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解深密經》學習筆記(70)

由 又見紫氣東來 發表于 人文2021-07-01

簡介謂佛世尊,諸《阿含》中說聲聞乘,大乘經中說菩薩乘,即說彼二說為一乘,如《法華》等

薩婆若是什麼意思

《解深密經》

大唐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譯 西明寺沙門 圓測 註疏

《解深密經》學習筆記(70)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17)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

何失

?何德?

釋曰:自下第四,分別菩薩煩惱德失。於中有二:先問、後答。問意,準答,應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汙相。

釋曰:自下第二,世尊正答上三問,即分為三。此釋初問,於中有四,此即第一,標名略答。

何以故?

釋曰:第二,反詰。

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

釋曰:第三,正釋。

謂能了知煩惱過失方起惑故,名無染相。據實是染,而從智生,名為無染。又《無上依經》雲:“阿難!

一切諸佛在因地中,依如來界修行善根,為利眾生,來入三界。是諸菩薩,生、老等苦,非真實有。何以故?已如實見如來界故,雖有煩惱不能染汙

”。具說如彼。

是故說名無染汙相。

釋曰:第四,結文可知。

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

釋曰:此答第二問也。

雖有煩惱,已初伏故,不能生苦,故不成過。無性《論》雲:“不能招苦,故無有罪”。又《集論》第七捲雲:“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煩惱”。《成唯識》第三、《雜集》十四、《瑜伽》七十九,亦同《集論》。又《攝大乘》第十卷雲:“論雲: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無性釋雲:“煩惱伏不滅者,謂菩薩位中,伏諸煩惱而未永斷。如毒咒所害者,譬如眾毒為神驗咒之所損害,體雖未滅而不為患。煩惱亦爾,由念智力,伏現行纏,隨眠猶在。何故煩惱隨眠猶在?恐同聲聞乘速般涅槃故。由此道理,煩惱為因,至煩惱盡,得一切智。如有頌言:念智力所滅,煩惱證菩提,如毒咒所害,過失成功德”。世親大同。

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釋曰:自下第三,答第三問。於中有二:初如來答,後菩薩歎。

此即初也。謂菩薩故起煩惱,斷眾生苦,即說菩薩煩惱名斷苦因。又解:由菩薩故,斷眾生煩惱,即說眾生煩惱,名為苦因,感生死苦,由煩惱故。然初地已上,乃至七地,所起煩惱自有二意:一者無性《攝論》雲:“

惑已伏除,為試彼力故心暫起

”。二者故起煩惱,受分段身,利益眾生,由斯故有無量功德。故《瑜伽》雲:“

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眾生利益,生無量福

”。又《攝大乘》雲:“菩薩善巧方便,行煞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無性釋雲:“

不能招苦故無有罪,能助道故,生無量福

”。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釋曰:第二,菩薩讚歎。於中有二:初嘆佛德,後嘆菩薩德。

此嘆佛德,謂菩薩所求未來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或可現在,或可三世諸佛、菩薩功德利故,能令菩薩所作皆勝。

令諸菩薩生起煩惱,

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釋曰:第二,嘆菩薩德。

菩薩生起煩惱善根,尚勝一切異生、二乘所有善根,何況其餘諸善功德?!凡夫發心,即勝二乘,何況地上菩薩為利眾生故起煩惱?!故《智度論》七十八雲:“阿羅漢、辟支佛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已勝餘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即位,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何以故?

一切眾生皆自求樂,自為身故,愛其所親

一切二乘,雖不貪世樂,自為滅苦故,求涅槃樂,不能為眾生

菩薩為度眾生故發心,是故勝也

。譬如有一六通阿羅漢,將一沙彌,令負衣缽循路而行。沙彌思惟: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即發心:佛為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師知其念,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在前行。沙彌覆思惟:佛道甚難,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師知,復以衣缽還與沙彌令擔,語在後行。如是至三,沙彌白師:師年老耄,狀如兒戱,方始令我在前,已復令我在後,何其大速?師答: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懸遠,是故令汝在後。沙彌聞已驚悟:我師能知我心,我一意發,已勝二乘,何況成就?即自堅固住大乘法”。又《智度論》五十六雲:“

