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由 東家APP 發表于 人文2023-01-07

簡介圖片來自網路實際上,當代中國不缺有能力的人,不缺能畫出完美插畫的頂尖畫師,但大部分國人對美的認知,依然處在混沌之中

雕章琢句形容什麼人

最近,人教版小學生問題課本事件,連續登上多條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圖片來自網路

課本插畫中的人物,形象笨拙,穿搭怪異,動作猥褻。本該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卻有著裸露的身體,油膩的姿態,迷離的眼神……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圖片來自網路

當問題並非偶然,而是頻繁密集地出現,強行用審美的多元化來為創作者的私心脫罪,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5月30日,教育部迴應將徹查教材插圖問題,可見其存在的問題,並非網友大題小做。

然而,此課本已使用九年,除了零零散散的投訴,難道大多數人都不覺得醜陋?為何如今突然掀起軒然大波?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圖片來自網路

實際上,當代中國不缺有能力的人,不缺能畫出完美插畫的頂尖畫師,但大部分國人對美的認知,依然處在混沌之中。

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說:“今天中國的文盲已經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此話並非言過其實,這種混沌,有無可抵抗的歷史原因,來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新事物和舊事物交替,貧富發展不均衡。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圖片來自網路

這種混沌,致使當代中國沒有誕生獨特的美學風格,娛樂產業抄襲韓國,漫畫風格模仿日本,電影形象討好歐美,因此難以誕生享譽世界的名作。

這種混沌,讓我們無法看破善惡、辨別美醜,即使心生懷疑,也首先會檢討自己,是不是沒有跟國際接軌?

有人將信將疑,有人坦然接受,因此,不管是三隻松鼠的廣告,陳漫眯眯眼事件,還是電影《雄獅少年》的人物形象,關於審美的議題,總能在網路上引發廣泛討論。

固然,審美沒用統一的標準,是多元、豐富、燦爛的。但它,絕非是混淆黑白、美醜不分。

實際上,中國人幾千年來,站在璀璨文明的肩膀上,從來都有自己獨特的美學趣味,也從未混淆過美醜。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顧愷之《洛神賦》

最為經典的,來自曹植《洛神賦》中的一段描述:“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洛神賦》對女性美的描述

,華而不俗,幻而不虛,千年之後,依然是形容女性面貌最完美的詞句

,讓人心馳神往。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嵇康撫琴

從擲果盈車,到玉山傾倒,古往今來的女子,也未曾掩藏對美麗的男子的愛慕與追捧。《世說新語·容止》對嵇康的外貌描寫:“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讀之,能品味中國人對男子面貌高階的美學趣味,

朗朗如日月之入懷,雙眸閃閃若巖下電

雋永脫俗,自內而外。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竹林七賢圖

南朝宋畫家陸探微,雖然沒有真跡留存至今,但他的風格影響了無數後人,被被謝赫《古畫品錄》列為第一,其特徵為:“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懍懍若對神明”。

什麼是美的面目?秀骨清像,若對神明。

讓今人來形容,亦不外如是。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宋徽宗趙佶《夏日詩帖》

除了人之面貌之外,我們亦然能辨別美的線條,譬如書法。

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鍾繇的楷體,張旭的狂草……無數書法大家,畢生追尋或風骨鮮明、雲流水的線條,

以線條打通人的感官和情感,書寫無言之詩,無聲之樂。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圖片來自東家·王振芳

我們亦然能辨別美的顏色,譬如瓷器。

獲得“瑪瑙為釉古相傳”讚譽的汝瓷,色澤青翠華滋,似玉非玉,隨光變換。

汝瓷的色澤,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可見

中國人對顏色的欣賞和運用,早已超然於世。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馬遠《寒江獨釣圖》

我們亦然能辨別美的意境,譬如詩詞。唐珙的“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創造夢幻般的意境,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佳句。

歷代文人墨客搜尋枯腸、雕章琢句,畢生之事,便是追求極致的美的意境。

由此可見,對於什麼是真正的美,我們一直都有清晰的認知,也從未放棄追尋美。

美是矯健,是輕盈,是華貴,是空靈……絕非如人教版課本上所展示的單調、笨拙、臃腫。

人教版課本上熱搜,是因為當代中國文盲已經不多,但美盲很多?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在別有用心的作品上,我們看到的,若只有人種特點的無限放大,刻板印象的不斷加深,看不到絲毫獨屬於東方之美的精髓,看不到商周的神秘、秦漢的威嚴、魏晉的風度、唐宋的浪漫……那麼,如何叫人接受被醜化的審美?

而今,因於各種因素,我們的審美陷入混沌之中,幸而文化傳承的根骨並未斷裂,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千百年來優秀的作品,美的藝術。

家長帶孩子們觀賞閱讀這些的美的作品,培養他們的審美趣味,相信不久之後,便能如盤古開天闢地般,撥開混沌,走上屬於我們自己的東方美學之路。

撰文:銀龍

Tags:美的混沌審美來自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