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1934年《清華年刊》的“級際奪旗”照片結合這幾張老照片,我們再來讀下面這段出自1936級(第八級)唐寶鑫(1915—2001)先生對1933年清華“奪旗”競賽的回憶,就好像穿越時空,重新回到90年前那熱火朝天的“戰鬥”現場:禮堂前草坪上,

扯鼓奪旗指什麼數字

原創 袁帆 人文清華講壇

如果有人告訴你,1930年代的清華園裡,曾出現一項又要“爬樹”,又要“搶奪”的體育競賽,你或許會感到難以置信。然而,這是真的!這項由學校組織的競賽被稱作“奪旗”,與“鬥牛”“拖屍”齊名,都是已失傳多年的清華另類體育活動。

“鬥牛”因參與範圍較廣,流傳了許多佳話;“拖屍”(toss:搖盪)因包含著損害心理健康的因素,也留下不少爭議。而 “奪旗”,因為本身的規矩多,並有一定條件限制,加之鮮有相關的影像留存,故而不為人們所熟知,成為清華體育史中一個“只知其名,不知其詳”的傳說。

奪旗是一項什麼活動

在一篇為紀念清華百年校慶而編纂的《清華體育史話》中,對“奪旗”活動有這樣的介紹:

奪旗競賽也是學校組織的活動。校慶前,學校在大禮堂前草坪裡的一棵大樹上掛起旗子一面,讓各級組織代表隊,一塊上去奪旗,並設規則如下:

(1)每級必須有二十人參加;

(2)每人必須著本級級服;

(3)不準帶有傷人之舉;

(4)必須著橡皮鞋;

(5)奪旗時各隊距旗須俟於相等之距離;

(6)奪旗時必須待評判員發令後始能前進;

(7)奪旗時只須徒手不準持任何器物;

(8)奪旗時不準拳足踢打;

(9)奪旗時有人將旗搶得,評判員已發判決令時,其他人等即不得再奪;

(10)奪得此旗後,即可更換錦標旗,由得勝級保持一年;

(11)奪得此旗之級於每年一月一日必須持旗在校內繞行一週,其時間可保守秘密,其他各級有搶奪之權;

(12)奪得錦標旗之級,須嚴密儲存之,其他各級於一年內可隨時偵知其藏旗之所而奪取之。

由此可知,“奪旗”是一項由學校組織的正規體育競賽,與活動有關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有所規定。首先是時間,大體是在每年四月舉辦校慶前後,亦即“一年一次”;活動地點指定在大禮堂前的草坪上;參與的人員是以年級為單位,每個年級派出20人。如果以四個年級計算,就是一項同時有80人參加的大規模競賽,場面頗為壯觀。

簡而言之,“奪旗”就是這樣:在一棵大樹上掛一面旗幟,隨著裁判一聲令下,參賽的所有人同時從起跑地點衝向大樹,看誰先爬上大樹,能最後將旗幟搶到手中即為“勝利者”,學校就會換髮一面“錦標旗”給獲勝的年級,“由得勝級保持一年”,來年再戰。

由於這是一項涉及集體榮譽的競賽,同時又是一項貫穿“團隊精神”和“個人能力”於一體的遊戲,因此激烈程度自然非同尋常!根據規則可以設想,為了能在眾多競爭者中“拔得頭籌”,除了要奮勇當先外,還要設法阻止其他競爭方接近目標,誰“衝鋒”,誰“助攻”,誰“打援”,都要事先有所部署與演練,參賽各隊必須制定戰略戰術才有獲勝的可能。即使如此,最終的結果仍然存在極大的偶然性。

在這過程中間,“衝鋒者”要努力使自己儘快靠近大樹,這需要發揮短跑能力,爭取用最快速度跑到樹下。至於能不能率先爬上樹去,那就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事情了,既需要同伴的“助攻”幫助攀爬,又需要“打援”,依靠同伴化解其他隊的阻撓與破壞,最後還需要個人的勇氣、機敏、體能和運氣。總之,最後能在幾十個人裡脫穎而出,爬上大樹奪得旗幟,肯定是要經歷過一場“有我無他”的爭奪才能辦到!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早期清華大草坪中間是有幾棵大樹的

一組奪旗的紀實照片浮出水面

充滿對“奪旗”的好奇,我開始四處蒐集資料,然而始終沒找到過相關影像。冥冥之中,好像是得到上天特別的眷顧,我在清華110週年校慶前收到一位頗具傳奇經歷的朋友發來一組老照片,是原屬於1934年清華土木系畢業的曹興祖先生遺存之一部分。這位朋友在偶然收藏到以後加以研究,但一直沒搞清楚其中的幾張體育類照片,在清華歷史上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希望我能協助解開謎團。

