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 天人合發

由 禹乾致道 發表于 人文2021-12-10

簡介再如經文“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李筌的注本又多了兩個“不”字,成為“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

藏諸名山的上一句是什麼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 天人合發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永珍,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 天人合發

陰符經的歷史源流

關於《陰符經》的出現,常見的大致有三種類型的說法:

一種是李筌的《陰符經註疏》自序中提到,自己從名山之中取出,乃寇謙之所書所傳,後遇驪山老母教導其意。此種傳說中,另一個證據即是杜光庭《神仙感遇傳》謂此書是“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

第二種為後人推斷,李筌自己所撰,其假託先人。

而第三種則認為是南北朝時或是其他時期的一位“深於道者”所作。

而《陰符經》的版本,大概有兩種:一種版本,共有300餘字,全文至“我以時物文理哲”句止。另一種版本於300餘字後多出100餘宇。其他版本,基本都在這兩類版本間中和,有的版本諸如李筌註解版,還將全文分成了三章。

筆者傾向於認為後文100餘字增補的可能性較大(或為後人的註釋之言),原因略有以下幾點:

第一,前輩學者大多都列舉了一系列考據,證據傾向於其為增補的比較多。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 天人合發

第二,從李筌版註解來看,最後100餘字李筌本身也沒註解。在整個上看來,反而像是李筌或其他道人註解全文後,留下的概述之語。當然,這一點需要尋其古籍一探究竟才行。雖然筆者無此條件探查,但其非理解全文之要,只此一提,以供參考。

第三,以筆者閱讀此經來判斷,雖然從內容這一層面來看,最後100餘字是為總結之語,但從用詞來說,也與前文有較為明顯的區別,後100餘字或為後人以其為修煉之術而作的心得。而前文用語較之而言相當簡練和樸素。當然,該100餘字確實也是深諳其道之語,或為修煉之真言,所以筆者將前300餘字重新註解一遍,其後附與讀者自解。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 天人合發

同時,各種版本的《陰符經》,時常出現傳抄者、註釋者等因為謄寫錯誤,或根據自己的理解等,對此經的文字甚至句子有所修改的情況。比如有學者就曾提到,經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志輕命”一句,有些版本因為《論語》有“君子固窮”之說,把“固躬”改為了“固窮”;又如經文“天人合發”一句,或有不明此道的注家參考《周易》中“與天地合其德”之義,改為“天人合德” ;再如經文“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李筌的注本又多了兩個“不”字,成為“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這些版本中的痕跡都可以明顯的看出為後世好事者所修改。

於此,先來看看傳出者李筌的註解,以示比較。

Tags:李筌餘字100版本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