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兵不厭詐,晉文公計勝楚軍

由 最新靈感分享 發表于 人文2021-12-09

簡介不能說雍季的看法沒有道理,但放長線釣大魚的辦法絲毫無助於解決眼下面臨戰勝楚軍這一極其現實的問題

兵不厭詐的兵是什麼意思

【原典】春秋時,晉國和楚國將進行城濮之戰。當時晉軍力量不如楚軍強大,晉文公重耳擔心難以取勝,便問他的舅父狐偃說:“我軍即將同楚軍開戰了,敵眾我寡,您看怎樣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喜歡禮物的國君,收受禮物再多也不嫌華美;喜好打仗的國君,打仗再多也不厭詭詐’。就請用詭詐的辦法打楚國吧。”晉文公把這個看法告訴了大臣雍季,徵求他的意見。雍季勸諫說:“放幹了池塘裡的水捉魚,哪裡會捉不到?但是第二年池塘裡就沒有魚可捉了。燒光了叢林中的草木打獵,怎麼會打不列獵物呢?但是第二年這裡就沒有獵物可打了。用詭詐的計策也是如此。現在偶爾用一次會取得成功,但下次再用就不靈了。因此,這不是長遠之計。”晉文公經過考慮,決定採納狐偃的意見。戰鬥開始後,晉文公命令下軍副將胥臣給駕車的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軍的右路陳國和蔡國軍隊發起攻擊。晉軍的突然襲擊使戰鬥力不強的陳、蔡軍隊立刻土崩瓦解,蔡國公子在戰鬥中被殺。同時,晉國上軍主將狐毛扯起兩面大旗,裝著撤退,中軍卻潛伏下來。下軍主將欒枝讓士兵們砍下樹枝,綁在戰車後面拖來拖去,揚起漫天塵土,偽裝晉軍主力潰逃。楚軍元帥子玉和左軍主將子西不知道自己的右路已被晉軍擊潰,信以為晉軍由於畏懼而逃跑,還以為狐毛率領的是晉軍主力,便下令追擊狐毛。子西立功心切,槍先追趕,形成孤軍深入,兩翼空虛。晉軍見楚軍中計,主帥先軫、副帥■漆指渾精兵攔腰衝擊,狐毛也率兵殺回馬槍,前後夾擊,殲滅了大批楚軍。子玉見楚軍大部分被消滅,立即下令收兵撤退。晉軍在城濮之戰獲得了重大勝利,殲滅了大批楚軍,繳獲戰車百輛,俘虜楚軍上千人。晉軍吃著楚軍留下的糧食,在城濮休整了三天,才帶著戰利品班師回國。【新說】兵不厭詐,其實說的是在前提既定的情況下,手段的選擇和運用的問題。就打仗而言,前提無疑是要取得勝利;為了取得勝利,可以運用一切手段,包括偽裝和欺騙的手段。換句話說,為了達到取勝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把這個道理再往前推一步,似乎可以說,只要目的正確,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採用一切手段。這當中包含著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狐偃的看法和雍季的看法之間的區別,在於狐偃抱著清醒的實用主義的態度,而雍季卻抱著糊塗的理想主義態度。不能說雍季的看法沒有道理,但放長線釣大魚的辦法絲毫無助於解決眼下面臨戰勝楚軍這一極其現實的問題。因此,從現實出發,面對現實選擇手段,便是這一謀略的要義所在。因為,現實常常是難以超越的;幻想代替不了現實。“詐”即偽裝,欺騙。這一點最容易受到道德家們的指責。他們往往撇開現實情況,撇開目的將手段孤立出來,然後空泛抽象地批評欺騙不道德、不符合人們行為的準則。然而,這種指責,如果不是迂腐,就是別有用心。因為,很明顯的是,兵不厭詐是將目的與手段聯合起來說的。在這裡,手段為目的服務,手段與目的的一致,才應該是行為的最高準則,因而也是最符合道德的。“詐”,可以使對手防不勝防,造成種種假象,使對手迷惑昏亂,從而亂中取勝。“詐”的手段也可以多種多樣,可以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全看你怎麼在具體情景中加以運用了。基本的原則應是靈活機動,隨機應變。人的智慧便在手段的運用中顯現出來。但願我們在面臨和處理各種難題時,做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切不要做愚蠢的理想家或偽善的道德家。【典源】兵不厭詐:語出《北齊書·司馬子如傳》:“事貴應機,兵不厭詐。”晉文公計勝楚軍:事見《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

Tags:晉軍楚軍手段雍季晉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