從照片拍攝的場景看,可以確定地點是清華大禮堂前的草坪,而上面的人物顯然正在進行一項激烈的競賽活動。其中最突出的動作特徵就是一群人緊緊圍向一棵大樹,而有一個人正在拼命往上爬……

結合前面關於對清華“奪旗”競賽的規則介紹,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傳說中早年清華的“奪旗”嗎?如果按照邏輯關係排列,這幾張照片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奪旗”的全過程。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大禮堂前:一聲哨響,衝向目標

第一張:禮堂前的大草坪靠近科學館一側圍滿了觀眾。隨著裁判一聲哨響,奪旗比賽開始!幾路人馬從不同方向衝向一棵大樹。照片左面有一個運動員跑得飛快,明顯是要繞到大樹的後方去搶先攀爬。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一位奪旗手突出重圍開始上樹

第二張:在一棵大樹下,聚攏著很多的學生,混雜著不同顏色的衣服,說明他們是分屬於不同的年級。樹的一側可以看到有一個隊員在己方隊友的保護下開始攀爬。而其他競賽方隊員還在拼命靠近,意欲做最後的爭奪。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阻擋對方隊員接近目標

第三張:在外圍,激烈的“搏鬥”也在同時展開,分屬不同陣營的“助攻”隊員抱在一起,拼命阻止對方靠近大樹。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在激烈爭奪中一名隊員爬上樹去

第四張:可以確定是在大草坪上從東向西拍攝,背景是著名的清華科學館。在這棵大樹下,少說也有二三十人糾纏在一起。雖然照片無聲,但各方人物以不同動作、姿態所構成的現場氣氛,卻好像讓我們聽到了吶喊聲、助威聲,激烈程度躍然畫面之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穿白色服裝的隊員已經成功突圍,佔據了有利位置,他的左手正勾住一個大樹杈,只要再一使勁,就可以攀爬上去,要奪取的旗幟應該就在上面。

“奪旗”規則中的要素在這幾張照片中都能找到,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相應的文字證明,缺乏關鍵的資訊支撐,在說服力上就還存在“軟肋”。嚴格說來,我對這組照片的解讀仍然只能屬於“假設”的範疇。

於是我試圖在清華史料中繼續尋找答案。經過對清華早期校刊的不斷仔細篩查,終於在1934年版《清華年刊》的“校慶活動專欄”裡發現了一張關鍵照片,上面赫然標註著“級際奪旗”四個字。

這一刻,我再次感受到“功夫不負有心人”帶給人的喜悅!雖然不能直接判斷這與那四張老照片是否屬於同一次活動的寫真,但畫面上呈現的場景如出一轍,將此作為那組寫真也是“奪旗”競賽的佐證毋庸置疑,可以說是“板上釘釘”。這些沉睡在逝去歲月中的影像堪稱“彌足珍貴”,再現1930年代“奪旗”競賽的真實場面,終於幫助後人找回了這項已經失傳多年的清華人文記憶。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1934年《清華年刊》的“級際奪旗”照片

結合這幾張老照片,我們再來讀下面這段出自1936級(第八級)唐寶鑫(1915—2001)先生對1933年清華“奪旗”競賽的回憶,就好像穿越時空,重新回到90年前那熱火朝天的“戰鬥”現場:

禮堂前草坪上,當年有一棵大樹,樹梢上懸有一面小校旗,離地面約有兩丈。大一至大四,四個年級,每級20人,共80條漢子,圍成一個圈子,站在樹的四周。馬約翰先生哨子一響,80人齊奔樹前,蜂擁一團,亂拉亂扯,誰也休想上去。八級入校不久,犢不畏虎,除有方左英、晉普、彭永馨、韓鳴等彪形大漢外,還配備了榮千祥(高棠)、李琇琳、張英駿等輕騎兵。混戰半個多時辰,難解難分。忽然間,地理系張英駿從圈子外面一個箭步踏上大四黃胖兒(仕林)的肩頭。說時遲,那時快,沒等黃胖兒醒過悶兒來,張英駿早如飛猱輕猿般躥起身子,雙手夠住一條高枝。正當幾十只巨掌伸出拉他雙腳之際,他一個鷂子翻身,兩腳緊緊鉤住更高的枝頭。儘管下面的各路漢子鼓譟不休,張英駿卻已從容摘下校旗。這時歡聲雷動,八級奪旗成功的一幕永遠記入清華史冊。

“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當年禮堂前見證奪旗的大樹

除了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級際奪旗”比賽外,年級內部的“奪旗”也曾有之。根據1938級(十級)吳承明(1917—2011)先生的回憶,在1936年春天全校運動會之後,“十級”又單獨組織了“年級運動會”。除了田徑、球類專案外,還組織了“拔河”“奪旗”等幾項特色比賽。關於“奪旗”,他的回憶如下:

