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由 一直健走 發表于 人文2021-06-25

簡介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不敢請耳是什麼意思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七

114、【原文】(對君子,父母棺木沒要求)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

充虞請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埋葬母親

,回到齊國,在嬴邑停下來。

充虞請問道:“前些日子承您錯愛,讓我管木匠的事。

當時事情急迫,我不敢請教

。現在願有所請教:

棺木似乎太好了

。”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15、【原文】(君子,不會在父母棺槨上節儉)

曰:“

古者棺槨無度

,中古,棺七寸,槨稱之。

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

無財,不可以為悅

。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

於人心獨無恔乎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說:“古時候,

棺槨沒有固定的尺寸

,中古,規定棺厚七寸,槨與之相稱。

從天子到老百姓,講究棺槨

,不只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

這樣才能盡人的孝心

。因禮制限定而不能用,不能算如意;

沒錢,也不能如意

。禮制規定可以用,

又有錢,古人都這樣用了

,為什麼就我不行?而且為死者考慮,

不使泥土挨著肌膚

,對於孝子來說不是可以少點遺憾嗎?我聽說過,

君子不會因為天下的緣故而在父母的身上節儉

。”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八

116、【原文】(國家無道,群起而攻之)

沈同以其私問曰:“

燕可伐

與?”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

。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

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

,則可乎?何以異於是?”

齊人伐燕。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沈同以個人身份問道:“

燕國可以討伐

嗎?”

孟子說:“可以。

子噲不可以把燕國給子之

,子之也不可以從子噲那裡接受燕國。譬如這裡有個士人,您喜歡他,

不跟王打招呼就私自把您的俸祿和爵位給他

,那士人呢,也沒有王的任命就私自從您這裡接受了,那能行嗎?

燕國的事和這個有什麼不同

呢?”

齊國

討伐燕國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17、【原文】(天下大亂,難分誰是誰非)

或問曰:“

勸齊伐燕,有諸

?”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

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

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有人問孟子:“

您勸齊國討伐燕國

,有這事嗎?”

孟子說:“沒有。沈同問‘燕國可以討伐嗎’,

我回答他說‘可以

’。他便贊同而去討伐燕國。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討伐?’我就會答道:‘

作為天吏,就可以去討伐它

。’譬如現在有個殺人的,

有人問道:‘那人可以殺嗎?

’我就會答道:‘可以。’他如果問:‘誰可以殺他?’我就會答道:‘作為獄官,就可以殺他。

’如今拿一個同燕國一樣暴虐的齊國

去討伐燕國,我為什麼去勸他呢?”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九

118、【原文】(知而使之

不仁;不知而使之,不智)

燕人畔。王曰:“

吾甚慚於孟子

。”

陳賈曰:“

王無患焉

。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

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

,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

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

?賈請見而解之。”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燕國人背叛齊國。齊王說:“

我對孟子感到很慚愧。

陳賈說:“王不必憂慮。

王自以為和周公相比

,誰更仁愛而明智?”

王說:“嗬!這是什麼話!”

陳賈說:“周公讓管叔監督殷國,

管叔卻憑藉殷國發動叛亂

。如果知道他要叛亂而讓他去,這是不仁;

如果不知道他要叛亂而讓他去,這是不智

。仁和智,周公尚且不能完全做到,何況王呢?請讓我見孟子並向他解釋。”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19、【原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

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

,有諸?”

曰:“然。”

曰:“

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

曰:“不知也。”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陳賈見了孟子,問道:“

周公

是什麼人?”

孟子說:“

古代的聖人

。”

陳賈說:“

他讓管叔監督殷國,

管叔卻憑藉殷國發動叛亂,有這事嗎?”

孟子說:“有。”

陳賈說:“

周公是知道他要叛亂

而讓他去的嗎?”

孟子說:“他不知道。”

陳賈說:“

那麼聖人

也會有過錯嗎?”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20、【原文】(今之君子

將錯就錯,文過飾非)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

,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

又從為之辭

。”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

周公犯這個錯誤,不是很自然

嗎?況且古時候的君子,犯了錯誤就改正;現在的君子,

犯了錯誤卻將錯就錯

。古時候的君子,他的錯誤呢,就像日食和月食一般,別人都看得見;

等他改正了,別人都抬頭仰望

。現在的君子,豈只是將錯就錯,還接著編一套說辭文過飾非。”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十

121、【原文】(惜別孟子,戀戀不捨)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

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

,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

不識可以繼此

而得見乎?”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辭職準備回鄉。齊王來見孟子,說:“

從前希望見到您而沒有機會

,後來得以同朝辦事,很高興。

現在您又要拋棄我而回鄉

,不曉得今後還可以見到您嗎?”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22、【原文】(欲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

對曰:“

不敢請耳

,固所願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

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

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答道:“

我只是不敢請求而已

,這本來也是我的願望。”

過些日子,王對時子說:“

我想在國都之中給孟子一幢房子,用萬鍾糧食供養他的弟子

,使眾大夫和平民百姓都有學習的楷模。你何不替我向孟子談談!”

