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由 蘇家酒窖 發表于 人文2021-12-10

簡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孟子的政治主張比孔子更具有濃重的道德色彩,他進一步發展了孔子“孝悌為本”的倫理思想,認為“禮”就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禮節制度和道德規範,是適應調節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的需要而產生的

不齒於人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本期我們聊得就是另一個重磅級的力量——活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們,讓我們看看對於墓葬,這些思想家是怎麼說的吧。

首先是儒家。儒家歷來提倡孝道,他們把養生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視送死的程度超過了生養。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龍形玉佩 戰國

《中庸》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

《論語·學而篇》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荀子·禮論》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

正由於儒家提倡厚葬,因此當齊景公問政於孔子之時,晏嬰進言道:“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居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公貸,不可以為,……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晏嬰對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這頓擠兌可以說是十分經典。

孔子十分重視孝在喪葬中的作用。在《論語》中,“孝悌”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在他的心目中,孝道同時具有內外兩重的意義:對內是藉以啟發仁心的自覺,對外是藉以象徵對整個人類社會以及歷史文化的關顧。

一個理想的人格便是應該朝這內聖外王兩面都充分推廣的,而其培養訓練的始端便是孝道,孔子強調“孝悌”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礎上。他認為,孝道就是啟發自己內在的仁心誠意,如果對父母只有物質奉養而無精神慰藉,則與牲畜無異。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錯銀銅漏勺 戰國

所以當子游問孝時,孔子答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孔子也答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以上這些都是重在點出內心的誠敬。

孔子還把“孝”與“禮”結合在-一起。魯國大夫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子曰:“無違。”

就是說無違於禮的尊嚴。弟子樊遲聽後不明白,於是問孔子:這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段話強調在父母的生前死後,都要嚴格按照禮節的規定行孝,決不能允許有任何違禮的現象存在。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金帶鉤(戰國)

正因為這樣,當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喪”為期太久的時候,孔子便憤憤地責備他“不仁”,他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孔子更明白地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由此可見,孔子所說的“孝”不僅僅是指內心的誠意,更是對先人體制與存在事實的尊重。就在這種尊重顧惜之中,孔子油然體會到“禮”的永恆莊嚴。在喪葬問題上雖然孔子力主薄葬,主張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導的這種孝道觀念,客觀上又為當時及後世的厚葬風氣提供了理論依據。

所以《淮南子·汜論訓》說:“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

到戰國時期,儒家的喪葬觀隨著社會的變化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折,呈現出由重精神的悼念觀向重物質的悼念觀轉移的趨向,由儉到奢、由簡到繁便是這一變化的趨向所在。

作為孔子事業繼承者的孟子和荀子,就是這一時期儒家喪葬思想的代表。

孟子,名軻,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約生於公元前390年,卒子公元前305年。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他治學經常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居。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孟子的政治主張比孔子更具有濃重的道德色彩,他進一步發展了孔子“孝悌為本”的倫理思想,認為“禮”就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禮節制度和道德規範,是適應調節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的需要而產生的。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金虎紋圓形飾(戰國)

因此,人際關係中情感和行為的表達,都應以“仁義忠孝”作為衡量的標準。他極力主張“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

給父母送終“可以當大事”,君子不應在父母身上省儉。他還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且毫不掩飾地指出他提倡“孝道”的政治目的在於“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不僅將“禮”和“孝道”作為喪葬觀的基本核心,提倡禮即是厚葬,厚葬就是禮的論點,而且在行動上也是率先行之,為後世樹立了不良的典範(囧)。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中記載他厚葬母親的事例,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據記載,孟子奉母仕於齊,母卒,孟子派弟子充虞請匠人趕製棺槨,並吩咐棺木要好,以厚葬他的母親。充虞不解孟子的心意,認為孟子的要求太過分了,製作的棺材實在是太奢侈,因此問孟子有沒有必要製作這樣精美的棺存,孟子回答充虞說:“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大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鏤空銅燻 戰國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厚葬“非為觀美也”,而是隻有這樣厚葬了父母,才算子孫盡了心,講了禮。否則就是不孝,不齒於人類,不容於天地之間。由此可見,孟子的喪葬觀與孔子的喪葬觀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這表明先秦時的儒家喪葬觀已從重精神的悼念觀轉到了重物質的悼念觀。從孟子以後,厚葬被冠以“禮”和“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國喪葬民俗的導向,時間達數千年之久,不知道讀者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與孔孟一樣,荀子十分重視和強調“禮”在喪葬中的作用。

他說:“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

如果你回到古代,厚葬還是薄葬,你會選擇哪一個?

彩繪漆鎮墓獸 戰國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在強調厚葬為孝的同時,還把“禮”看成是一種等級制度,主張“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他說:“君子賤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

荀子希望透過這喪葬中的等級關係,達到“生死終始若一”的政治目的,從而使封建等級制度和倫理綱常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

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我是本文作者良木,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記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為您帶來最有趣的傳統文化!也歡迎把我們分享給您的朋友們!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歡迎評論留言給我們一起討論哦~麼麼噠(ov)ノ

Tags:孔子厚葬孟子喪葬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