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由 千山涵菱 發表于 人文2022-11-30

簡介而在那個時代,留下了一個讓人道不清也言不明的詞彙,知青的出現,讓得當時那批曾經揹負著理想,擁有著較為高的知識水平的青年,回憶起了那段留下無數苦淚歡笑的時光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什麼年代

當紅色的思想在青年之中蔓延,噹一聲令下,懷抱著積極的理想主義精神,一批又一批的知識青年,走向了田野,走進了荒山之中。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而在那個時代,留下了一個讓人道不清也言不明的詞彙,知青的出現,讓得當時那批曾經揹負著理想,擁有著較為高的知識水平的青年,回憶起了那段留下無數苦淚歡笑的時光。

這場運動是出於緩和階級差異的理論實踐的產物,是緩解青年就業壓力的一次失敗的嘗試,在風波未盡,餘波

善存

的年代,浩浩蕩蕩的返鄉行動,歷經了十載春秋,蹉跎了歲月。

在這場歷練與生存之中,讓他們最大程度融入了田野山林之中,但躬耕與開墾對於絕大多數的知青並未讓他們有所收穫,反而在回到城市之中,產生了迷茫與慨嘆。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這是獨屬於他們的特殊的、無法複製的人生體驗,

而知青這個詞彙,也成為了代表這個群體,代表那個特殊時代的專有產物。

而這種帶著高昂的激情參與到上山下鄉之中,而帶著迷惘與傷痛回到的城市的集體情緒往往能夠在知青文學之中窺見一二。

01

激昂的歲月

而在這個發展的高峰階段,在這個情緒最為之高昂的時期,近乎瘋狂的信仰與毫無保留的追求,在這些擁護上山下鄉的知青文學之中,得到充分地體現。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今夜有暴風雪》的出現,帶著時代獨特的印記,

展現著一代知青對於理想的美好追求,對於革命的無限信任,對創造歷史成就自我的無限憧憬參與到了這場運動之中。

對於青春與革命的獨特闡釋,對於知識用之於奉獻的精神,在這本書中,在他描述的那片充滿色彩,擁有著傳奇的土地之上,

塑造了擁有信仰併為之奮鬥的理想主義者。

而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剛剛走上運動的知青們的普遍心理,

在紅色的運動依舊蔓延的時代,無數青年都充滿著不盡的熱情與希望。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而另一種則是塑造了一種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

這種形象沒有性格上的明顯缺陷而其缺點更像是帶著至高的至純的紅色理想所帶來的與現實的矛盾。

這種柏拉圖式的文學創作同樣也反映了知青們在接受號令,參與運動的前期,體現而出了集體情緒和集體熱情的總體反映。

然而這種激動昂揚的情緒,很快隨著現實的殘酷而變得支離破碎,豐滿的幻想在貧瘠而荒蕪的土地之上顯得尤其可笑。

02

生存與反思

故此隨之而來的是,漸漸發展,逐漸抬頭的反思文學,對於生存環境的惡劣讓他們開始思考人的生存,人的由來。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五光十色、繽紛富足由窮困貧苦的轉變,讓得他們也從充滿浪漫、充滿理想、充滿激情的情緒轉向了自我反思,向內的思考。

正如西方哲學的發展一般,惡劣的生存環境總是能夠滋生豐富而深邃的哲學思想,隨著尋根文化、先鋒文學的出現,昭示著知青的另一個階段正式開始了。

對於個人價值的重新審視在《棋王》之中展現而出,

阿城從第三者的視角出發,對王一生與棋的不斷糾葛,將他對棋的追求放在了時代變化的漩渦之中。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從棋呆子到棋王,他人對王一生的評價,從下鄉開始,從靠著人接濟而生活,到憑藉著棋藝愈來愈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王一生最後的一場對決,成為了小說最後的高潮所在,王一生對於下棋的執著,對於下棋的痴迷,可以說是魏晉風流在那個時代的體現。

在一對多的棋藝比賽之中王一生

實現了自己藝術化的人生,

滿足了自己藝術化的需求,他在那個時刻忘卻了疲勞,忘卻了飢餓。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王一生對於棋的追求,是這一代知青對自我反思的一種方向,

指出了人之所以為人,是應有比柴米油鹽更為重要的東西併為之不斷地追求。

《棋王》等小說的出現代表著單純的、激進的理想主義,已然在走進山間田野之中漸漸消散,而更多地反映出了對生存的思考和環境的艱苦。

對於環境與生存的思考,同樣讓得他們的對於過去的生活,對人本溯源開始新的探索,鄉土文學與尋根文化的出現,展現了知青的思想轉變。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食指的詩歌,在車站的留戀與不捨,對於母親的關愛,道盡了那代知青離別的傷痛,與在鄉間田野的無盡懷戀。

03

傷痛與追憶

就這樣在迷茫與追溯之中,春秋變換,回到了城市的他們,

迴歸的興奮與激動很快被這座養育他們的城市所帶來的割裂感所替代。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經濟時代的到來與之帶來的急速變化,讓得他們的舊有的理想,

在十載田野之中的“歷練”與反思,

顯得格格不入。

依靠組織與集體主義的破碎讓他們變得無所適從,

唯利主義的迅速崛起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因此更得他們深深懷疑,而傷痛文學的出現,正是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知青的變化。

張坑坑在散文之中道出了,那個時代知青對於單純而激昂的理想與信仰不過是個很幼稚的笑話,特別是在經歷了經濟時代的衝擊之後,一切曾經的準則都無不由此崩潰。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從集體的命運共同體,與崇高的解放全人類思想中,漸漸地轉變成個人與現實的思考,是那一代知青在迴歸時,感受最深的。

04

結語

從美好的夢想中走出,他們反思過,懷念過,傷痛過,也現實過,

但時光總是撫平傷痛的最好方式。

知青生活是苦中作樂,還是田園牧歌,為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如此懷念

歲月時光如同篩網一般,將十載春秋的苦難盡皆剔除,留在了那一代知青心中,漸漸是那個昔日相互依靠、純正和真摯的友情。

也是對理想的炙熱而單純的追求,對不屈不撓的精神的肯定,

儘管那些過往對他們的傷害已然不可挽回,甚至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這段記憶,這個一代獨屬於他們的記憶,於他們於我們卻有巨大的借鑑和思考的餘地,對於理想與現實的相互撕扯,對於共患難、無利益的純粹情感追憶都是值得不斷回顧的

Tags:知青之中對於他們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