時子託陳子把這個意思告訴孟子,

陳子把時子的話轉告了孟子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23、【原文】(不唯利是圖,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

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

,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

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

,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徵之

。徵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說:“哦。時子哪裡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假如我想發財,辭去十萬鐘的俸祿

來接受一萬鐘的俸祿,這是想發財嗎?季孫曾說:‘

奇怪呀子叔疑!自己要做官

,人家不用他,那也就罷了,

卻又打發自己的子弟來做卿相

。誰不想做官富貴?而他卻在

做官富貴之中獨自壟斷

。’古人做生意,

拿自己所有的交換自己所無的

,有專門的部門管理這種事。有個卑鄙漢子在那,一定要找個斷而高的岡壟登上去,

左顧右盼來網羅整個集市的利益

。人人都認為他卑鄙,所以向他抽稅。

向商人抽稅

就是從這個卑鄙漢子開始的。”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十一

124、【原文】(孟子隱几而臥,臥而不聽)

孟子去齊,宿於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

,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

客不悅,曰:“

弟子齊宿而後敢言

,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歇宿。

有一個想替齊王挽留孟子的人

,恭敬地坐著向孟子進言。孟子沒答話,

靠著坐幾睡覺

客人不高興,說:“

學生齋戒一天才敢跟您說話,先生卻靠著睡覺而不聽

,以後再也不敢和您見面了。”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25、【原文】(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

曰:“坐!我明語子。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

,則不能安子思;洩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

。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說:“坐下來!

我明白地告訴你

。從前,

魯穆公如果沒有人在子思

身邊及時表達尊賢的誠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

洩柳、申詳如果沒有人在魯穆公身邊

隨時勸王禮賢下士,就不能使自己安心。

你為老人考慮,卻比不上為子思考慮的那些賢人

。是你對老人絕情呢?還是老人對你絕情呢?”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十二

126、【原文】(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

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

,然且至,則是幹澤也。

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

?士則茲不悅。”高子以告。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人說:“

不知道齊王不能夠做商湯、武王

,那是不明智;知道他不能,但還是來了,那是來求富貴。

千里迢迢來見王,不能投合而離開

,歇了三宿才出晝邑,怎麼這樣慢騰騰的?

我對這種情況不高興

。”高子把這些話告訴了孟子。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127、【原文】(王不理解我,我浩然有歸志)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

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

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予雖然,豈舍王哉!

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

,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

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

士誠小人

也。”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說:“那尹士哪能瞭解我呢?

千里迢迢來見王,是我所希望的

。不能投合而離開,難道是我所希望的?

我不得已啊。我歇了三宿才出晝邑

,在我心裡還認為太快了,我心想,王也許會改變態度的!王如果改變了態度,

就一定會讓我回去

。出了晝邑呢,王還不追我回去,我這才有了

斷然回鄉的念頭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我儘管這樣,難道捨得王嗎!

王還是足以做正事的,王假如用我

,那何止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

王也許會改變態度的!我天天盼望

!我難道像那種小氣的漢子嗎?

向君王進諫而不被採納,就發怒

,氣呼呼地表現在臉上,一旦離開,就走上一整天,沒力氣了才歇下?”

尹士聽到這些話,說:“

我真是個小人

呀!”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十三

128、【原文】(彼一時,此一時;天生我材必有用)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

先生似乎不太高興

。從前我聽先生說過:‘

君子不埋怨天,不責怪人

。’”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每過五百年一定有聖王出現

,那時一定有聞名於世的賢人。

從周代以來,七百多年了

。按年數算來,已經超過了五百;從時勢來看,也該出現了。看來天還不想使天下太平啊,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世上,除了我還有誰

呢?我為什麼不高興呢?”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卷四 · 公孫丑下 · 十四

129、【原文】(無功不受祿,急流勇退)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

仕而不受祿,古之道

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

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

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在休地逗留。公孫丑問道:“

做官卻不接受俸祿,是古人的原則

嗎?”

孟子說:“不是。在崇,

我得以見到齊王,退下後便有離開的意思

,不想改變,所以不接受俸祿。

後來齊國有戰事,不可以請求離開

。長久地待在齊國,不是我的願望。”

國學經典——《孟子》(114--129)

Tags:孟子譯文原文公孫丑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