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由 青澀顏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皇帝沒有子嗣,其父楊廷和作為輔臣,就按《皇明祖訓》,操辦了武宗堂弟朱厚熜繼位,就是後來的明世宗,也是改變楊慎一生命運的那個人

明朝三大才子誰封的

在美麗的桂湖畔,曾經住著一個人。中過狀元,名冠明代,天賦極高,且能承受仕途生活之鉅變,這個人就是楊慎。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為明代三才子之冠。今四川新都人,他的父親是明朝的大學士楊廷和。

楊廷和在明朝以至於現代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奇才,4歲就通曉聲律音韻,到7歲時讀書過目不忘,12歲就參加了科舉的鄉試取得第一名,19歲就高中進士第二,活脫脫一個才華與顏值並行的人。

當然,虎父無犬子,到了楊慎這一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夜聽《中庸》才能入睡,2歲半識字後居然能“日記數卷”,當別的小夥伴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已經把唐詩宋詞背了個遍,19歲鄉試第一,23歲一舉奪得狀元,聽起來是不是像“文曲星”下凡?

然而,這樣開掛的人生並沒有實現楊慎的政治目標和報國理想,最後的文學成就卻得益於他的雲南戍邊生活,可以說,楊慎是在充軍之路上實現了他的的自我突破。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1、少年得意,然仕途如棋局,落一子輸全盤

楊慎於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個難得的人才,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大概從古到今順風順水的成績總會被質疑,其父楊廷和身為大明四朝元老,根基深厚,即使天子都得給他三分顏面,於是,京城的流言聲稱楊慎的狀元來路不正,這就直接影響到了當朝皇帝朱厚照的名聲,但朱厚照身正不怕影子歪,他立馬就下了道聖旨:

“朕准奏請,七日之後,三月望日起,午門開禁,高建鰲臺,等候三日,任人拷問,以明是非,以辨真偽,欽此。”

皇榜一出,方圓百里的名士文人紛至踏來,天文地理的知識將楊慎考了個遍,結果都沒有難倒他,所以,“無書不讀”這個帽子並不是亂扣的。楊慎的狀元頭銜終歸是名副其實,新官上任在翰林院從事修撰工作,這可是相才儲備人員,前途無可限量。

年輕的楊慎在官場還沒有摸索出門道,明武宗朱厚照就駕崩了。皇帝沒有子嗣,其父楊廷和作為輔臣,就按《皇明祖訓》,操辦了武宗堂弟朱厚熜繼位,就是後來的明世宗,也是改變楊慎一生命運的那個人。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朱厚熜其實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既然登上了皇位就得坐穩,論出生根不正苗不紅的,於是,朱厚熜下令要把生父興獻王敬封為先帝,楊廷和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為大明物色的繼承人這般的心機深重,作為老臣他愧對先皇。

轟動明朝的“議大禮”事件開始了,楊廷和這是要給先皇一個交代,這恰恰就表現出楊廷和“忠”的一面。朱厚熜還真不是省油的燈,一出手就大打感情牌,楊廷和不但不接招,還用禮、儀、忠、孝等倫理道德各種恐嚇他。然而王侯將相之子豈是嚇大的,朱厚熜選擇了按兵不動,一直等到楊廷和退休。從這裡我們看得出朱厚熜為了當穩這個皇帝是既有心計還能隱忍。

朱厚熜一直等到世宗第三年,自感時機成熟,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並將“學渣”張璁等人升職翰林院學士。這可把在家養老的楊廷和急得團團轉,急父之所急,於是,羽翼未豐的楊慎飛蛾撲火般地出馬了。

年輕氣盛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魯莽、不淡定,直接導致瞭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可取。居然遊說了一幫同事聯名上書聲討皇帝的用人不當和有違祖制,如果執意不改,就要集體辭職,一夥人胡鬧就算了,還敢威脅皇帝。這足以暴露了楊慎在超高文化智商下缺乏把控政治局面的情商短板,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楊慎的胸襟和氣度還有待修煉。

面對這樣的局面,明世宗也只是停發了他們的工資,朱厚熜這個時候的隱忍相比之前對楊廷和的來說就不一樣了,這次是報仇前的隱忍,是帶著恨的。可楊慎看不出門道呀,他還帶著一群人得寸進尺地跑到文華門去哭,去請願,作為男人,更作為一群有文化的人,這個方法還真慫。這一出烏煙瘴氣倒是讓朱厚熜逮住了爆發點,全部抓起來隔三差五地脫了褲子打,這是要將楊慎的人和尊嚴置之死地。

最後的判決結果是永遠充軍!

