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以戒為師”與“以人為鏡”

由 摩登的伍迪 發表于 人文2023-01-13

簡介而且還會形成選擇錯誤選項的習慣——經常選擇做這些小惡行,就會習慣性地偏向選擇惡行,甚至是因為選擇惡行而興奮,這樣時間久了,一旦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也往往會選擇做惡行,也就會對自己造成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

以人為鏡體現了什麼思想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無法戒斷,是因為你沒有徹底瞭解惡習所帶來的傷害;如果你真正

瞭解惡習所帶來的傷害,那麼你無論如何都是能戒斷的。選擇是否遠離惡習,這完全就是能不能正常生活甚至是能不能生存的根本問題,其實是一個最為簡單的選擇題。

你成為哪樣的人,完全在於你選擇成為哪樣的人。

“以戒為師”與“以人為鏡”

人們往往忽視了微小惡行對自己帶來的損害,覺得這些微小惡行所帶來的細微的負面影響並沒有對自己造成實質上的傷害,從而將細微的負面影響忽略不計。可是人們往往不知道的是——積累的小錯誤越來越多,錯誤也會隨之越來越大。而且還會形成選擇錯誤選項的習慣——經常選擇做這些小惡行,就會習慣性地偏向選擇惡行,甚至是因為選擇惡行而興奮,這樣時間久了,一旦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也往往會選擇做惡行,也就會對自己造成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這裡是兩種,一種是小積攢成大;另一種是成為壞習慣。

“以戒為師”與“以人為鏡”

之所以能行持戒律,就是因為戒律就是在阻止自己行惡。就是因為行惡對自己是完全有害的。微小的傷害就不是損害嗎?微小的傷害積累多了,

於是

成了很大的損害。

我們絕大多數人普遍的正常認知當中,什麼是好結果呢,就是能促進個體生活生產的結果;什麼是壞結果呢,就是阻礙或者損害個體生活生產的結果。這裡說阻礙或者損害,又分為這兩種。阻礙簡單點說就是阻擋,妨礙你前進;損害就是直接讓你往後倒。所以由此可見靜止或者後退都有害於我們的生活與生產。

做錯事,其實就是在人生中選擇錯誤的選項。錯誤的選項造成錯誤的結果。時間長了,就會持續選擇錯誤的選項。

人生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選擇別人不願意要

因,最終會造成自己不願意要的後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銷售,悄悄竊取某個同事的客戶,他的這個同事知道後,會遠離他,甚至敵對他;當他這樣對待每一個同事的時候,同事們就會集體遠離他,甚至敵對他。這樣他能“混”得下去嗎?經常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身邊沒什麼朋友。人們處處與你為敵。你覺得處處為敵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別人趨利避害,你害人家,

人家

別人當然害你,這很簡單;第二,你自己期望過高,達不到自己的預期,就覺得別人針對你。

“以戒為師”與“以人為鏡”

別人對你好,對你不好,都應該感謝。人們對你態度不好,不支援你,其實就是對你的抵制。你自己遭到抵制,本身就是你自己選擇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就好像人們一路設卡攔截你,你感覺很不滿,忽然發現前面是個懸崖,人們如果不攔你,你不減速,不就直接掉下去了麼?那時候是不是你得感謝人家攔截你?

其實每個人每個生命個體都是一個數據,結果或好或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別人身上發生的,如果是好結果,那麼借鑑他身上的優點;如果是壞結果,那麼借鑑他身上的缺點。人是有選擇權的,可以有選擇地學習別人。

我們靠什麼來了解並且證明自己過去的存在——靠記憶。那麼別人的記憶呢,別人的前車之鑑,別人錯誤的記憶,我們拿過來,自己做總結反省,是不是也能提高自己,是不是也能警戒自己,讓自己不要以身試法。所以如果別人有了好的結果,我們應該替他高興,並且學習他身上的優點;別人有了不好的結果,我們應當替他惋惜,對他的行為加以總結並且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以人為鏡——透過觀察別人對你的態度,別人的態度是一種結果,你就能推斷出自己一直以來的行為是好是壞,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透過觀察別人得到的結果,我們一樣可以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以戒為師”與“以人為鏡”

Tags:別人惡行自己結果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