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莊子《外篇之馬蹄》9.1

由 人能弘道 發表于 人文2021-09-28

簡介然而世世代代的人都稱讚說:“伯樂很會訓練馬,陶工、木工很會整治陶土與木材

馬蹄第九是誰寫的

<9。1>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中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白話>

馬,蹄可以踩踏霜雪,毛可以抵擋寒風,餓了吃草,渴了喝水,高興了就舉起蹄子跳來跳去,這是馬的真實本性。即使給它高臺大屋,也沒有什麼用處。等到伯樂出現,說:“我很會訓練馬。”於是為馬烙印、剪毛、削蹄、套上絡頭,再用繩索把它們串聯在一起,關進木棚做的馬槽中,這時已經有十分之二三的馬死去了;然後又讓這些馬餓著、渴著、疾行、奔跑、排整、列齊,前有銜勒的痛苦,後有鞭策的威脅,這時馬已經死了一大半了。陶工說:“我很會整治陶土,圓的合乎圓規,方的合乎方矩。”木工說:“我很會整治木材,彎的合乎曲鉤,直的合乎準繩。”陶土與木材的本性,難道是想要合乎圓規、方矩、曲鉤、準繩嗎?然而世世代代的人都稱讚說:“伯樂很會訓練馬,陶工、木工很會整治陶土與木材。”治理天下的人所犯的過錯也是如此。我認為善於治理天下的人不會這麼做。百姓有他們一貫的本性,織布而穿,耕田而食,這是說大家都處在共同的狀態。渾然一體而沒有偏私,就叫做效法自然。

<解讀>

所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原是一句人人傳頌的美言,但是讀到此段描寫,不免調整觀點,從馬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此例可明顯看出道家不以“人”為中心的立場。馬有自然的天性,然而因為伯樂要區分馬的好壞,激發其潛能,反而使許多馬慘死,對馬實在是一種災難。馬訓練了之後,要烙印、剪毛、削蹄、套上絡頭,還要限制它的自由,為人所用。我們也可以引申,有些人是千里馬,所以也為人所用,而為人所用,就要有很大的犧牲。

本段用三種比喻,伯樂識馬、陶工整土、木匠治木,來說明治理天下的人,雖然有遠大的目標,卻因此導致百姓無法做到無私,因而造成貧富不均,以及各種不平等的現象。莊子主張人在自然的狀態下,可以過得比較自在,但是人類社會無法始終維持在小國寡民、科技不發達的狀態,所以道家要面臨的課題是:科技或文明的發展,是否也是出於人性的能力?因為人原本就具有聰明才智,無法限制其發展,完全不用是不可能的,所以之後《天下》篇中提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然而,機心不也是一種本能?也就是說人的本能,是否也包含使用自己的聰明以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活?如果是,又該如何判斷怎樣才是違背本能的?所以,要人無知無慾是與事實不符的,一旦開發聰明之後,就要確定一個方向,亦即明白《齊物論》中所說的“未始有物”,使一切成就都不會干擾內心的平靜,這也是最高的理想。

“同德”是大家皆未失去所得,所以都處於共同狀態。“天放”是“放天”的倒語,因為這裡談到“善治天下者”,其表現應是仿效自然。

莊子《外篇之馬蹄》9.1

Tags:伯樂很會合乎天下為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