把一天分四個時段:旦(旦、明、大采),午(中日),昏(昏、昃日),夜(夕、小採)。這種紀時法,也許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是足夠用的,但對後世來講顯然太粗糙。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顧炎武說:“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這個說法還是保守了講的,事實上,在西周時代就應該有十二時辰制度了,每個時辰對應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天的夜半零點作為起始點。

因為子是十二地支之首,所以子時也對應夜半時分。但是請注意,古代的子時並不單純指零點整,一般來講,要提前一小時,把晚間23點到凌晨1點稱作子時,1點到3點稱作丑時,依次順推,這點有好多人搞錯。

宋代以後,又規定把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個部分。拿子時來看,晚上23點叫作子初,夜半0點叫作子正。這就等於把一晝夜分成了二十四個小時辰,我們現在用的“小時”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以凌晨零點為每日分界線,那麼子初就得算到前一天,子正才是每日之始。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正如我們常見的日晷,裡面這圈就是十二個時辰,外面一圈還分了初和正,就是這個意思。關於日晷的部分,下次專門做一篇專題來講,這裡面學問可不小。

另外,許多古籍中也常提到十二時辰的,不瞭解下的話還真看不出來。比如詩經裡這句“女曰雞鳴,士曰昧旦”,杜甫說“荒庭日欲晡”,其實這些都是講時辰的。雞鳴就是丑時的別名,昧旦是寅時的別名,都是指天還沒亮。杜甫說的晡是申時的別名,日欲晡就是講太陽快要下山了。在這我把十二時辰的別名都整理出來了,大家先混個眼熟,下次遇到就不會不知所云啦。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不過只有十二時辰的話,還不足以拼湊出完整的八字,按照民間的慣例,老百姓們又給時刻配上了天干,組合法還是同樣的六十甲子一週期。按照一個時辰對應一個干支來算,一天有十二個干支,五天正好用完六十個干支。

如果從甲子日子時開始用第一個,那麼天干為甲乙丙丁戊的這五天就會用完一套干支,接著己庚辛壬癸這五天就要重複再來一套干支,也就是說,後面五天和前面五天的時辰干支是完全一樣的。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於是我們就能以每天的天干為基準,排出每天的時辰干支了。快回想下你的出生時間,看看對應的干支是啥!再翻翻日曆查查年月日的干支,你就能排出自己的八字了!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當然你也別太認真,剝開陰陽五行的神秘外衣,八字不過是在紀時而已。古代的紀時除了一日分十二時辰外,還有將晝夜各分五個時段的,稱“日之數十,故有十時”。

《隋書·天文志》載:“晝: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夜裡這五個點常會有人擊鼓報時,所以夜裡的時間也叫“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者“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我們熟悉的打更、三更半夜就是出自於此。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不過對比我們現在的時分秒來說,無論是十時制還是十二時辰制,用起來感覺還是很粗糙啊!於是一個更精確的時間分法——百刻制度,逐漸誕生。這是從十時制發展而來的分法,每段時間再細分十刻,每天共一百刻,一刻就相當於我們的14。4分鐘。

為什麼他們不叫“分”,叫“刻”呢?因為最初這真的就是刻上去的!最遲從西周起,中國就用漏刻來報時了。古人把刻著一條條道的箭放在水壺裡,透過水流的變化就能計量時間,所以這種時間單位就叫“刻”。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有了這種更細緻的時間劃分,人們就能制定更精確的時間安排表,比如群臣每天上早朝的時間。為了使朝見能保持在每天日出開始,就需要明確晝夜的時刻劃分。可我們都知道,每天的白天長度都是不一樣的,這該怎麼分呢?

首先秦朝和西漢都是硬性規定,春秋分那兩天的漏刻對半分,晝夜各五十刻;冬至日白天最短,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日相反,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如此,冬至和夏至的晝漏一共差了二十刻,而這兩天一共相距182天左右,所以就規定其他日子每隔九天就把晝漏增減一刻。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然而事實上,不只是每天白天長度不等,就連白天長度的變化都是不相等的,所以九天增減一刻的做法就不大精準,東漢的人們就發現這個問題了,於是從後漢四分曆開始就改用實測加經驗公式來推算。

以上的晝漏分法都是以日出日落為標準的,但實際我們會發現,在日落之後,日出之前,還有一段時間天空仍有亮光,這到底算白天還是黑夜呢?按太陽來看肯定屬於夜漏,但為了便於觀測,古人又另外把它們劃分出來,稱為昏旦。

這段時間雖然短暫卻很重要,各種昏旦中星就是此時測的。為了給觀星明確一個標準時刻,秦漢以前就規定了以日出前三刻為旦,日沒後三刻為昏。秦漢時改三刻為兩刻半,並且一直沿用到了明末。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就這樣,在明末鐘錶傳入之前,十二時辰和百刻制度就作為傳統紀時制度,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平行使用著。既然一起使用,就要互相結合。可問題是,一百不是十二的整倍數,這倆根本對應不上啊!

於是有人想出調和辦法,把一刻再分成六十分,這樣一個時辰就是八刻二十分,一個小時辰就是四刻十分,每個時辰多出來的二十分,也就是三分之一刻就稱作小刻。隋唐之後的漏刻大體都是這麼辦的。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現在我們運用以上知識來對照一下這幅圖,這是一套元代漏箭中的前三支箭,相鄰兩支箭的晝夜刻度都差了一刻,還標上了各自適用的時間段,說明每隔幾天就要換一支箭。

每支箭的中間一欄就是百刻的刻度,右邊就跟我們剛說的一樣,在日入後還有兩刻半的“昏”,日出前也有兩刻半的“曉”,也就是“旦”,中間均分為五更,表示夜間的時間。

左邊就是十二時辰了,每個都分初和正一共二十四格,每小時對應了四刻十分,雖然圖上看起來是四刻,據學者研究這應該是畫錯了。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說實在的,百刻確實很難能精準對應上十二時辰,我看還不如直接把一百刻改了呢!

最早提出這點的人,是漢成帝時的甘忠可,他提出把百刻改為一百二十刻,直接就能跟十二時辰對上了。王莽時代也曾試用過這個辦法。但這兩次都因為“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又給改回去了。

後來又出現改為九十六刻的、一百零八刻的,也都只是短暫地試用幾年就改回百刻了。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學知識傳入後,清初才正式廢百刻,用九十六刻,此後一刻等於十五分鐘,一個小時等於四刻,就跟我們現在用的一樣了。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至此,我們終於瞭解了傳統的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確立了時間的觀念,接著就能以此為基礎,去探索那些看似神秘莫測的天象了。在正式進入下個篇章“觀象授時”之前,我想趁熱打鐵,先帶你去研究一些奇妙的計時神器,我們一起看看古人如何玩轉時間!

好了,送上今天的紀時法筆記,咱們下期再見吧。我是國風學子沐子欣,記得關注,一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溫馨提示:影片版的解析更直觀清晰,

放在開頭啦~

記得看哦~

【中國天文史】精品系列欄目正火熱更新中,點選閱讀——

古人為什麼愛看星星?當然是為了乾飯!「中國天文簡史」01

七曜日風靡日本,為何中國自己不用?「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1

神秘的千年夢天崇拜!北斗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星空帝國系列」+

學會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時辰和百刻制「探索時間」05

Tags:時辰干支十二紀時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