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由 玉瑩的美麗人生 發表于 人文2022-12-02

簡介晤山分東西兩睛,故又稱二蠟山,唏山南北分別為洛水和谷水切割形成谷地,成為當時關中和河南交通的要道,北道沿陝州沌池郡(治俱利,今河南海池縣西)、新安郡(治新安,今河南新安縣城關)等地到洛陽

江漢為什麼是兵家主要的

河南地形從整體上看可分為四大塊,一是由秦嶺東段各支脈和太行山西南段組成的山地及山間盆地,二是位於東南部桐柏一大別山脈北坡的山地丘陵,三是西南部的南陽盆地,四是是位於東部的廣大平原。下文將分別敘述之,同時需宣告的是,由於東、西魏及後來的北齊、北周在行政區劃上屢有變化,因此在本節敘述當時政區設定時均以《魏書·地形志》為準。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西部山地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黃河以南由秦嶺東段各支脈組成的山地。秦嶺自陝西綿延向東進入河南境內後,其各支脈呈放射狀向東南和東北方向延展,主要是東西向的小秦嶺,西南至東北向的崎山、熊耳山、外方山及西北至東南向的伏牛山等。這些山脈錯綜分佈於河南西部地區,使得該地區山巒重疊,地勢十分險要。同時眾多河流穿行其中,切割山巒,形成了如珍珠一般的串狀盆地。小秦嶺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當時屬陝州),在黃河與門水(今弘農河〉之間,境內有函谷關故城,當時為陝州西恆農郡治所恆農縣,地勢十分險耍,為當時著名關隘。晤山分東西兩睛,故又稱二蠟山,唏山南北分別為洛水和谷水切割形成谷地,成為當時關中和河南交通的要道,北道沿陝州沌池郡(治俱利,今河南海池縣西)、新安郡(治新安,今河南新安縣城關)等地到洛陽。南道沿洛水經陽州宜陽郡(治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五十里韓城鎮)至洛陽。因此弘農與洛陽之間的山地成為既阻隔又連通洛陽、關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第二部分是太行山西南段山地。太行山位於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之間,成為二者的天然屏障。但太行山有多條隘道溝通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即著名的太行八徑。其中與河南有關的有積關徑(在今河南省濟源市),太行徑(在今河南省沁陽市),白徑(在今河南輝縣)。洛陽北有盟津,河上建橋,因此當時可由盟津北渡經河北入山西。故嚴耕望先生說:“渡橋而南,臨捎洛京,在咫只之間。渡橋而北,直北上天井關,趨上黨、太原:東北經臨清關,達郵城、燕、趙:西北入積關,至晉、絆,誠為中古時代南北交通之第一要津。”熊耳山位於ll帚山東南,與崎山平行,在洛水和伊水之間,其沿伊水由西南向東北延伸至洛陽龍門西山,隔河與龍門東山相對,故名龍門,時稱伊闕,《水經注》雲:“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因此它是洛陽南面門戶,地形十分險要。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外方山位於熊耳山東南面,由由南向東北延伸,其東北段稱自山。高山餘脈相北伸展為大{巫山,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說:“洛口之西有首陽山,為部山東間:洛口之東,原板相屬,黃馬、旋門諸板遠東漸高,至大侄山,峻拔四十餘丈,大巫山之東,餘脈為廣武山,山勢漸盡南北連屬,直抵河岸,為東西交通之阻,古人緣河開大巫山路,遂為中原東西交通之孔道”。大任山上有成呆城(今河南榮陽市西北),為東魏北豫州州治,是洛陽東面之門戶。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伏牛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北與崎山、熊耳山、外方山相接,南至南陽盆地北緣。其山總體特點是西北段高峻雄偉,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逐漸低緩,到今魯山縣(時為廣州魯陽郡魯山縣)附近降為丘陵,直至今方城縣(時為廣州襄城郡方山縣)形成帶狀平地(名方城缺口)而消失。方城之東有桐柏山脈,故此段缺口成為溝通南陽盆地與中原地區的平坦通道,即歷史上著名的南襄隘道。除了方城缺口外,魯山縣境內亦有一條溝通南北的道路,時稱“三躊路”。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東南部桐柏一大別山脈北坡的山地丘陵,桐柏一大別山山脈是淮陽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阻隔黃淮平原與江漢平原交通的重要屏障。其間部州義陽郡(今河南省信陽市)有著名的義陽三關,《南齊書·州、|郡志》稱:“(義陽郡)有三關之隘。北接陳、汝,控帶許、洛。”河南東部大平原(今鄭州、許昌以南)為黃淮海平原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易攻難守,北部有滑臺城,是河北進入河南的重要關渡。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從地理形勢我們可看出河南是聯結中國東西南北的中心節點,故其戰略意義早就為古人所重視。從軍事上看,如顧祖禹所說:“河南,古所稱囚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佔領河南無疑掌握了進攻的主動權,北可攻冀州、幷州,南可攻荊襄,西可攻關中,東可攻青徐。而 “處天下之中”的河南在政治上更加重要。早在西周時期,西周君臣便賦予了洛陽獨特的政治意義,《尚書·召浩》說:“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註文對其的解釋是:“王今來居洛邑,繼天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勢之中。”顯然當時周人認為周天子到了洛邑,取得了居天地之中的優勢,這才真正獲得了天命。這種居天下之中的思想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孟子說:“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苟子則說:“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胡族政權為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將“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轉化為政治優勢的願望更加迫切。北魏孝文帝在遷都之前曾和任城王拓跋澄有段對話,孝文帝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泊,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崎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何如。”任城王則回答說:“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陸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這段對話充分說明孝武帝遷都洛陽的一大目的就是取得“居天下之中”的政治優勢,並以此為號召統一中國。

此地從前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來看看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東、西魏分裂後,誰為正統便成了雙方統治者關心的一大問題。高歡放棄洛陽,遷都郵城,但並不表示他對正統毫不介意。如其對勸他懲治貪汙的杜粥所說:“天下濁亂,習俗已久。今督將家屬多在關西,黑猻、常相招誘,人情去留未定。江東復有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網,不相饒借,恐督將盡投黑獗,士子悉奔蕭衍,則人物流散,何以為國?”高歡沒有爭正統的自信,只好以縱容貪汙來獲得支援。而宇文泰則顯得積極得多,一方面他以恢復《周禮》的名義來進行各項改革,使其獲得繼承周朝的政治優勢。另一方面則是積極攻取河南,希望佔領洛陽。如《周書·權景宣傳》載:“時初復洛陽,將修繕宮室,景宣率徒三千先出採運”。另外《周書·文帝紀》載:“先是,魏帝將幸洛陽拜園陵,會信被圍,詔太祖率軍救信。”高歡沙苑之敗後,採取了收縮政策,其在河南的主力高昂所部未戰便退往河北。也許這一情況使西魏君臣產生了樂觀情緒,於是準備回都洛陽。這才有了“修繕宮室”、“祭拜園陵”之事。然而當時河南形勢尚不穩,高歡仍在河北虎視眈眈。宇文泰便急於回都洛陽,可見其急於確立正統之心態。

Tags:河南洛陽天下山地熊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