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百廢待興,六國統一的霸業初見端倪

由 鷹哥19 發表于 人文2021-12-06

簡介六國歸秦後,李斯也沒有倦怠,而是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切實可行的手段,幫助嬴政實現了政治意義上的真正統一

百廢待興的上一句是什麼

《流血的仕途》作者:曹昇

百廢待興,六國統一的霸業初見端倪

在上一節的內容中,韓非一死,韓國主動稱臣;燕國派荊軻行刺秦王,設計巧妙卻以失敗告終;魏國因地勢不好毫無勝算;楚國經不起時間的煎熬,只能認栽。嬴政和李斯不忘初心,終於完成了多年以來的心願。

現在,嬴政和李斯可以高枕無憂,盡情地去享受未來的美好生活了嗎?不,一切才剛剛開始,生活畢竟不是童話,現實也不可能像童話故事一樣,用一句“王子和公主從此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來結尾。百廢待興,六國統一的霸業還需要實行很多舉措。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嬴政在李斯的指引下,為秦國的發展都做了些什麼。

為了真正達到六國統一的效果,李斯是做了很多功課的,他知道已經攻下的城池必須進行統一管理,用一樣的政治模式和法律體系,才能確保一切盡在秦國的掌控中。

於是,李斯建議嬴政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件是用“皇帝”取代“秦王”,以彰顯嬴政的豐功偉績;

第二件是廢除諡法,不準任何人隨意評論皇帝的事情;

第三件是在秦國屬於水德的基礎上,要求全國從制度和形式上順應水德。比如所有官員都穿黑色衣服,城牆上懸掛黑色旗幟,物品規格以“六”為標準等。

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舉措莫過於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原本大臣們的意見都是效仿周朝,在各地分封皇子。這樣每個人都能根據功勞的大小獲得相應的土地,後代也可以繼承,有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思。

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收益最大的應該是李斯了吧,以他的功勞,肯定會得到最多的土地及榮耀,然後子孫世襲,長享富貴。可李斯根本不在乎這些,他沒有為個人私利去表示附和,相反還提出了質疑,表示要採用郡縣制。

不得不說,李斯的這種先公後私的政治忠誠值得被後人所傳頌,不禁讓人對他刮目相看。廢封建,挺郡縣,展示了他作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寬闊胸襟和高瞻遠矚,也不枉費嬴政對他一生的信任。

在李斯看來,不是不可以按照先前的經驗分封子弟,只是血脈關係疏遠後照樣會打仗,不利於天下的穩定,那最初這樣分就毫無意義了。既然要改,就徹底地改,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每一個郡都模仿政府的政治制度,由守、尉、監進行管理。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兵事,郡監掌監察。

聽上去好像有點複雜,其實,跟我們現在的省市縣制度差不多,可以說,如今的管理制度最初的雛形,就是那時李斯排除萬難所堅持的政治革新。

嬴政想要建立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帝國,必然要進行很多改革,除了統一土地,他還需要做很多。

首先,在李斯的建議下,嬴政統一了度量衡,保證了帝國上下擁有統一的計量標準。同時也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凡是度量不準,比如缺斤少兩,或者大斗進、小鬥出的,都將受到相應的懲罰。針對這一改革,最受益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當然也得到了大家的擁護與支援。

然後,嬴政統一了貨幣,他要求貨幣的鑄造權全部收歸國家掌控,嚴禁私人鑄錢。而且國家鑄造的錢,即便是質量不好,或者磨損過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存在即合理,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並影響了之後幾千年的中國經濟。

接著,嬴政統一了車輛軌距為六尺。生活在大都市的你,可能還不太明白這項舉措的意義,用成語閉門造車來解釋一下你就懂了。閉門造車比喻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結果造出來的車根本就不適合在路上跑。在嬴政沒有統一車輛軌距之前,世人就會遭遇這樣的尷尬。

因為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混凝土澆築的公路,連柏油馬路也沒有,大部分都是土路,而那時的車又沒有配置輪胎,對道路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在某些路段,由於土質鬆軟,風雨侵蝕,加上馬車的來回賓士,路上就會出現兩條深深的印轍,軌距寬度不符合印轍的車輛便很難在這樣的路上行駛。

當車輛軌距統一為六尺後,大家就不用有這樣的擔心了,造車者就真的可以放心地閉門造車了。

最後,嬴政還統一了文字。之前各國文字各不相同,有同字不同意的,也有同意不同字的,非常麻煩。於是,由李斯牽頭,把官方文字進行規定,並想辦法教授給大家。

可以說,中國能夠長久統一,而不是分裂成一個個獨立的小國,統一文字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一件讓後人對秦始皇褒貶不一的重大事件——焚書坑儒。

很多人認為焚書坑儒是一大災難,秦始皇罪大惡極,因為他不但燒燬了很多珍貴的圖書典籍,還坑殺儒生。實際上,焚書坑儒並非大家以為的那麼不堪,為了國家的發展,秦始皇是非做不可的。

先來說說“焚書”,那時郡縣制都已經宣佈實施了,博士齊人淳于越又站出來反對郡縣制,要求分封子弟。嬴政肯定是不樂意的,卻又不好正面剛上去,李斯身為丞相,理應為主子排憂解難。

因此,李斯心生一計,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嬴政順勢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所有列國史記。不難看出,焚書的本意還是為了統一思想,要知道之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如果不早日進行統一,對國家的執行、政治體制的推行都是十分不利的。

再來說說“坑儒”,自從嬴政遭遇荊軻行刺事件後,就開始犯嘀咕,原來自己也是會死的。可嬴政是誰,他怎麼可能甘願和普通人一樣呢?於是,多年來嬴政煞費苦心,尋找著長生不老的方法。

很多騙子則看到了機會,為獲取各種各樣的利益假扮成懂法術的人,為嬴政去尋找長生不老藥。我們都知道,長生不老根本就不存在,當嬴政發現自己作為一代明君,居然被這些所謂的術士玩弄於股掌之上,他怎麼可能善罷甘休?

欺騙君王是大罪,以秦朝的法律來講必死無疑,因此,嬴政下令“坑儒”。而這個“坑儒”坑的不是儒。這被活埋的四百六十餘人乃是候星氣、煉丹藥的術士,並非儒生。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根本就沒儒生什麼事。

那為什麼後世會被誤傳為坑儒的呢?

作者追根溯源,發現首先提出坑儒是在東晉年間。梅頤獻《古文尚書》附有孔安國所作的《尚書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

這是坑術士第一次被變性為坑儒。後來隨著《古文尚書》被定為官書,坑儒的說法於是沿襲下來,遂成定論。

但到了清代,這兩本書就已經被證明了是偽書,不再沿用。

好,今天的共讀就講到這裡。六國歸秦後,李斯也沒有倦怠,而是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切實可行的手段,幫助嬴政實現了政治意義上的真正統一。

Tags:嬴政李斯坑儒統一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