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觀點】何不其泥而揚其波《漁父》:在孤獨中修行,在人群中

由 塵世行知 發表于 人文2021-05-11

簡介我們在《漁父》這篇傳世經典中不難看出,屈原和漁父之間的思想交鋒,不過都是兩種生命維度之間的較量,你無法判別哪個的境界高,哪個的境界低,對事物全域性的觀看點不同,導致當局者自身看到的東西不同,這個時候再討論誰對誰錯,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漁父》:在孤獨中修行,在人群中昇華,這塵世終將如你所願。

【觀點】何不其泥而揚其波《漁父》:在孤獨中修行,在人群中

屈原

筆者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天道》這部電視劇的,在那篇文章裡面,我引用了寧採的一句話:“

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哲人孤獨,從局外人看來,他們總是與周遭這個喧譁的世界格格不入,因為在他們所思考的維度世界裡面,很難接收得到能夠與其共鳴的思想頻率。

他們的寂寥感覺,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生命的底層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樣的孤獨歸屬感,才是宇宙天地萬物得以彰顯終極真相的最後一道防線,或者叫生命的源頭。

也就是說,

當一個人通過後天修煉,使得自己的認知模式發生轉變後,在他越靠近宇宙真相的時候,就越容易產生孤獨的感受狀態。

而如果這個人一旦衝破這堵心智上的隔離牆,那麼,等待他的,將會是一場興奮難掩的“開悟”體驗。

所不同的是,哲人只是一類思想家,不能算是“開悟”者,正因為沒有達到開悟的境界,故而他們的靈魂時刻都會被凡夫的孤獨寂寞感所侵擾。

【觀點】何不其泥而揚其波《漁父》:在孤獨中修行,在人群中

但是,有點覺悟性的人都知道,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能體驗得到孤獨的,聖賢就是這一類人。

孔子說:“

德不孤,必有鄰

”。道德仁義,本身就是世間一切的真相,道與德相互牽引吻合,仁和義相互協調製衡,這才使得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地運作下去。

智者進入精神的道德境界後,與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了,物我兩忘,超越一切物質層面的享受,自然也就不會有任何孤獨感襲來。

我們在《漁父》這篇傳世經典中不難看出,屈原和漁父之間的思想交鋒,不過都是兩種生命維度之間的較量,你無法判別哪個的境界高,哪個的境界低,對事物全域性的觀看點不同,導致當局者自身看到的東西不同,這個時候再討論誰對誰錯,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屈原在憤懣中感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於是他將自己的生命全然託付給汨羅江,以換取精神上的尊嚴。

或許他僅僅只是跟著自由的“道義”行進,沒有想太多,所謂“捨生取義”。

又或許他真的如大多人所同情的那樣,因為無法排遣內心的寂寥感,找不到命運的現實出口,只能選擇將自己憂國憂民的愁緒融入進冰涼的江水裡面,至少可以暫時消停心念的糾纏和折磨。

在凡俗的世界裡面,似乎每個人都極其迫切地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希望所有人都能認可自己當前所擁有的一切。

比如金錢和地位,比如美貌和身型,比如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比如學識和閱歷,比如某種思想或者觀念。

當有一天,我們發覺身邊的人都不曾真正在意過自己,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所言所行,於是便會失落,心態變得越來越低沉,感覺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一樣。

每一種成長方式,都需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這是宇宙能量的對等法則,任何人都抗爭不過。

你想要把自己的思考方式提升到哲人的世界,就必須學會忍耐孤獨時的無助;你想要把自己的人格修煉到聖人的境界,就必須做好在俗世中經歷大磨大難的準備;你想要透過修行成就佛道,就必須擁有放下塵世一切榮華富貴的勇氣。

孤獨的屈原,在報國無門的悲慟中,只能將自己的心事向江河裡面的魚兒訴說,在人生走到絕境的時候,他怎麼也打不開孤獨的心靈枷鎖,這是作為思想者最大的悲哀之處。

同時,屈原也達不到聖人的境界,因為他的心念一直牽繫於家國情仇,心被外在事物所牽累,自然也就無法做到聖人的“情順萬物而無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觀點】何不其泥而揚其波《漁父》:在孤獨中修行,在人群中

正如漁父對他所說的:“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既然世人的心智都昏迷而汙濁不堪,那你為什麼不攪動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揚起本性上的波瀾,讓他們自我覺悟呢?既然世人都沉醉於名利慾望,那麼你為什麼不與他們同享福祿,從而慢慢點醒他們的美夢呢?如果你不這樣自命清高,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也就不至於落得現在這種被流放的落魄窘境了。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裡面,也有同樣的一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在身心修煉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在“中庸”的狀態,有所和,有所不和。

只有這樣,你才能在俗世的激流中進退自如,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偉大的詩人屈原同樣是根本不可能遠離人間,遁入空門,做一名心無掛礙的出世修行者的。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他最後只能透過最不可理喻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世人一尊他那孤獨的背影。

生命的蛻變,需要孤獨作為陪襯,更需要孤獨中的種種磨難來滋養靈魂,如此方可破土而出。

越是心靈的覺醒者,越喜歡在孤獨中磨練自己,當孤獨感消融之時,就是他在人群中閃耀的時候。

文章原創|塵世行知。歡迎各位看官在下方評論、留言,請文明交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塵世行知

周國平:哲學解決人生三大問題

良師雅集

購買專欄

Tags:孤獨屈原自己境界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