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由 社會轟炸機壹號 發表于 人文2021-06-28

簡介那麼,問題就來了,晉國和秦國都是消滅了宗室貴族勢力,為什麼秦國壯大了,晉國卻分裂了

戰國時的客卿是什麼職位

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四個問題解析,第一個問題:晉國為何會分裂?第二個問題:秦國為何能統一天下?第三個問題:晉國不分裂秦國有機會嗎?第四個問題:秦晉同樣都是幹掉宗室勢力,為何結局相反?

透過對這四個問題的探析,就會發現,問題背後的背景挖掘,遠比問題本身還要精彩!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打破順序回答,先回答第四個問題,把最精彩的留到最後。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戰國七雄,韓趙魏三家本是一體,秦國兼併六國,光一個趙國,差點耗光秦國兵力儲備。如果不是六國各懷鬼胎,不是秦並六國,而是面臨被滅的危機!

1。軍事實力對比

人們光記住了虎狼之師秦師,但是忘記了晉國六軍,和分裂後的魏趙韓三家軍隊,都曾經創造過一系列讓秦國人輸得一塌糊塗的戰績。

拿晉國六軍對比秦師,有點“勝之不武”,畢竟那時候的秦國相對太弱,就拿魏趙韓三家軍事力量的總和,與秦師比較,也明顯高出一大截。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①軍隊戰鬥力:

秦國戰鬥力的提升,來自於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秦軍的裝備水平的提升,和軍功爵制帶來的旺盛士氣。不過,早在商鞅變法之前,三國也早有軍事和政治改革。韓國有李悝、申不害變法,魏國有吳起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

李悝申不害變法,使韓國十餘年無人敢於窺視。吳起的魏武卒,創造了以五萬人打敗秦軍五十萬的輝煌戰績。胡服騎射的成果,讓趙國直到滅國前夕的邯鄲之戰,還能打得秦軍敗退六百里,丟了河東地區。

②軍隊數量: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最野蠻的肉搏戰,作戰雙方勝負的第一要素就是數量。戰國末期,秦國人口約四五百萬,韓趙魏三家人口約八百多萬,這麼懸殊的人口比例,軍隊數量差距,秦國遠不如三國總和。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③戰略縱深:

三晉與秦軍的主戰場,集中在黃河兩岸河東及嶢關一帶,這是由秦國“蝸居”關中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如果三晉對秦國發動攻擊,可選擇面就比秦國大多了。

比如趙國可以選擇從上郡北線進攻,韓國可以從漢中進攻,魏國從河西和函谷關進攻。如果楚國配合,在從武都伐蜀,基本上秦國面臨從北到南全面受敵的尷尬境地。

④幾場關鍵戰役:

秦滅三晉的幾場關鍵戰役,如上黨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大梁之戰等,假如三晉一體,統一部署,秦國毫無勝機。限於篇幅不一一分析。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如果簡單地以數學題累加的方式,比較秦國和三晉的軍事實力,秦軍無法相比,但其實這種對比無意義。

2。人才儲備對比

人才是國家興亡的基石,秦國的崛起得益於人才的湧現,準確地說,得益於客卿制度,即六國人才的引進。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有幾位堪稱改變了歷史的大人物,都是來自於三晉。

①張儀、公孫衍

張儀和公孫衍都是魏國人,在秦孝公時期,他們縱橫捭闔,把天下攪得天翻地覆。其中尤以魏、韓、楚三國,深受張儀之苦。秦國得到河西之地,公孫衍功不可沒。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②商鞅

商鞅變法就不用細說了,直接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走向,是秦國崛起的發動機。

③範睢

秦昭襄王時期最重要的謀略家,他提出的“遠交近攻”,奠定了秦國兼併六國的基本方略。

④李斯、呂不韋

這兩個人是繼商鞅之後,秦國最重要的政治家。

⑤尉繚子等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尉繚子是魏國軍事家,是秦始皇兼併六國的重要軍事家,鬼谷子的高徒。

以上除了李斯是楚國人,其他都是魏國人(衛國被魏國吞併)。此外還有一批活躍在秦國的客卿,三晉最多。因而有人戲稱,魏國就是秦國的人才培訓師。

相對於客卿,秦國本地人才則暗淡了很多,除了幾位軍事家,政治家幾乎空白。假如三晉不分裂,留住這些人才,秦國的崛起就是空話。

3。地緣優勢對比

最簡單粗暴的理由就是,三晉橫亙在秦國東出之道,秦要想統一天下,第一件事就必須滅三晉,除非它從楚地開啟缺口,在從南向北進攻。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適合於防守,它能走出關中,得益於兩條:一是累世功業,逐步出河西,並關中,獲得多線出擊的機會;二是三晉分裂,不能形成合力。

