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當你痛苦的時候,能感知痛苦的那個並不痛苦

由 若水中觀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如來為我開示‘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努力修行,滅盡了分別心,得入三摩地,於三昧中觀察能嘗之性,發現這個覺知性並非出於舌根,也非出於甜苦等外物,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念之間應念超越世間一切諸漏,於是內脫能取之身心、外忘所取之世界,遠離欲有、色有

以偈白佛言怎麼讀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當你痛苦的時候,能感知痛苦的那個並不痛苦

P204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略解】

阿那律陀從座起,頂禮佛說:“旋轉向外奔逸的見精向內反觀,遵循本元性體的妙明見性,這個眼根圓通第一。”

【詳解】

阿那律陀尊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剛開始出家時,常常喜歡睡眠,如來訶責我像畜生一樣。我聽到佛罵我,啼泣自責,七日不眠,精進修道,結果兩眼熬瞎了。世尊憐愍我,為我開示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法門,我成就此三昧得天眼通,可以不用眼根就可以看十方世界如觀掌中果,一片精真洞然明徹。如來印證我得阿羅漢果。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轉向外奔逸的見精向內反觀,遵循元本性體的妙明見性,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註釋】

“阿那律陀”:

佛學名詞

No.50

第③條。

“常樂睡眠”:

財、色、名、食、睡五欲,是凡夫生命的全部追求。睡眠也是五蓋(貪慾蓋、嗔恚蓋、昏沉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之一,蓋是覆蓋眾生心識,不能明瞭正道。睡眠蓋的眾生處於昏沉狀態,更難修道。人入睡以後,除有呼吸外,心識不能自主,修行人最忌貪睡、多睡。有些修行人住山獨修,自制力不強的也容易懈怠多睡。

“我聞佛訶,啼泣自責”:

佛訶責尊者“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尊者也是佛的堂弟之一,佛所以能罵得很兇,就像前面阿難尊者責怪佛陀一樣。阿那律尊者具“有慚、有愧”的善根,所以啼泣自責。現代末法眾生看到這一段,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自責到啼泣的程度?因為現代人所謂“自尊心強”,實際上是我執太重,甚至貢高我慢,無慚無愧,剛強難化,聽到善知識訶責會生氣。不僅做不到儒家的聞過則喜,更談不上啼泣了。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這裡的“見”,是指見性,超越眼根,可以參考前面十番顯見的內容。“照明”,見性開顯,可以遍照世界光明無礙。“金剛”,無動無壞。以本覺智光,返照自性,一旦三昧成就,靈光發耀,就能照徹三千大千世界,無不洞然,清晰可見。

“旋見循元”:

“旋”,旋轉,迴轉。我們凡夫平時眼根攀緣六塵就產生六識,這個方向是向外攀緣。修行就是迴轉過來,迴光返照,回本有智光返照自性。循就是遵循,跟隨。循元就是朝本元自性去觀照,返見見自性,返聞聞自性等等。

【若水中觀】

關於剋制睡眠蓋的方法,佛宣說過《睡眠經》,好學的同修可以搜尋查閱。散亂和昏沉是修定的大敵,這一段經文文字淺顯,但內涵豐富,宜留意。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當你痛苦的時候,能感知痛苦的那個並不痛苦

P205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略解】

周利槃特迦從座起,頂禮佛說:“反觀出入息,隨遵循本元性體的妙明嗅性,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詳解】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素來缺乏讀誦記憶能力,沒有廣學多聞的秉性。剛開始從佛出家的時候,如來教我一句偈,我花了一百天,也是記得前半句便忘了後半句,記得後半句又忘了前半句。佛憐愍我愚痴,便教我安居靜坐中調出入息。我那時觀氣息,由粗到細,到最後能窮盡此氣息的出入、生起、流動、變化、息滅的每一剎那的差別之相。突然我心豁然開朗,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果,住佛座下,佛印證我成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觀氣息流動中的各種相狀都是空性,循隨空性妙理而證圓通,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註釋】

