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由 松蘭書社 發表于 人文2021-06-30

簡介西泠印社 止觀文具 創意胡桃木黃銅拼接桌面筆筒收納整理工具產品詳情用匠心的態度駕一頁扁舟暢遊書海止觀是禪定和智慧的並稱亦是自我修行的重要方法禮盒包裝可供多種用途送禮不二選擇往期精彩回顧:鐵憨憨康熙,專獵小兔子【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掉舉和散亂的區別是什麼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這是個昂揚向上的時代,這也是個躁動的時代。不管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智慧,各種機遇和挑戰都讓波濤中心的我們既期待、又迷茫。在享受機遇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難免會為充滿雜質和慾念的岔道迷暈了眼。

用文化慰藉心靈,用修為凝練精神,變得越發重要。

很多人說年輕人生活越來越“佛”了,這大概就是他們在抵擋慾望過度衝擊的一種方法。這是種並不被動的態度,思維上的沉靜並不會阻止行動上的積極,反而會讓人生更加簡達博廣。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朝入靈隱逢細雨,燃香誦經祈夏安 圖片來源 | 微博@西瓜主義watermelonism

止觀,是一個佛教用語,也是佛陀教導下獲得證悟和涅槃的途徑。

止觀包括止禪和觀禪。止禪培育人心的定力,再以此定力作為修習觀禪基礎的禪那,系統地培育十六種觀智,乃至最終斷盡一切煩惱。

所謂定力,通俗來說就是“心的高度專注力”。在《巴利三藏·相應部》中,佛陀讚歎入出息念道:“透過培育和數數修習入出息念而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它是精純無雜的安樂住立之處,能令惡與不善法一生起即消失停止。”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圖片來源 | 微博@故宮博物院

一個成就了止禪定力的人,便獲得了寧靜而強有力量的心性,進入讓心中的煩惱止住,如水波暫定。也正是由於暫時鎮定了煩惱,清明、柔軟、光輝、有力量的心才能摒棄外物,開展對身心本質的觀察和辨析。

也正是這種觀察和辨析,成為培育觀禪智慧的關鍵。

止是指“寂止”。在心中“寂止”是種寧靜而有力人的感受,有人說止的時候氣住脈停,念頭逐漸專一,總之與散亂的念頭完全相反。散亂分為兩種:

一種是向外的散亂,叫做“掉舉”;一種是向內的散亂,叫做“昏沉”或“沉沒”。

只要是清晰地一心專注,寂然不動,就一定是離開向外的散亂及向內的昏沉、沉沒。清晰一心專注,而寂然不動,這就是“止”。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圖片來源 | 微博@故宮博物院

直觀來說,摒棄紛雜外物,長久觀察與思考自我,才越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寧靜。而所謂“戒、定、慧”,由修習像入出息念這樣的止禪業處所培育出的定力,是繼而能夠修習觀禪而培育“觀”智慧的重要基礎。

止觀,是個相互的過程。早期漢傳佛教的禪偏重於“止”,唐朝以後偏重於“觀”。止的佛教術語讀做“奢摩他”(śamatha),觀的佛教名字讀做“毗缽舍那”(vipaśyanā)。止的佛教術語經常出現,只要是關於實修的佛教經論,乃至現在新翻譯的南傳佛教經論,都會將“止”翻譯成“奢摩他”。這是普遍應用的一個詞。觀則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從思維方面進行的觀察,一部分是實修中、定境中的智慧抉擇。這“觀”,就是上次所說的:修行中,從聞思,到觀察修,到最後的定解、解悟的過程,這些都屬於觀。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圖片來源 | 微博@故宮博物院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解釋止:“一心專注某一所緣,乃至於剎那散亂也沒有”。觀,則是“以正理抉擇所知法,乃至能直觀認知”。止透過“道理”讓人逐漸感知內心,而觀則是“直接認知和抉擇”。止觀合一,逐漸趨向內心掌握定力。唯止能觀,唯觀能止。止觀,隱於幽微深處,靜觀世間煙雲流轉。在躁動的時代,禪意棲居。

西泠印社 止觀文具

創意胡桃木黃銅拼接桌面筆筒收納整理工具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產品詳情

用匠心的態度

駕一頁扁舟暢遊書海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止觀是禪定和智慧的並稱

亦是自我修行的重要方法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禮盒包裝可供多種用途

送禮不二選擇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往期精彩回顧:

鐵憨憨康熙,專獵小兔子

躁動時代,佛系生活需禪意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絡

【松蘭小學士】

說明,萬分感謝。

Tags:止觀定力散亂佛教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