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時候,老百姓沒資格戴帽子,是“蒼頭”

由 孔夫子舊書網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不必說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不必抒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感情,我總是想起魯迅的“自嘲”,概括那“破帽”的情狀:南腔北調,冷嘲熱諷,無絆無羈,神色凜然——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峨冠博帶什麼意思

作者 | 地-平-線-上(孔網店鋪:二手傳播的書攤)

在“孔網”上,讀了書友旗袍、裙子之說。“吾日參省乎己”,就想起“衣冠”。

古時候,老百姓沒資格戴帽子,是“蒼頭”。有資格戴帽子計程車紳峨冠博帶,一看就出類拔萃。“衣冠”,代表著禮義廉恥,有文明。

孔子的一個弟子,被人剁成肉醬,死前不忘正冠。用一塊布裹住頭髮的讀書人,不知在哪個朝代流行,被人戲稱“方巾氣”?“沐猴而冠”,“衣冠禽獸”等,使“衣冠”成了遮醜的憑據。

“衣冠南渡”,語出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指西晉末年的縉紳、士大夫,為避戰亂隨晉元帝司馬睿南遷,在長江南面落地生根。後來,北宋末年的趙構就撇下被虜的徽宗、欽宗,領著秦檜等去杭州建立他的新政權。這都是“衣冠”族事件。安史之亂,就不僅是士族,庶族的南遷也不甘落後。這是“衣冠”歷史。

文化及現實中,以衣貌取人的現象很多。阿Q就懼怕手提文明棍,頭戴禮帽的假洋鬼子;當你走在街上,見到大蓋帽,就知道他是執法者;在工廠裡,不同顏色的安全帽,紅的、藍的、黃的、黑的、白的,分別代表著不同身份。其它什麼無冕之王、帽子戲法、綠帽子、衣冠冢……各種世態群相,都可以用“衣冠”描述、刻畫。

不必說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不必抒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感情,我總是想起魯迅的“自嘲”,概括那“破帽”的情狀:南腔北調,冷嘲熱諷,無絆無羈,神色凜然——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沿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古時候,老百姓沒資格戴帽子,是“蒼頭”

Tags:衣冠破帽孔網戴帽子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