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美的本質是什麼?

由 青樸學社 發表于 人文2022-11-29

簡介美超出人的生存需要,因此,在人的生存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時,美的追求似乎表現為一種奢侈、好高騖遠和不講求實際

如何理解美的本質

美的本質是什麼?

真、善、美是人類的基本價值追求。真是認知與現實的相符,善是行為的目的和結果符合人類的利益與福祉,這都比較好理解。

那麼,什麼是美呢?

1.美是一種感覺

人能感受到美。動物感受不了美,也沒有美的感覺。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可能也沒有美的感覺。

美是大腦的一種高階功能,只有人類才有美感。

美是一種生理反應,同時也是一種心理反應。

2.美是一種創造

美是客觀的材料作為資訊,經過主體的創造加工而形成。美的欣賞過程,也是美的創造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美的欣賞的過程。

3.美是客觀還是主觀的?

a。

美的感受需要有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人的死亡也伴隨了一切美感的消失。

b。

美的感受是基於主體的身體構造以及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化學變化。

根據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人的美感伴隨著大腦中化學物質的分泌,如多巴胺、內啡肽等。

因此,不存在純客觀的美,也不存在純主觀的美,客觀的美感材料,對映到主體的大腦,產生了美感物質,並引發了美感反應,從而影響了我們的心理狀態、生理狀態,表現為一種特定的美感狀態。正如朱光潛老先生所說,美的一半在你,一半在物。

4.是否有脫離主體的純粹的美?

客體是美的,表明客體內在具有引發主體產生美感反應的特點,比如美的人、美的花,一切能讓人感受到美的實物,都有這種內在的能力,或者說特性(也許是她的外貌、言談、思想、花的顏色、香味、特定的意境、形態,或者這些以及其他因素的組合),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這些客體本身就是美的,無論是否有主體來欣賞,也是美的?

美是一種主觀的評價,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對於動物和植物而言,不存在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是一種反喻,正是因為魚、雁、月、花,對美麗女子不可能有美的感受,才由此凸顯此女子的美不可思議。

對於天地來說,也不存在美。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指的天地沒有善的觀念,並不是為人的利益而存在,也不會按照人的利益而行事。對天地來說,不存在善,不存在美,也不存在任何價值觀。價值觀只有對於生物才有意義,普通生物可能有模糊、原始的真和善的概念,而美的存在,則只有對於人類這樣擁有大腦皮層、抽象思維能力的智慧生物,才有意義。

如果脫離了主體,純粹的美是不存在的。這一點可以肯定。去除了一切主體,也就消除了一切美的基礎,剩下的,不過是一堆材料。材料是沒有價值觀的。

5.美和善有什麼關係?

美首先是一種心理的感覺,其次會有生理上的愉悅。善是主體的目標的達成,需求得到滿足。

美和善,都會在人的生理、心理上產生正向的、積極的作用,提高人的幸福感,這是他們相通的地方。

不同在於,善根基於人類的生存相關的慾望(包括生理慾望、和非生理的但仍然對人的生存產生影響的慾望),美則與生存慾望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

基於人的更高層次慾望,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

一般意義的美

:讓人直接產生美感體驗的一切事物。如美的自然,美的書法,美的人格,美的外貌,美的環境,這些是一般意義的審美,基於人的審美需要而產生。一般意義的審美,是審美物件與美感範型的完美契合。

求知之美

:數學家能感受到函式之美,方程之美,宇宙秩序之美,這是一種認知的美感。

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之美

:人從對自我的目的的達成,除了獲得善的結果,同時也獲得了一種美好的成就感,價值感,這種感覺也是美感的一種,是一種精神的昇華,超越了利益和實用的考慮,純粹因為完成而感覺美好,感受價值。因此,善和美是不排斥的,是人的價值感的不同層面。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八個層次:

生理的需要;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歸屬和愛的需要: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絡或關係。例子:結交朋友、追求愛情。

尊重的需要:馬斯洛分為兩類:一

尊重自己(尊嚴、成就、掌握、獨立)和二

對他人的名譽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認知需求:知識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義和可預測性需求。

審美需求:欣賞和尋找美,平衡,形式等。

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並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一個人的動機是超越個人自我的價值觀。例如,神秘的經歷和對自然、審美體驗、性經驗、為他人服務、追求科學、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經驗。

人類一切活動的動機,都可以從中得到解釋。

善是對人基本需要的滿足,也就是人的生存需要的滿足,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美是對人高層級需要的滿足,包括審美需要、認知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超越需要。

6.美是如何產生的?

