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由 蔡駟問好 發表于 人文2021-06-27

簡介直到劉邦“烹”韓信時,韓信才如夢初醒,說了一句“恨不用蒯通計”

鼎足而三定天下什麼意思

“逐鹿中原”成語,氣勢磅礴,宏偉在場面的廣闊和物件的可愛,來自於狩獵場景,四面圍捕,以動物界最美麗的“鹿​”為代表。後來,這隻“鹿”被引喻到人群中,成為帝位和政權的代表。其典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淮陰侯列傳》載:對日:“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

這是蒯通面對要被劉邦“烹”時,對劉邦發自內心深處的坦白交代,也不愧為其是遊說高手,人與狗的一通比喻,化險為夷。他對劉邦說的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大意是:“當初秦帝國失去了控制,綱紀大亂,太行山以東地區各路人馬紛紛起義造反,英雄俊傑如烏鴉一般群集,好比秦國的鹿走失,天下人群起追逐,而身材高、腳步快的人先一步得手。又好比盜蹠的狗對著帝堯吠叫,並非堯​是壞人,而是狗對著生人吠叫——那個時候,我只知道有韓信,不知道有陛下您呀!更何況,全天下拿起兵器想要從事與陛下相同作為的人那麼多,又怎麼可能通通烹殺盡呢?”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蒯通,本名蒯徹,因為避漢武帝之諱,痛苦的連大名“徹”字都要改,於是叫“通”。這個人很牛,在齊地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凡事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並且能在天花亂墜中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在韓信封為齊王之時,前往遊說韓信,獲得謀士職位,先後獻出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可惜的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沒有采納,而被劉邦“烹”了。為了敦促韓信實施三分天下之計,他煞費苦心地詭稱自己精於相術,他對韓信說:“相君之面貴當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

從“背相”一說,完全是蒯通隨心杜撰出來的,面相方面根本就沒“背相”說法。蒯通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口吐蓮花,意思是:臣服劉邦最多不過封侯,自立為王則可以和項羽、劉邦鼎足而三,有機會得天下。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對自己的未來卻唏哩糊塗。直到劉邦“烹”韓信時,韓信才如夢初醒,說了一句“恨不用蒯通計”。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韓信的一句抒情,倒黴的是蒯通。作為韓信同黨,而且有“恨不用蒯通計”,劉邦下令“烹”蒯通。蒯通不服,大喊其冤,所以就有了上面的著名陳述詞。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一味的說人家吃狗肉出身是不公平的。劉邦的高明之處,在處理蒯通事件中略見一斑,駕馭權力的嫻熟。

“烹”韓信,是因其有能力和實力造反;不“烹”蒯通,是因其沒有能力和實力造反。對於劉邦來說,有實力和能力造反才是“隱患”。蒯通雖然建議過韓信造反,這是謀士工作的職責,劉邦則是眉都不皺一下地放過了。開國皇帝就是開國皇帝,劉邦沒有濫殺人才,而蒯通在日後也為安定劉姓皇室,與李左車一同為“誅昌安劉”立下大功。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鹿中原”,不僅僅是群雄並起,爭奪天下,而且蘊藏著識人用人的智慧。如何識別和發掘下屬的優勢與潛能,用人之長,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實現團隊與成員共同成長。識人用人是決定領導者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蒯通是幸福的,他遇上了劉邦,並留下了“逐鹿中原”一典。(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路)

Tags:蒯通劉邦韓信天下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