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超越概念邊界

由 心情點撥 發表于 人文2023-01-14

簡介由此,結合智慧研究的人格特質(特質論)與社會生態兩種取向和自我發展的研究,將智慧自我從智慧人格特質中分離出來,從而把現有不同智慧觀的多種視角區分為智慧自我、智慧人格與智慧表現三個層次,並根據三者在個體心理現象上的表露程度及相互作用關係,提出

什麼毛什麼疵

前言

智慧多層模型指出自我超越與狀態性智慧的理論不相容,限定了相關理論的作用範圍,明確了自我超越與智慧表現的異質性;同時,將智慧自我與智慧人格適當剝離,指出智慧自我對智慧人格特質的關係方向,解決了觀點二忽視自我超越與其他智慧心理過程間相互作用的問題;最後,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自我超越的概念邊界,為進一步完善以自我超越為核心的智慧觀指出了一個可能的方向。

一、整合:以自我超越為核心的智慧多層模型

1、模型提出與核心觀

智慧與自我超越關係存在三種觀點,這顯示出智慧研究領域多樣化的學術活力,充分說明自我超越對於智慧的重要性。觀點一的特殊性在於對自我超越與智慧做出了明確區分以考察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兩者不存在必然聯絡;觀點二和三都將自我超越視為智慧的重要內容,但在自我超越於理論中的定位上存在明顯不同。兩者間關係模式的多種可能是否存在共同的機制?或者說,能否從更大的視角來理解智慧與自我超越關係的複雜性?從智慧的多樣性來看,研究者們已經在整合以往諸多智慧理論與研究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四十餘年的智慧心理研究至今仍未就智慧的本質形成統一意見。盲人摸象式的智慧研究應考慮如何將多種智慧定義進行整合以獲取對智慧的更為全面、完整而準確的認識。因為智慧的多樣性和研究者認識智慧的角度不同,導致難以形成一個通用的微觀智慧模型,但可以用一個宏觀的多層智慧認識框架來統合研究者提出的諸多智慧觀。

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超越概念邊界

由此,結合智慧研究的人格特質(特質論)與社會生態兩種取向和自我發展的研究,將智慧自我從智慧人格特質中分離出來,從而把現有不同智慧觀的多種視角區分為智慧自我、智慧人格與智慧表現三個層次,並根據三者在個體心理現象上的表露程度及相互作用關係,提出以自我超越式的智慧自我為核心的智慧自我-人格-表現多層模型。這可以整合以往對智慧與自我超越關係的多種觀點。從外往內看,社會生態取向的智慧研究關注個體在生活情境中的智慧表現,認為智慧由情境或個體與情境互動決定,是一種相對獨立於個體特徵的存在,這是研究者所關注智慧的最外層,智慧平衡理論、智慧通用模型從這個層面認識智慧。人格特質取向的智慧研究多將智慧視為個體的一種較穩定的能力或特質,它是智慧存在的穩定載體及其得以展現的心理基礎,三維智慧理論、智慧英雄模型從這個層面認識智慧。更深一層來看,自我超越式的智慧自我是智慧人格乃至整個智慧心理過程的核心,它不僅能夠正向預測個體的智慧人格,還能夠對外層的智慧表現產生影響,上文以自我超越為核心的智慧觀從這個層面認識智慧。

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超越概念邊界

2、現有證據與可能驗證路徑

現有研究為此模型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證據。一方面,智慧多層模型在智慧心理過程的劃分上並未脫離現有的主流分類框架。智慧理論的現有分類主要以特質-狀態為主,斯騰伯格的四分法也基本按此展開。但智慧自我與智慧人格在概念與測量上都明顯不同:自我超越的界定是基於自我發展的研究,體現為自我定義不再依賴於外在事物、具有更高的內在性和精神性以及與過去和未來世代的深切聯絡感等方面;典型的智慧人格特質則體現為認知性、情感性、反省性和開放性等多種經驗性過程的整合,自我超越是一種相對更為基礎或深層次的心理過程。同時考慮到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道德認知基礎作用,因此進一步將特質性智慧區分為智慧自我與智慧人格以突出前者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已有一定證據支援智慧三個層面間的相互關係。一是自我超越對智慧人格的預測作用已經有橫向研究的實證支援,未來可採用正念等有效自我超越干預手段開展縱向研究,以進一步確定自我超越對個體智慧人格的影響。二是自我超越對智慧表現的影響目前已經有了一些間接證據,如追求美德(virtue-pursuit)能有效促進個體的智慧推理,研究者認為兩者間的關係透過自我超越發生。三是在智慧人格與智慧表現的關係上已經有了一些有趣探討,如智慧的“特質-狀態正態分佈觀”認為人們生活中的智慧表現是基於智慧特質的正態分佈,那麼在同一情境下智慧人格應能夠正向預測個體的智慧表現,未來可進一步實證檢驗這一假說。

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超越概念邊界

二、小結:多層次智慧模型的意義與願景

1、消除現有對智慧與自我超越關係的觀點

分歧狀態

取向智慧研究將自我超越與智慧表現區分開來有一定見地,但為了構建統一的微觀智慧理論,又試圖以狀態性智慧的子成分特性容納自我超越較為牽強。特質取向智慧研究將自我超越納入智慧中,看到了自我超越的重要地位,但在其究竟是一般還是核心成分上未達成共識。

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超越概念邊界

2、化解現有智慧特質論與狀態論的爭論

特質論智慧觀的侷限性在於智慧特質可能無法達成以及測量正規化上的不可靠性,對狀態論智慧觀的批評則體現為僅僅是某些情境下的智慧表現難以說明個體是否智慧。可見雙方的矛盾點主要在於智慧的評價標準上:怎樣才是真正的智慧?從智慧與自我超越的關係看,將能否在自身問題上也能形成智慧認識作為衡量個體是否智慧的試金石,其實質是以自我超越式智慧自我作為智慧的衡量標準,這顯得過於嚴苛,既高看了個人智慧而小瞧了一般智慧,也混淆了智慧者與智慧表現的評價標準。根據智慧多層模型,智慧的存在包括智慧自我、智慧人格和智慧表現三種形態或過程,只要滿足其中一種標準便是智慧的。如果能夠同時集三種智慧過程於一身,顯然是更穩定的智慧。所以,智者並不一定是自我超越的。

強調自我超越在智慧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智慧自我限定超越概念邊界

3、為智慧干預和教育提供更多思路

智慧被視為應對各種人際、社會和國家分歧與衝突的良藥,有助於達成各方利益的平衡,從而促進衝突的最終化解。如何提高個體和群體的智慧水平是學者研究智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斯騰伯格最先根據其智慧的平衡理論提出在美國中學開展智慧教育,其“為智慧而教”的觀點受到一些學者的支援;重視個體智慧的生成也一直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義所在。多層智慧模型將智慧區分為以自我超越式的智慧自我為核心的三個層面的心理過程,為基於自我發展的智慧歷程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結語

未來的智慧教育和干預實踐不僅要關注到行為層面的智慧表現干預和特質層面的智慧心理整合,還應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人們自我超越式的積極自我的發展。

Tags:智慧自我超越特質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