人在出生以後,經過語言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育,生活經驗的積累,在達到一定年齡以後,逐漸地會產生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真假、好壞、美醜,這些就是基本的價值觀。這是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維以後才能產生的。

在人從剛出生的嬰兒到有美醜的判斷的過程中,經過了什麼過程?

孩子從父母的教誨中,從老師、同學和周圍的人的互動中,從接觸的媒體和影像、動畫中,書籍中,對這個社會,和這個社會中的事物,產生了一些基本的認識,基於這些認識,產生了哪些是值得去做的,去追求的,哪些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這樣的模糊的觀念。然後,他們結合自己的經驗,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反思和在現實中的經歷,他們逐漸形成了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抽象的觀念,這就是範型。對於什麼是美的事物所形成的抽象觀念,就是美感範型。

審美經驗的產生,源於人從小在腦海中積累的範型,界定了人對美的判斷標準。這個標準並不是固定的,因此美感經驗也會隨著人的經歷、思想、價值觀而轉變,轉變的實質,根本上是其美感範型的改變。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美的產生,是客觀上具有美的特性的事物,對映到具有特定美感範型的主體的感官之上,從而讓主體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了一種美感的反應和體驗。這種反應和體驗的特點,不基於人的生存需要,而是基於超越生存的高階需要。

7.為什麼說美可以讓人得到解脫?

叔本華認為,人具有內在的悲劇性,因為人難以擺脫慾望,人的慾望得到了滿足會感到無聊,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又會感到痛苦,兩者都讓人無法忍受。解脫的方法,是追求審美。

叔本華所說的審美,是一種廣義的審美概念,包括了一般意義的審美,也包括了從認知需求滿足而感受的美、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感覺而導致的美。

由於美基於人的高層次需求,因此美的缺憾,不足以讓人感到痛苦,而美的實現,也不會導致無聊。美的實現,帶來的是一種精神的昇華,是保爾柯察金式的為了人類的解放而奮鬥的自我犧牲,也就是自我的消滅。這種消滅,並不是指肉體的消滅,而是自我意識融入了一種更高層級的存在,這與中華文明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異曲同工之處。

小我的寂滅,終於讓人類可以擺脫生存帶來的兩難困境,得到解脫。

8.如何欣賞美?

世界處處充滿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作品很美,中國的古詩詞很美,大自然很美,老師的心靈很美,求知的境界很美,超越物我的感受很美,鄰家的女孩很美。

我們每個人都有美感的範型,有審美的眼光,也都有美感的經歷和感受。美的欣賞也許是不需要特意教的,每個人自然都會有所領會。當然,由於人的經歷不同,精神世界不同,每個人的美感經驗確實是存在差異的。同一部文學作品,有人覺得枯燥,有人只看到了人物情節,也有人似乎從中體會了整個世界。其中的差異,跟人的想象力和人生經歷不同有關。

但是,任何人,只要想要去欣賞,就一定能越來越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

美的欣賞,也蘊含著創造,美的作品,它的美存在於它和欣賞者的交融之中,欣賞的過程,也就是創造美的過程。反之,人的創造活動,也在產生美。因此,美就是創造,創造就是美。

我們學習書法、音樂、繪畫、閱讀、戀愛、工作、旅遊,我們創造自己新的人生體驗,也創造著自己的美感經驗。透過這種學習和創造,我們更能欣賞美,也更能創造美。

9.美有什麼用嗎?

美超出人的生存需要,因此,在人的生存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時,美的追求似乎表現為一種奢侈、好高騖遠和不講求實際。但是,美無疑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美並不是有閒階層的專利,人人都有美的需要,美對每個人都大大的有用。

每個人活著,大約都會在一些時候,會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或者說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而活著?會有這些疑問。

這些問題,如果從終極意義上來說,可以歸結為:是為了對美的追求。

為什麼可以這麼說?

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命本身,也就是活著,活著就要滿足人的所有需求,人活著的價值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人生的價值也在於人的需求的實現。

人的需求,包括生存需求和超出生存需要的高層次需求。高層次的需求,歸結為美的需求,對美的境界的追求。

因此,美的活動,美的追求,並不比人類滿足生存需求的其他活動的重要性低。毋寧說,美才是人類最高層次用途的追求。

正是因為了美的境界,美的追求,激勵了無數人類中最優秀的個體,前仆後繼,努力奮鬥,獻身科學和人類自由與解放,引領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為我們這顆蔚藍的星球,在至高無上的主宰面前,贏得了自身的尊嚴,為我們人類最終揭開這個宇宙的奧秘,開拓了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引領了人類的進步。

Tags:美的美感需要美是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