“周利槃特迦”,

義為繼道。古印度人的習俗,生孩子要回孃家生。尊者哥哥出生時,母親在回孃家路上便生下了他,所以叫“道生”。尊者自己也是在回孃家路上出生,所以叫“繼道”。

“我闕誦持,無多聞性”:

闕,缺。這句是說尊者缺乏誦持記憶能力。經上說周利槃特伽尊者在迦葉佛時代是三藏法師,在教弟子說法時有所保留,因此感得愚痴果報,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才解脫。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這一句伽陀(偈子)有說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有說是“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

我那時於靜坐中觀察自己的出入息,可以觀到出入息生住異滅的種種極微細相(窮盡此氣息的出入、生起、流動、變化、息滅的每一剎那的差別之相)。觀入息常用的安那般那法,佛在《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有開示。另外《大安般守意經》裡更加全面開示,同修們可自行查閱。

“反息循空”:

觀出入息本來是緣氣息出入而觀,這裡是反觀息相,窮盡息相生住異滅,悟到息性本空,“能觀之自性”和所觀之息,兩皆空寂,本不生滅,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當你痛苦的時候,能感知痛苦的那個並不痛苦

P206

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

呞(shī)

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聞圓通,如我所證,還(huán)味旋知,斯為第一。”】

【略解】

憍梵缽提從座起,頂禮佛說:“還觀味塵歸於味性,旋妄知覺入妙明覺性,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詳解】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有口業,於過去劫中曾經輕慢戲弄沙門像牛一樣,因此生生世世感得有牛呞病。如來為我開示‘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努力修行,滅盡了分別心,得入三摩地,於三昧中觀察能嘗之性,發現這個覺知性並非出於舌根,也非出於甜苦等外物,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念之間應念超越世間一切諸漏,於是內脫能取之身心、外忘所取之世界,遠離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三有束縛,如鳥出籠,能所雙銷,證得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自印證我已位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觀味塵歸於味性,旋妄知覺入妙明覺性,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註釋】

“憍梵缽提”:

義為牛呞,牛吃草後反芻,口中不斷咀嚼以助消化。尊者在過去世的時候,曾嘲笑年老比丘無牙吃飯像牛吃草一樣而造口業,於是生生世世有像牛一樣反芻咀嚼的毛病。

“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佛應機施教,因為反芻咀嚼要經常用到舌頭,所以佛教導尊者不要去分別味道,而要反觀舌頭能嚐出味道的效能。味道是千變萬化的,能嘗味的效能卻是不生不滅,恆一常嘗的。這樣根塵脫離,不隨分別,就可達到心地清淨,故名“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入三摩地”,即入正定。不緣塵,心不起分別,不起現行,心能寂止不動,這樣就能入正定。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

“體”,舌根之自體。“物”,外物。此言:於三摩地中,觀能嘗味塵的覺知,非生於舌根自體,亦非從具有甜苦等味的外物中出,能嘗、所嘗,不在內根、不在外塵,有如幻化,能所俱非真實,乃如來藏妙真如性之所現。

“還味旋知”:

也是迴光返照的意思。由向外攀緣味塵,還歸向內觀照能嘗之性,故而旋轉妄知妄覺,歸於真心本覺。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當你痛苦的時候,能感知痛苦的那個並不痛苦

P207

畢陵伽婆蹉(cuō),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略解】

畢陵伽婆蹉從座起,頂禮佛說:“漏盡雜染外塵而純粹觀察能覺之心,遺忘了身根的感受,得入妙覺真心,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詳解】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初發心從佛剃落出家求道,經常聽說如來講述世間一切皆苦,不可樂著。我在城中乞食時,心裡還在一心思維這個苦諦法門,沒有察覺到路上的毒刺,一腳踩上去而全身痛起來。當下我起念觀察到身心中有個能知覺者,正在知覺此巨痛,又知道這個能覺之心在覺此深痛,但這能覺的清淨心中,不被痛所痛。於是我又進一步思惟,一身,怎麼會有雙覺?我攝念如此,不久身心都忽然空寂,在三七日中銷滅諸漏,成阿羅漢,得佛親自印記,說我已開發顯明無學道果。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漏盡雜染外塵而純粹觀察能覺之心,遺忘了身根的感受,得入妙覺真心,這個方法是第一圓通法門。”