36歲的楊慎一身才華,卻沒有用來先了解明世宗的性格和為人,就魯莽行事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明世宗是個極為小氣的人,還記仇。就這樣,楊慎的仕途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而這一結束卻成了永遠。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2、自我昇華:千里充軍路,柳暗花明的徹悟

1524年,楊慎被驗明正身,踏上了他的充軍之路,從京城到千里外的蠻荒之地雲南,楊慎是沒任何心理準備的。一路上他的內心應該是五味雜陳的,有一肚子的委曲需要宣洩,有對明世宗的無情深感抱怨,還有對官場的不公感到憤懣,也會對重回朝庭有所期待。

而如今已是罪人之身的楊慎,戴著枷鎖,在離京城越來越遠的路上,始終沒有等來明世宗的反悔,這一走就到了湖北江陵。這裡地勢開闊,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放眼望去,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正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這個時候,楊慎的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臨江仙》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但是在經歷了痛苦而殘酷的人生體驗之後,這面鏡子就如形同虛設,面對繁華過後的淒涼,楊慎用一句“是非成敗轉頭空”悲情地總結了自己的前半生,也給自己規劃好了後半生。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楊慎悟出了“變”與“不變”之間的道理:無論任何人有再大的成就,都會有老死的一天,即便是英雄,在這歷史長河中,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變化無窮的;而無論風雲如何變幻,山河卻依然存在,這是亙古不變的。所以,楊慎想通了、看開了,香車寶馬又如何,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還不如手捧一杯濁酒,與知己笑看明月春風。

大徹大悟之後,楊慎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拋卻了功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是人生真諦。顯然,這條充軍路才是楊慎閃光人生的起點。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3、恪守內心之光明:邊疆遇良人,成就別樣人生

楊慎以風華正茂之年謫戍邊疆,當他來到雲南邊陲,等待他的不是談詩論文,而是荷戈團操。可見朱厚熜的仇記得夠深,楊慎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讓他拿著重重的兵器操練,這樣的罪卒生涯,真是不勝悽憤。

“天地側身孤旅外,江湖短髮亂兵前。”

這是楊慎對他的戍邊生活的描述,帶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又對現狀的無可奈何。可老天還是同情弱者的,楊慎遇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當地的知府,知府欣賞他的才華,將他留在身邊充作文書,免去了兵役之苦,這無疑為楊慎後來的文學之路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充軍之路上的自我突破

隨著戍滇日久,楊慎對邊疆的少數民族慢慢了解,被她們的勤勞純樸所感染,為美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所陶醉,漸漸平息了他憤慨的火氣,便把仕途失意後的滿腔抱負都傾注到學術中來,與“楊門七子”頻繁交流,研究探討,說到高興處,楊慎直言:“七子文藻,皆在滇雲,一時盛世。”看來這時的楊慎又有了激情,與一眾文人飲濁酒而笑談古今事儼然充軍路上的漁樵之樂,這種生活或許更適合他,可再適合也是異鄉。

“遠夢似曾經此地,遊子恍疑歸故鄉。”

夜深人靜,楊慎非常思念故鄉,可是,他的命運有點背,明朝數位皇帝都短命,只有明世宗在位三十多年,還是一個心胸狹窄,記楊慎死仇的變態皇帝,回鄉終究無忘。

於是,早已經心平豁達的楊慎就將雲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到各地講學著書,考察訪友,切磋學術;更是遊覽名勝,賦詩飲酒,編纂史志,縱論古今,為後人留下了《滇程記》、《滇載記》、雲南山川志》、《南中集》等具有多方面研究價值的著作,為積累和發展雲南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巨人。

歷史的印跡已被歲月的長河掩埋了不少,楊慎在落魄之後並沒有在歷史的舞臺上黯然收場,而是追隨著時間穿越千年,讓萬千世人驗證了他的初心。

Tags:楊慎楊廷和朱厚明世宗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