假如三晉一體,秦國三面被圍,想走出關中,難度其實很大,甚至能不能守住關中都是問題。

結論:以不合理的簡單累加對比,假如三晉不分裂,秦國無論如何也不是對手,更不可能打贏兼併六國的幾場關鍵戰役。

可是,以上的問題解答其實無意義。三晉不是積木,任意搭配組合,秦國統一天下有其內在推動力。那麼,統一天下的為何是秦國呢?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建立了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政治制度,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生產力,進而推動了秦國的強大。

三晉雖然也進行了社會變革,但是都是區域性範圍的修補術,跟商鞅變法完全不同。商鞅變法是推倒重建,是革命,它構建了以皇權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形成了以秦法為中心運轉體系,消滅了貴族特權階級。這種結構此後兩千年一直未變,遠非三晉變革所能比。

舉幾個簡單例子,秦國軍隊為何被稱為“虎狼之師”?因為秦國計程車兵,可以透過立軍功得封爵做官,別的國家不行,士兵貢獻再大,頂多獲得物質獎勵,不可能改變身份,動力差別巨大。

再比如,秦國為何全國動員能力那麼強?因為秦國建立了王權一元體系,權力高度集中。六國則不然,他們受制於貴族勢力的掣肘,國家始終處於利益紛爭狀態。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晉國不分裂的前提條件,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因為晉國的分裂,也是由長期的歷史條件演化而來。

晉國分裂最早源於曲沃桓叔,以庶系代替嫡系後,為了防止歷史重演,晉獻公及其父祖,對宗室勢力開啟殺戮,導致政治勢力真空。晉文公登基後,跟隨他流亡計程車族集團,迅速彌補了這個空缺,成為晉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獨特政治結構。

後來晉文公以這些士族勢力,建立了六軍,形成軍政合一的國家結構,政權逐步進入由六卿掌控的格局,晉國的分裂就源於此。

那麼,問題就來了,晉國和秦國都是消滅了宗室貴族勢力,為什麼秦國壯大了,晉國卻分裂了?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1。替換與重建兩種不同模式

這兩者表面相同,其本質差異卻非常大。秦國是對舊體制的推翻重建,以新模式代替舊結構。晉國則是對舊勢力的摧毀,而不是新結構的重建,它依然保留了原有結構,只是以新的勢力,代替舊勢力,通俗講,就是新瓶裝舊酒。

商鞅變法後,原來的等級制度沒了,貴族變成平民,全國只有國君一個特權階級,其他都叫編戶齊民,社會執行的唯一法則就是法律。

晉國消滅宗族後,依然是等級社會,只是以士族勢力代替宗族勢力,形成新的掣肘君權的政治勢力。所以,晉國必然擺脫不了春秋戰國的痼疾——宗法制的沒落!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2。目的性差異

相同的動作,為何形成兩種模式,源於兩國從一開始,對消滅宗族勢力的目的性差異。

秦國商鞅變法,其目的就是幹掉特權階級,形成高度集中的國家意志,從而改善社會公平性,增強決策效率,形成一個利益中心。所以,在變革前,商鞅就已經設計好了全套的替代模式,是有計劃、有目的推進。

晉國則不是,它的出發點就是為了防止庶系對嫡系的威脅,以簡單粗暴的肉體消滅達到目的。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想過,宗室勢力消失後,誰才是他們的替代者?或者說,他們原本沒想過做結構性調整。

因此兩國的同一個舉動,秦國是深層改革,晉國是政治事件,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3。晉國分裂的必然性

晉國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晉國的政治結構未變,依然是宗法制等級結構,這就決定了它依然跟秦國以外的其它諸侯國一樣,走向禮壞樂崩,君權受制於貴族,進而導致政權渙散。比如田氏代齊、三桓代政等。

其二,士族群體的龐大數量,和利益的複雜程度,要遠遠大於宗族勢力。所以,士族勢力放入孱弱的宗法制結構中,代替宗族,其破壞力遠比宗族勢力強大得多,且無法遏制。

綜上所說,所謂“如果晉國不分裂”這個前提就不存在,只要宗法制在,晉國即便自己不分裂,也會跟其它五國一樣,必然走向衰敗。秦國兼併六國,它不是軍事實力單一因素,根子在於它建立了符合歷史潮流的新結構。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Tags:秦國晉國三晉商鞅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