【註釋】

“畢陵伽婆蹉”:

義為餘習。尊者過去五百世都婆羅門種,地位尊貴,形成了驕慢習氣。傳說他過恆河時對河神說:“小婢住流!”因為河神是他多世以來的婢女。河神覺得受辱向佛申訴,佛令畢陵伽婆蹉尊者向河神道歉。畢陵伽婆蹉神情嚴肅的向河神合掌道:“小婢,莫怪。”眾皆失笑。佛就安慰河神說:“畢陵伽婆蹉對你沒有慢心,只不過是他的餘習作怪,改不過來。”

“我念有知,知彼深痛”:

應念而悟到有個能覺知性可以覺知此巨痛。

“如是一身,寧有雙覺?”

:一個身體,怎麼有兩個覺體呢?“雙覺”,一是痛覺,二是,能覺痛覺的知覺。按唯識,前者是第六識分別心,後者是第八識見分。

“攝念未久,身心忽空”:

身心忽然空掉,這就是入三摩地的境界。正如P72段經文佛的開示:“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與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純覺遺身”:

“純”,不受雜染。根塵迥脫時,身體的痛覺都會被遺忘掉,沒有雜染的妙覺真心顯露出來。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當你痛苦的時候,能感知痛苦的那個並不痛苦

P208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略解】

須菩提從座起,頂禮佛說:“旋其虛妄生滅諸法得歸本元覺性之第一義空,所以此意根圓通是第一法門。”

【詳解】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從久遠劫以來,心無障礙,能夠自己記憶如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生生世世的投生狀況。當我還處在母胎裡的時候,我便知道諸法空寂的道理,如是乃至出母胎後,也知道十方世界皆是空寂,同時幫助有緣眾生證得空性。又蒙如來為我闡性覺真空的道理,由此悟入如來藏圓滿周遍的妙明真性,證得阿羅漢果,頓入如來寶明妙性真空性海,與佛知見相同。佛印可我成無學道,得真解脫,契入真如性空,知我所證即是無上究竟道果。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凡所有相皆是空相,能空和所空俱滅,旋其虛妄生滅諸法得歸本元覺性之第一義空,所以此意根圓通是第一法門。”

【註釋】

“須菩提”:

義為空生,尊者解空第一。佛學名詞

No.50

第⑨條。

“自憶受生如恆河沙”:

尊者天生有宿命通,沒有“隔陰之迷”。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須菩提雖然悟了人法二空,但是還沒有空空。後蒙佛開示顯發“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才入如來寶明覺海,同佛知見。按唯識,第八識見分,還不屬“性覺真空”,如第二月,只有迴歸到第八識本身,除掉根本無明,才能開顯佛之真見。

“空性圓明”:

“圓”,圓滿,真空之性不墮偏空,故而圓滿。“明”,真空之性不落斷滅空,具有明覺之用。此空性即空如來藏等七常住果。

“諸相入非”:

如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非所非盡”

:“非”,能非,能空;“所非”,所非,所空。能空與所空皆悉滅盡,能所雙亡,即 “

空所空滅

”。

“旋法歸無”:

“旋”,轉。“法”,諸法之相。“無”,空性。旋轉向外所求諸法之相,反歸第一義之空性。

【若水中觀】

此五段,彰顯五根圓通——眼、鼻、舌、身、意根圓通,分別用詞“

旋見循元、

反息循空、還味旋知、純覺遺身、旋法歸無

”,說明五個聖人都是用五根返流的方法以證圓通。唯觀世音耳根圓通置於25聖最後闡述,是為了突出耳根圓通之妙。

下面六位聖者開顯六識圓通。

Tags:圓通如來法門尊者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