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中國士人精神 (重日易學讀《論語》連載一)

由 重日易學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這段小故事發生於孔子周遊列國後期,孔子意欲回魯國,先派子路打前站,子路回到魯國,城門已關,故在魯城外城石門暫住一宿

知其不可而強為之出自哪裡

“知其不可而為之”,語出《論語· 憲問》 :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這段小故事發生於孔子周遊列國後期,孔子意欲回魯國,先派子路打前站,子路回到魯國,城門已關,故在魯城外城石門暫住一宿。第二天進城時,早晨開城門的守門人問子路:“你從哪裡來?”子路回答:“來自孔氏處。”早晨開城門的人說:“是那個明明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被現在的當權者所接受,還堅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的人嗎?”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中國士人精神 (重日易學讀《論語》連載一)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版權人所有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歷時十幾年,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處處碰壁,為當時世人所恥笑。《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到鄭國,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一人站在鄭國城郭東門。鄭人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人,他的額頭象堯,他的脖子象皋陶,他的肩膀象子產,但自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稱我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中國士人精神 (重日易學讀《論語》連載一)

儒家的精神“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為孔子畢生所堅守,孔子自55歲離開魯國,至68歲自感年老體衰回到魯國,歷時近14年,在列國間顛沛流離,四處碰壁。當時即有人譏笑他:

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圍於匡,絕食於陳、蔡

。說他是:被自己的祖國魯國所驅逐;到宋國,被宋人所討厭,不但將他趕走,還將他經常在大樹下為弟子講學的那顆大樹伐倒;到衛國,也同樣被衛國人趕走,並將他走路留在路上的痕跡清除乾淨;在匡地,被匡人包圍,以為他是陽虎,差一點兒被殺掉;在陳國、蔡國之間,被陳國、蔡國的軍隊圍困,絕食七天,只能以野菜充飢。可見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所遭受的困難與危險。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中國士人精神 (重日易學讀《論語》連載一)

孔子終生以樂觀的精神堅守自己的信念不改變,雖不為當時世人所理解,但孔子的堅持不懈,卻為後世中國文化2000多年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知其不可而為之

”,代表的不是儒家文化的迂腐,而是中國士人堅定不移的堅守精神,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無數這樣的志士仁人,以“

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精神,護佑中國文明之樹長青,使中國文明成為世界文明史中唯一5000年綿延不絕的文明。

Tags:孔子子路知其不可魯國周遊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