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由 小花和你談教育 發表于 人文2021-12-10

簡介不要只讓孩子做些輕而易舉、不需費力、不需流汗的事情,那他在思想上還是成熟不起來,在勞動能力上也不能正常發展,要讓他做他這個年齡能夠做到的事,孩子的潛力是很大的,不要低估了他們

包辦代替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文/

孩子早期獨立能力的訓練是極為重要的,要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限制太死或過分保護都是不可取的。

不要只讓孩子做些輕而易舉、不需費力、不需流汗的事情,那他在思想上還是成熟不起來,在勞動能力上也不能正常發展,要讓他做他這個年齡能夠做到的事,孩子的潛力是很大的,不要低估了他們。

要孩子做有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受挫,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依賴的習慣。

孩子都有勤勞的天性,三歲幼童就有幫媽媽幹家務的願望,要放手讓他去幹,不要捆住他的手腳。要教會孩子穿衣、係扣、繫鞋帶,要有耐心、別怕麻煩,一開始花費的時間長一些是很正常的。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四五歲的孩子可以擦桌子、掃地、倒垃圾、取牛奶、整理圖書,可以固定讓他們每天做一兩件工作,同時隨時教他些新的工作。不要除了做功課和看電視,孩子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做。

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同小夥伴們在一起,自己的矛盾自己解決,別什麼事都讓大人做審判官。

還可以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參加大人的社交活動,模仿大人去待人接物,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很多家長堅信自己從不對孩子施行體罰的教育方式便是非常文明的方式,他們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報刊文章中披露的虐待兒童的行為,不知道自己某些“文明的”方式也構成了對孩子的虐待,其危害性並不亞於對兒童肉體的虐待。

由於這種作用於兒童心靈深處,對兒童精神方面造成的傷害往往無痕跡可循,又不被人認識,且普遍存在於各個家庭之中。因此,這個問題尤需及時提出來,使家長甚至全社會予以重視。

父母教育不聽話的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孩子不聽話一般是從兩三歲開始,然後逐漸消失,直至青春期開始又再度上升,表現為逆反行為所有的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

正常範圍內的不聽話應當被看作是發展自我、尋求獨立的健康表現,不要把孩子個別的拒絕看成是父母無能或孩子不服從。

但是有的孩子總是不服從,自覺或不自覺地反對所有的要求和紀律,這種不聽話的行為倒是應該予以重視並加以糾正的。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在具體細節上不斷挑剔他可能是公開明確地反對,說“我不千”;他還可能用種刁難的形式來表示抗拒,例如做相反的事情,你越讓他安靜,他反而越高聲的尖叫如果孩子形成了抗拒、逆反的習貫,他就會不斷反對別人的意見,同時又沒有任何理由。

父母教育不聽話的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孩子感受你的愛越多就越容易接受你的主張;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做一個獨裁者,最好不用下命令的方式約東孩子。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要讓孩子聽從你的主張,你也得傾聽孩子的需要

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敏感的父母只關心自己的願望、情緒和活動,就不能使孩子自願對父母的要求作出反應;紀律不要制訂得太濫,但一旦制訂就要堅決遵守,紀律的制訂必須是孩子能夠做到,而且是明白具體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應不斷做出調整。

大人也有不喜歡做的事情,要尊重他的感受,並幫助他適當地表達出來,重要的是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時不必要求他一定愛那件事情。

實際上孩子雖然表示了他不喜歡幹,可還是完成了任務。所以,只要父母處置得當,要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我們強調早期教育並不是要讓孩子上學,也不是像許多家長理解並實施的那樣。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把小學課程提前放到家庭中去施行,文化學習只是早期教育中並不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重點是開發智力、形成性格、養成習慣、錘鍊體質、為將來的學校學習做好準備,而所有這一切都應是在各種各樣的遊戲中,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學習的。學前兒童與學齡幾童在學習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學前幾童在遊戲活動中學,而學齡兒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習,如果要求四歲的孩子接受不符合他年齡特點的學習方式,其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產生厭煩情。

在孩子尖聲抗議時,我們要有所警惕;當他多次反抗都遭壓抑變得順從聽話時,我們可能就已經鑄下了無以挽回的錯誤。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要重視孩子追求自由的心情

重視孩子追求自由的心情,

並給予他們發展自己的機會的父母,オ算得上真正偉大的父母。對這樣的父母,孩子們會以身心和諾的發展作為回報的。

作為一個學生,同老師處理好關係很重要,因為在學校裡,學生直接打交道的是老師。老師直接工作的物件是學生,我們從老師的心理品質上來分折,根據老師心理品質的變化來與老師相處,必定會收到與老師親密無間、水乳交融的效每一位老師要想去教育人,首先就必須瞭解人。

瞭解人就必須善於觀察,而老師瞭解和觀察的物件就是學生。

要讓孩子做獨立性的人,一味包辦代替,孩子的積極性會受挫

對學生只有觀察得法,瞭解得當,才能知人善教。

如果老師不能這樣,他(她)和學生的關係也就平淡無味我們知道了老師的這一心理品質,在老師觀察自己時就應該守紀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走一步路,舉一下手,講句話都必須要先考慮,然後再去做。在老師有意留心同學時如果印象不好,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就很難搞好,如果你與老師的最初一次接觸印象好,那麼以後的關係肯定會處理得好老師一般都想象豐富。因為老師的工作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芳動,沒有想象的參與是無法順利開展的。

老師在想象時,也能根據學生的特點,能給學生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有針對性也給學生施加影響。

結語:

在生活當中我們能見到很多的家長,習慣於對孩子一切大包大攬。但實際上正是這種大包大攬對孩子造成的創傷往往是無窮無盡的。

一方面他會挫傷孩子做事的積極性,而另一方面他會使孩子缺乏生命感。真正的愛孩子絕對不是讓孩子一切的行為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放手去做,讓孩子能夠真正的發展自己。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點贊和轉發。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s:孩子老師父母不聽話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