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二乘如稻麻竹葦,不如供養一初發意菩薩

。問曰:二乘已證實際,是一切眾生福田,何以故,不如初發意菩薩?答曰:以三事故不如:一者用薩婆若心行般若(注:薩婆若者,佛一切智),二者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三者由是菩薩斷三惡道出生三乘。依二乘人不爾,是故勝也”。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釋曰:自下第四,分別說一乘意。於中有二:先請、後說。

此即請問。謂佛世尊,諸《阿含》中說聲聞乘,大乘經中說菩薩乘,即說彼二說為一乘,如《法華》等。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

釋曰:第二,如來正說。於中有三:初正釋密意,次明迷者謬執,後結成密意。

此即正說。佛告觀自在曰:如我於彼聲聞乘中說五蘊等,由此理趣,諸乘差別。而我於此大乘教中,說同一性,真如同故。或前第二卷,說同一理趣,同道故,說為一乘,非無諸乘差別。(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理趣無二別,差別在根性。)

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

釋曰:自下第二,謬執。於中有二:初明增、減,後興諍論。

此即初也,謂如來說三乘教門,如文執義。

聞說三乘,定執三乘一向各異,說名增益

不許不定成佛義故,或聞一乘總皆成佛,定唯一乘,名為損減,損減趣寂不成佛故

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

釋曰:第二,共興諍論。

謂說一乘,定知三者是方便說;聞說三乘,定執三乘違於一乘。

論其實義,說有三乘,不違一乘,三乘雖異,而同一如,故三或一,互不相違

(注:眾生根性、心量不同故爾)。故前第二捲雲:“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緣覺、菩薩皆共此道,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

鈍根性

,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大菩提

”。具說如彼。故知一乘,約理行說。

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釋曰:第三,結文,可知。是三乘差別,而約理同,是故密意說為一乘,據蘊等法,不得言一也。廣釋一乘,如第四卷記中已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釋曰:自下第二,舉頌略說。於中有二:初發起頌文,後舉頌正說。此即初也。

諸地攝想所對治,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於此善修成大覺。

釋曰:自下第二,舉頌正說。有其三頌,頌上長行,於中有二:初之一頌,頌上地度,後之二頌,頌上一乘。

此即初也。“諸地攝”者,頌上四淨及十一分能攝諸地。“諸地想”者,頌釋十地名,想者名也,名從想起,從因立名,名之為想。“諸地所對治”者,頌二十二愚及十一粗重,十地之行所對治故。“諸地殊勝”者,頌上八種殊勝清淨。“諸地生”者,頌上菩薩勝生(注:諸菩薩生略有五種)。“諸地願”者,頌上三願(注:廣大願、妙願、勝願)。“諸地諸學”者頌上諸度種種諸門。

問:如何不頌諸隨眠等?

解雲:向所對治,義已攝故,故不別頌。

上來正頌已訖。後有二句,勸學大乘,令取大覺,或可二句生起二頌。

宣說諸法種種性,復說皆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故我說乘無異性。

釋曰:自下第二頌,頌上一乘。

此頌佛告至乘差別,謂於下聲聞及上如來,同一理趣,故我不說有其異性,真如同故

如言於義妄分別,或有增益或損減。

釋曰:頌上“於中”乃至“一類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愚痴意解成乖諍。

釋曰:此頌“又於諸”已下乃至“此中密意”。廣釋一乘,如前第四卷中已說。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

釋曰:自下大段第二,依教奉持分。於中有二:先問、後答。

此即請問奉持之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釋曰:自下第二,如來正答。於中有二:初勸學奉持,後明說教勝利。

此即第一勸學奉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釋曰:此明說教勝益。

大乘光明三摩地者,如《成唯識》第九捲雲:“

大乘光明定者,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又梁《攝論》第十一雲:“論曰:大乘光三摩提。釋曰:大乘有三,一性,二隨,三得。性即三無性。隨即福、智所攝十地、十度隨順無性。得即所得四德之果。此定緣此三種為境,故名大乘。依止此定,得無分別智,照真如及佛不異,故名光。又此定能破一闡提無明暗,是暗對治,故名光”。

(第七品終)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學佛者皆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解深密經》學習筆記(70)

Tags:煩惱一乘大乘自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