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這三個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由 北城別西城訣 發表于 人文2021-07-05

簡介文言文翻譯的困境中國的歷史文獻雖多,卻全都用文言文書寫,很多語文功底不好的中國人都無法讀懂,外國人就更難理解了,更不要說將文言文準確的翻譯成英文或其他語言

開阡陌封疆是什麼意思 解釋

中國的歷史淵源流長,各種歷史文獻浩如煙海,其文明史的複雜性和廣泛性遠超任何歐美國家。所以,外國人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無比艱難,文言文的翻譯,文化上的差異,抽象概念的解釋等等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這三個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文言文翻譯的困境

中國的歷史文獻雖多,卻全都用文言文書寫,很多語文功底不好的中國人都無法讀懂,外國人就更難理解了,更不要說將文言文準確的翻譯成英文或其他語言。即便是外國人裡的中國通勉強完成翻譯,其譯文的意思也與原文相差甚遠。

我們以中國歷史上的官職為例:御史是翻譯成imperial counsellor(皇家顧問)還是grandee secretary(貴族秘書);州牧是翻譯成regional commissioner(特定區域的官員)還是shepherd(牧羊人)。錯誤的翻譯,會讓人誤解這些官職的本義,引起一些奇怪的聯想。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這三個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秦、漢時期,被很多外多人視為中國歷史文明成就的頂峰之一,很早以前就有外國的歷史學家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關於秦、漢二朝的原始翻譯材料也遠高於其他時期,但是《史記》和《漢書》這類官方正史的翻譯,依然讓很多外國人望而卻步。

比如《史記·商君列傳》有這麼一段記載: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短短的11個字,涵蓋了商鞅變法中關於農業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要想準確的翻譯,就必須詳細解釋什麼叫井田制,什麼叫開阡陌,賦和稅的區別。翻譯:好想掀桌!

文化差異造成的錯誤理解

一本歐洲學者所著作的秦漢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中國人由於秦帝國統治的暴政,對它始終非常憎恨,因而很少用這個名稱來指代自己;他們在過去和現在都用“中國”這一常見名稱來稱呼自己。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這三個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準確的說,中國人並不憎恨秦帝國,相反,秦帝國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歷史文獻裡秦始皇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至於用“中國”自稱,是因為自古以來我們就是“中央之國”,中國一詞更能代表我們。

因文化上的差異,一些歷史事件,也會產生錯誤的理解。比如,商鞅變法中立木信的本意為千金市馬骨,取信於民,確保變法的順利實施。可是,在一本外國人寫的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中,立木為信的解釋是這樣的:在新都的皇宮門前立柱,以便在上面張貼新令。如此理解立木為信,小編只能說,腦洞真大。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這三個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抽象概念的解釋

中國曆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外國曆史學家在解釋“禮”時,只是片面的認為是一種傳統習俗或者禮貌行為的通例。這種解釋是片面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禮字貫穿始終,它是一種社會意思觀念,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體現,是安邦定國的基礎,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後,給自己上尊號“皇帝”。皇,好理解,頭戴金冠的王;帝,外國曆史學家只是將其理解成一種神的名稱,卻不知道“帝”也是一種個人道德修養境界的稱謂。德合天地曰帝,這樣的人擁有大智慧、大功德,人們也願意服從他的管理,比如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周天子之所以稱“王”不稱“帝”,就是因為道德修養的境界不足以稱帝。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這三個問題讓他們夙夜難眠

以上三點是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時,容易犯錯的地方。如果大家還知道哪些外國人很難理解和翻譯的歷史知識,歡迎留言討論。

Tags:翻譯外國人中國歷史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