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八天

由 藏劍莫邪 發表于 人文2021-12-09

簡介所以,當仁者又富有智慧時,這樣的仁者就會身體力行的去帶動更多的人認識“仁”,發仁心,做仁事

便成仁什麼意思啊

《論語。里仁篇》第一章至第四章: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解析:

孔子說:“與有仁德的人做鄰里才好。如果不選擇跟有仁德的人相處,怎能說是明智呢?”

孔子說:“心地不善者不能長久地一起合作共事, 更不能長期與人相處得愉悅。善良仁德的人能始終保持善良,智慧的人會去做更多推行仁德並利他的事。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初看《里仁篇》前幾章皆有“仁”字,不禁逐一而下,竟然章章句句都與仁人仁德相關,細細一理似乎前面這四章可以放在一起來理解一番。

另外,我大略的掃了一下後面的文章,多多少少都離不開“仁”這個概念。那似乎,讀這一篇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什麼是“仁”。

“仁”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兩個人能在一起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的人必定都是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別人著想的,同時應該是善良和正直的。

而孔子率先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因為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於是乎,“仁”這個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成為了儒家最為推崇的道德品質標準和要求。

在我國古代的“仁”者有多厲害呢?仁者無敵這四個字,大概是很形象的說出了“仁”的威力。

“仁”又有什麼好處呢?勇者徵天下,智者謀天下,仁者得天下。於天下大業勇者,智者都需要付出心力和武力方能有所獲,而仁者憑其美德就能讓天下人信服歸順。

在君子眼中的“仁”有多重要呢?古語有道“不成功,便成仁”,這裡的“仁”是人格之仁,意思是說即使沒有取得成功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和人格。

看來這個“仁”字,的確在中華文明的精神傳承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理解完這些,我們也不難理解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誰不願意向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別人著想而且善良和正直的人靠近呢?除非是個傻子。而講得再難聽一點,如果是個傻子更加要向善良正直的人靠近了,不然分分鐘鐘被人害了、坑了都不一定了。所以如果真的有不願意的人,就真的是連傻子都不如了。

理解了第一章,第二章也就是順理成章的明白了。

如果一個人心地狹窄,腦子裡滿是計較,整天都是想著如何爾虞我詐、為了利益得失勾心鬥角,算計別人,這樣的人能夠與誰好好的合作呢?試想一下,一個整天跟你斤斤計較的人,你跟他能夠愉快的玩耍嗎?我覺得很難,脾氣暴躁一點的分分鐘會變成炮仗氣炸,忍耐性好一點的人可能也會憋屈到不行。

畢竟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什麼好事都讓一個人佔盡了,而別人只能看著對吧?所以,一個人只要自私自利到了極點,道德品質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自然也是非常難相處的了,註定跟任何人都不會相處得愉快更別說長久了。

而那些能夠顧及他人感受,溫和善良,且正心正念的人,在他們的思想裡“仁”就是他們的行為準則,任何事都不能違背這個準則,低與這個底線,就會被他們放棄。他們不會輕易地為了一己私慾傷害別人,更加不會因為利益就拋棄了自己的道德準則,這無關乎名譽,無關乎地位,只是關乎思想上的觀念,那時他們內心的一種信仰,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夠撼動。

作為一位智慧的仁者,更加會知道“仁”具備什麼樣的力量,同時他們也會嚮往更多的人能夠認同這個觀念,具備這樣的道德水準。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具備這種共識的人越多,人們的行為模式就會越來越充滿善意,而一個充滿善意的社會,是會讓更多的人都受益無窮的。所以,當仁者又富有智慧時,這樣的仁者就會身體力行的去帶動更多的人認識“仁”,發仁心,做仁事。

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那些不求任何回報,不為名譽地位,並且能長期堅持為國為民做公益、推慈善的善長仁翁就是這樣的智者。是他們溫暖了社會,溫暖了人心。

一個人心存仁愛,他的心中便對是非黑白、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比普通的人更有共情的能力,更具包容心,更有接納的能力。他們對待眾生的態度會顯得無比的公平。於是乎很多不被常人理解接受的人和事,到了他們那裡都能夠被包容和接納。

因此,如果一個很溫和、很善良、很包容的人都不能去接受,不願意親近的人,證明這個人也實在是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如此能不讓人討厭嗎?

比如佛家常說,出家人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不管多壞的人,只要能夠放下屠刀,皈依佛祖,佛祖都會原諒他。可是一個人如果壞到連佛祖都無法容忍他,就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他了:神憎鬼厭。

“仁”的道德範疇中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這麼多的內容,因此,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仁”者,時刻都要在修心修身的路上打磨自己,其中需要剋制的私慾和雜念可真的不是一點點那麼少。浮華世間,各種誘惑連綿不絕,財富、名利、權勢、享樂……這裡面,任何一項都可以將人送入萬劫不復之地。

假如一個人立志從“仁”,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能夠放得下,明代的王陽明,少年便立志做聖人,終其一生在做聖人這條路上修行,最終真的成為了聖人。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立志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所以我們也可以相信,如果一個人立志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有一架天秤,一頭放著人品,一頭放著良心。這樣的人,即使壞也壞不到哪裡去。

在上一篇的閱讀中發現,“之乎者也”似乎喜歡把一個概念分成很多個角度去解讀,《里仁篇》似乎後面也有很多個關於仁德的論述,因此,前面的這幾章,我就姑且也先談談概念和邏輯。後面再跟著夫子細細分解吧!

後面如何,且看下回。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八天

Tags:仁者善良仁德能夠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