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由 參知通事 發表于 農業2022-12-31

簡介哪怕出現最差的一種情況,那麼秦始皇所殺的也是那一些奸詐之人,而不是因為自己頭腦發熱,隨便找一些儒士過來亂殺一通

晉朝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

引言: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

春秋戰國四百多年,華夏分裂、諸侯逐鹿、百姓久經戰亂,各種文化思想無序混亂,書同文、車同軌後,華夏才有了各民族融合的基礎。

縱觀始皇一生,他的風險管理能力是同時代中水平最高的,幼年為秦國死敵趙國的質子,差點死在邯鄲。

回國之後好不容易成為公子,十來歲繼位朝政卻被三方把控著,呂不韋大權在握,連他親媽都想殺了他,換人繼位。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最後好不容易將政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開始一統戰爭,給予下面將領最大的信任。

然而李信伐楚,損失了十萬大軍,軍心動搖,始皇卻還是希望他能繼續為秦國效力,王翦要六十大軍滅楚,差點把秦國拖垮,可始皇還是信任他。

最後完成了大一統,實施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使我們不像歐洲一樣分裂成以一個一個的小國。

很多人說他不過是奮六世之餘烈,基礎已經打好了,但換個普通人,真的很難應對這樣的風險。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正是因為嬴政出色的風險管理能力,處理好了他人生路上最難最大的幾個問題,才真正掌握權力,將自己的人生與秦國的發展結合起來了。

事實上,秦國當時是一樣內憂外患,內有三方角力,外有六國虎視眈眈。

沒有整合內部之決心,滅六國之魄力,統一思想和統一政權之眼光,怎能成事,始皇不死,無人敢反,始皇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從商鞅時代到秦始皇時代,秦國的法律是成功的。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這套法律制度,能迅速調動和組織全國的資源來抵禦社會性的風險。

在面對外敵入侵、自然災害、大規模傳染病時,例如都江堰、鄭國渠這樣的水利工程在應對發生水旱災害時保證了秦國的糧食安全。

如果秦國的法律制度能嚴格有效

執行,對風險預防效果非常好,遠遠超越同時代的山東六國。

秦始皇的統一有私心也有公心,秦始皇的思想和遠見確實超越同時代的大部分人,他預測到未來的敵人在北方。

歷史證明了他是對的,匈奴、突厥這樣的草原遊牧民族在漢朝、唐朝這樣的盛世一樣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更別提中原王朝衰弱時的情況了,諸如晉朝五胡亂華以及宋朝面對契丹、女真、蒙古的滅國悲劇。

統一六國死了一百多萬,但如果不統一,四分五裂年年戰爭,死的又何止幾百萬。

加上南蠻、北狄、西戎入侵,沒有統一的帝國根本沒法保證能一直穩穩的抵抗他們,到時候胡人亂華,死幾千萬都算少了。

以戰止戰,統一就是戰爭的最高目的。

如果把我們古代的封建王朝比喻成一個企業,那麼這個企業面臨兩種風險,即以民族矛盾為主的外部風險和以階級矛盾為主的內部風險。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秦始皇作為風險管理者,他過於注重管理外部風險,而忽視了企業的內部風險。

對於外部風險,秦始皇必須採取猛烈、極端、暴力的手段去修長城來抵禦未來必然發生的風險。

但問題在於物極必反,風險是一個不確定的東西,風險管理的措施必須適當,如果過度了,管的越多越嚴,反而起到反作用。

為了防範外部風險而進行的風險管理措施最終釀成了巨大的內部風險,使風險管理者被風險反噬,因為民眾根本承受不了風險管理的代價。

長城很偉大,但修長城的民工很痛苦,他們的痛苦會積聚成仇恨,吞噬整個國家。

漢朝一統後,雖然實行的還是秦法,漢法基本就是秦法翻版,但政策方向和大原則上改成了道家的黃老思想,讓民眾休養生息。

商鞅這套高壓政策在以戰養戰下還能維持,和平時期一定面臨改革,不過二世而亡,可以把漢看作改革後的秦的一種可能性。

長痛不如短痛,歷史人物的功績,要放在時間尺度更長的體系中評價。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一個系統的運作總會有周期生命,所以沒有永遠和平的制度,戰亂本是常態,和平本就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奢侈品。

