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關於“自以為是”

由 悅文天下 發表于 人文2021-12-07

簡介馮夢龍寫王安石變法:荊公自以為是,復倡為三不足之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自以為是是什麼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絡

初中的時候,我曾暗地裡猜想,“自以為是”這個詞,倘若不標註感情色彩,學習者可能當成一個十足的褒義詞。

“自以為是”,就本意上說,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有什麼問題?自己聲稱自己相信的東西,自己都不敢於說一句“我說的真對”麼?

初中的時候,隔壁19班有兩個人談戀愛,正拉著手呢,就被班主任叫住了。後來我聽說這個男孩子當時就掙開了女孩子的手,灰溜溜地走了。

當時我暗自思忖,倘我是他,絕不如此。左右東窗事發,倘不敢大方承認,我以後都沒臉見人家女孩子——平日裡卿卿我我,真到了緊要關頭,卻慫了,這感情可太虛假脆弱了。

同理,自己做事的憑據,自己卻不敢聲稱自己信這東西,也不敢說這東西是對的,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不要“自以為是”,就要“他以為是”,這豈非糟了?

試想,對於別人來說,我自己就是別人的“他人”,如果“他以為是”是合理的,那為什麼別人不反過來贊成我?

進一步想,又是何種原因導致我自己明明不覺得正確,卻要“以他為是”?

退一步想,這種“以他為是”,從主觀上說,堅定嗎?從客觀上說,靠得住嗎?

其實很多人反對“自以為是”,並不是自己有什麼信仰,反而是自己沒有信仰。馮夢龍寫王安石變法:荊公自以為是,復倡為三不足之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衛道士們哪有什麼信仰,反而是自己沒有信仰,就隨便拿“天變”“祖宗之法”來搪塞,同“自以為是”的王安石們,沒法比。

從這個角度上說,“自以為是”,倒是一種難得的美德了。

當然,我只是臨時改改成語的意思,我是一向喜歡聽別人意見的,否則怎麼肯看這許多死人寫的書?近日讀刀爾登,有一段關於書單的話,有異曲同工的妙處,也很值得參考,寫得很好,便直接抄來,當作結尾:

一個人的喜好,如果與“公認”的名單完全一致,是值得歡喜的事情嗎?如果嚴重地不一致,這人是應該不安,還是應該慶祝自己的特立獨行?

接受“經典”這種概念,傾聽他人的評價,重視經驗豐富者的閱讀經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權威”的地位,很明顯是更明智的做法,特別是在我們沒有把握的時候。我不認為這是服從權威,我認為這是信任,是對他人的誠實和能力的信任,對社會淘汰莠見功能的信任。這種信任不能帶我們到最遠的地方,但沒有它,我們一步也邁不開。

關於“自以為是”

Tags:自以為是自己信仰信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