紅旗是事先掛在大禮堂前草坪中央的樹上。文法方和理工方各有一百餘人,分據草坪南北。一聲令下,蜂擁而前,你推我擠,齊到樹下。目的是把對方擠到圈外,本方佔領裡圈,抬著爬樹者捷足先登。一方有人上樹,對方就拼命把他拉下來,這就需要爬有爬的技巧,拉有拉的道道兒。前隊失敗,再換生力軍上去。如此裡圈外圈,幾度易手;抬抬拉拉,幾番上下。突然趙瘋子(儒洵)踏上同伴肩膀,一躍而上,對方趕緊拉住他的腿,“瘋子”連蹬帶甩,縮身,收腿,竟爬上去。可是,正歡呼間,對方也爬上來一位猛將,想把“瘋子”拉下去。驚叫,喝止,警告,鼓勵,呼聲四起。但見趙瘋子矯若猿猴,敏捷上升,轉眼間已紅旗在手。

要知道,十級當年總共只有317名同學,竟然出動了200人參與這項競賽,可見“奪旗”的吸引力有多大,參與度有多高,在那屆同學心中留下的印象又是多麼深刻!

從這兩段親歷者精彩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奪旗”確實是一項突出個人綜合能力又需要團隊配合完成的集體專案,整個過程也基本符合我們對“奪旗”專案的理解。略有區別的是,“級際”比賽是四個隊,“年級”比賽只分兩方,參賽人數也有些差別,其它主要規則都是相同的。

歷史記憶的有益啟示

“奪旗”這項體育活動在清華源於何時,是原創還是複製,在校史資料中並無記載。從目前掌握的資訊看,主要出現在“國立清華大學”的最初年代,一直到抗戰爆發後被迫中止,以後在西南聯大和抗戰勝利覆校後都再無重現。從運動特徵上看,既有田徑專案要求的速度,又有橄欖球要求的強對抗性,所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印記較深。

但就是這樣一種“名不見經傳”的體育競賽,卻受到校方的支援。在這中間,清華體育元老馬約翰(1882—1966)的作用一定不可忽視,從他親自執裁“奪旗”這一點來看,這類競賽可被認為是符合其體育教育理念的。由此,作為那些年清華校慶的一項保留節目,“奪旗”曾經引起校內外廣泛關注,這一點從兩段出自不同人的記載中可以得出相同印象。

在1937級(九級)《級史》中,當年的畢業生曾用春秋筆法這樣記載:

(1934年)4月29日:奪旗爭長,聯以蹙我,益慨,爭愈烈,幾獲;胥無成。是役也,勇士二十。曰:葉衍鑫、陶克原、王業俊、高葆琦、洪道揆、張啟亮、馬惕乾、彭弘、曹承慰、譽文德、陳劍芳、陸欽尚、何懷祖、胡光世、邵遵賢、王槐清。

(大意:1934年校慶日舉行“奪旗”競賽,九級派出二十人首次參與,遭到“六、七、八級”聯合圍阻,爭奪十分激烈,差一點獲勝。)

而在著名歷史學家,1934級(六級)夏鼐(1910—1985)先生的日記裡,竟然也可以找到有關於這次“奪旗”的私人印象:

1934年4月29日 星期日

今日是學校紀念日,坐不下去讀書。上午騎驢到燕京去,邀學德、德煊來參觀奪旗。下午看女子排球及化妝表演。

“爬樹”“奪旗”“鬥牛”,完全顛覆了以往對民國時期大學“斯文書生”的慣常印象,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當年的清華學生竟然是這樣:“靜”可文質彬彬,埋頭讀書;“動”則赳赳武夫,你爭我奪。

或許,正是這種通才式教育實踐和多樣性的體育訓練,才使得那一代清華學子讀書不忘救國,在“一二·九”運動中,面對反動武裝軍警,毫不退縮,敢於出手,搶回被捕的同學;也使得他們在抗戰的烽火中,不畏顛沛流離,千里跋涉,到西南聯大去延續中華民族的教育薪火。可以肯定地說: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學子們,能夠迅速適應過往無法預見的環境鉅變,包括“鬥牛”“奪旗”在內的所有體育鍛煉一定功不可沒!

如今,這些頗具特色的體育“遊戲”雖然早已在中國的大學中絕跡,但專案中包含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倡導仍然值得人們認真對待,特別是其中蘊含的“提倡合作”“敢於競爭”“屢敗屢戰”“絕處求生”之理念,明顯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具有契合之處,毫無疑問仍存在發揚光大的歷史價值。

文中圖片除註明出處外,

均由樸鐵軍先生、黃偉先生提供,

在此一併鳴謝。

原標題:《“奪旗”有多好玩?曾讓清華園裡的人搶瘋了》

Tags:奪旗清華大樹競賽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