2000年來能維持多數時間的和平統一,比歐洲那套連年征伐反而造福更多的人。

秦相對於六國己經是先進制度(郡縣制)、生進生產力(流水線)了,再透過軍功制打破血緣制的階層固化,從而激活了整個秦國。

六國罵秦並不是秦殘暴,而是秦奪走了他們的權力,他們打不過就只能靠罵來解氣了(那個時代讀書人基本全貴族)。

至於秦為何而亡,主要還是在底層經過數百年的戰亂己經壓榨到極限後,沒有留下恢復生機的時間又開始了一系列的大工程。

底層如同一堆榨乾了的柴堆,貴族稍一點火就燒起來了。而主力又都派向四邊,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人直取了中宮。

但是看當時的情況,贏政是希望在死前把一些大事辦完了,免得後世沒有魄力去做。

如果當時他不趁著大勝下去強化中央的統治力的話,同樣應該會出現他死後秦帝國再度分崩的情況,因為當時的科技水平帶來的生產力還支撐不了郡縣制等超前的制度。

派下去的官員在數百年後,同樣會成為新貴族(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後,門閥世族不比春秋時貴族差什麼)。因為生產力不足,根本無法對社會末端進行統治。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直到用了近1000年的時間,儒學透過統一思想,才用一種文化手段替代了科技手段,實現了中央對末端社會的影響和簡單治理。

到了現代,科技將廣播、電視、網路等新的治理手段普及到了全社會,才真正實現了社會末端治理(在某些地方,村霸依然存在,但發達地區基本很少了)。

其實事情的真相,和大家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先說焚書,那個時候他所燒的,並不是秦朝史記,而且不屬於博物館收藏的儒家等各種經典,也不是全部的書籍。

對於那些與民眾有益的醫學和農業方面的書,秦始皇一直重點保護。

在焚書的第二年,也就出現了所謂的坑儒事件。

其實對於坑儒這件事情,歷史上原本就出現了重大歧義,很多人覺得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而有些人則說,他們所坑的是方士。

因為親手按照方士所說的辦法選擇修仙,但是結果失敗了,所以也非常的生氣,覺得的所有的方士都是在欺騙自己,所以下令將他們絞殺。

而有些人認為,他就是殺掉了儒士。

哪怕出現最差的一種情況,那麼秦始皇所殺的也是那一些奸詐之人,而不是因為自己頭腦發熱,隨便找一些儒士過來亂殺一通。

而且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被大家批評近千年的坑儒事件,最終有多少儒士被殺?一共也就是四百六十人。

如果以現在的目光來看,這些人太多了。但是大家要想一下,那時候處於什麼樣的時代。

大家只需要翻看一下歷史書籍,就知道不管是清朝,還是後面所有的朝代,一個詔令就可以

除掉

幾百儒士。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這件事情也多次發生,而且在這個年代下出這樣的命令,根本不是什麼大事。

如果秦始皇真的只是針對儒士所實行的苛政,又怎麼可能僅僅坑殺四百多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初秦始皇下的命令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當時,必須要實行統一思想運動。

在那個時候剛剛結束了戰國時期,而且百家處於爭鳴狀態,思想領域非常混亂。

在某種程度上,國家也沒有辦法真正統一。可為什麼秦始皇會被大家這麼罵呢?

我們可以發現在罵秦始皇裡面有幾個人特別有名,例如賈誼、司馬遷、陸賈等等,其實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儒士。

所以他們會誇大這一件事情,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當年秦始皇要求燒掉的那一些詩書經典,還有很多被保留下來,可是下令所保留的農業和醫學書籍,到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或許之後是有一些儒士,覺得民間疾苦和精神食糧比起來,根本就不算是一件事情。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現在的文人大肆貶低秦朝、明朝,而無限度地捧高宋朝,無非就是前面的王朝推翻了貴族和文人的特權,但是你能說這兩個統一王朝不強大?

但是宋朝呢?重文輕武,文人階層不僅擁有大量特權,還不用從事耕作勞役,犯罪了還不用受刑罰,還可以盡情凌駕於百姓之上,你說文人能不喜歡嗎?

但是宋朝也是遭受屈辱最多最長的一個朝代,清朝屈辱尚且是工業文明碾壓的結果,宋朝能被遊牧民族隨意侮辱,你就知道“挫宋”是什麼意思了。

秦始皇功過皆有,但是總體功大於過,確實當得起千古一帝

引用文獻:

【1】《史記·秦始皇本紀》

【2】《史記·呂不韋列傳》

【3】《史記·李斯列傳》

Tags:秦始皇秦國風險儒士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