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籍 醫宗金鑑 怎樣鑑別真假?

由 張生書商 發表于 人文2021-09-20

簡介太史連紙:稍黃,質地細潔而有韌性,乾隆後與上述毛邊紙為兩種最常使用的印書紙

御纂醫宗金鑑多少錢

古籍 醫宗金鑑 怎樣鑑別真假?

如何鑑定醫宗金鑑古書真假,《醫宗金鑑》是清乾隆四年由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一部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鑑》這個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醫宗金鑑》被《四庫全書》收入,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醫宗金鑑》有很高的評價。自成書以來,這部御製欽定的太醫院教科書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醫宗金鑑》全書共分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中比較完善而又簡要的一種。全書採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的精華。圖、說、方、論俱備,並附有歌訣,便於記誦,尤其切合臨床實用。  某大學著名版本專家(戴南海)鑑定結論:“凡是乾隆年間所印行的書在封面上的天頭部分,中間有‘御纂’二字,在‘御纂’二字的左右各有一麒麟圖案。《金鑑外科》(圖一)的左右各有一條龍在爭搶火球,下面是洶湧的波濤。凡是具有上面標識的都可以定為乾隆刻本。《金鑑外科》是乾隆四年用開化紙擺印的活字本,其版本價值不言而喻。如果《金鑑外科》卷數齊全、儲存又好,無一缺損,其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經濟價值都是可觀的。反之皆減。”  首先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參考  

古籍 醫宗金鑑 怎樣鑑別真假?

字型:清刻本字型,到了道光以後,字型結構顯得潦草扁小而呆板,並且字間排得非常緊密,極傷眼力,《御纂》本正是如此。從第一行太醫院的“醫院”醫字

酉部

第三畫與院字的第三畫有筆跡交錯連線現象。活字本絕無此象。  紙張:凝視翻拍印刷品的《御纂》本書照,亦可看出其紙張無光澤而偏灰,粉質感較重,應為晚清民間坊刻本常用的粉連紙。其紙最易粉碎、殘破,披閱時常掉紙屑碎片,不易儲存。粉連紙也有像宣紙那樣的竹簾紋,往往使人誤以為是宣紙或開化紙。  麻紙:分黃、白兩種。黃麻紙色略黃,稍粗糙,有的較白麻紙略厚;白麻紙潔白光滑,背面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質地細薄,堅韌。紙紋均寬,約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紙,元后期多用黃麻紙,時紙紋漸窄,約一指。明初仍用之。  羅紋紙:色白,質地柔軟,具明顯橫紋,似絲織羅綢,故名。自宋以來代有製造,但宋刻本有此紙者鮮見。  棉紙:又稱皮紙,分黑、白兩種。白棉紙色白,質地細柔,纖維多,韌性強;黑棉紙色黃黑,韌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較細薄,隆、萬後稍粗厚。清初僅見少數印本。  竹紙:色微黃,稍脆,宋元至明初

問有

使用,嘉靖後較為普遍。  開化紙:細膩、潔白,薄而韌性強,柔軟。清內府刻本及揚州詩局刻書多用之。嘉、道後質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連史紙:潔白純淨,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無草棍紙屑粘附,紙料較細。乾隆後所用甚多。  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分為多種。料半紙,薄而質地細,色潔白,綿軟有彈性,可以作繪畫印書,晚清、民國有些書用之。玉版紙,能吸水,晚清、民國印金石、書畫冊等多用此紙。棉連紙,摹拓銅器、碑刻及印書畫用。  毛邊紙:米黃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質脆,乾隆後用得較多。  太史連紙:稍黃,質地細潔而有韌性,乾隆後與上述毛邊紙為兩種最常使用的印書紙。  

古籍 醫宗金鑑 怎樣鑑別真假?

另外,瞭解前人的著錄,包括具體某種書的字型、行款、版式、卷數、刻印年代、刻印地點等內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庫簡明

日錄

標註》,對各種不同版本均有說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及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幾個大館的善本書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編的書目,如宋晁補之《郡齋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等也可按需翻閱。

Tags:醫宗金鑑刻本御纂金鑑麻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