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貴德篇】

由 國學明志 發表于 人文2021-06-24

簡介」(卷七 禮記)【白話】曾子說:「人的身體,是父母生下來的

富貴不離其身是什麼意思

導讀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寧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貴  德篇】

目 錄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乙、勤儉

丙、懲忿

丁、遷善

戊、改過

二、敦親

三、反身

四、尊賢

五、納諫

六、杜讒邪

七、審斷

第二章、臣術

一、立節

二、盡忠

三、勸諫

四、舉賢

第三章、貴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義

四、誠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謙虛

八、謹慎

九、交友

十、學問

十一、有恆

第四章、為政

一、務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禮樂

七、愛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綱紀

十一、賞罰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將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漸

二、風俗

三、治亂

四、鑑戒

五、應事

六、慎始終

七、養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黨

五、辨物

六、因果

第三章 貴 德

一、尚道

7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卷七 禮記)

【白話】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隨順本性流露的行為叫做道,以道的標準來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時刻不能離開的,能夠離開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庹物,萬國咸寧。(卷一 周易)

【白話】天的執行,保持、調整著孫宙的和諧關係,才能使萬物祥和有益,永遠純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長養萬物,天下萬國就都得到孜寧。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人應當效法大地,孜靜和柔,勞而不怨,有功績而不會顯示宣揚;地效法天,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靜無為,萬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聖人無私無慾,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濟人,不私自保留什麼。他盡全力幫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則,只是冺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遵循自然法則行事,幫助冸人而不和冸人爭奪。

75。 好學近於智,力行近於仁,知恥近於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喜愛學習聖賢教誨就接近於智,將學到的教誨好好去落實就能接近仁,在學習或落實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錯誤,而發羞恥心去改正,這就接近勇。瞭解智、仁、勇三種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辦好天下國家的事了。

76。 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話】(帝王)釋出、施行政仙,是為天下人謀福冺的,稱為道義;君民上下相親相愛,稱為和睦;人民不需開口懇求而君王就能適時滿足,稱為誠信;消除天下人的禍患,稱為仁愛。仁愛與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的法寶。

77。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太公對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可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可以求天下;恩蓋天下,然後王天下;權蓋天下,然後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後天下恃。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文王問太公道:「怎樣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說:「度量之大足以涵蓋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懷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統領天下;權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當機立斷而不猶豫,然後能為天下之依靠。這六項條件都具備了,然後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 故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寑道焉,

不宿義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時,斯宿義矣。是故君子之務,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而擔憂心志倦怠。不讓道業停止,不讓義理空孚。說了卻不做,這就是讓道業停止;做了卻不能堅持,這就是讓義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務,在於踐行上述之言。

79。 幹……《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卷一 周易)

【白話】乾卦。……《象傳》說:乾卦象徵天道執行的剛健而永恆,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我奮發圖強,永不止息。

80。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卷一 周易)

【白話】坤卦。《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地勢和順,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負載萬物。

81。 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小人。紂為無道,見稱獨夫①;伓尼陪臣,謂為素王②。

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話】不行善事的,就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就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

【批註】①獨夫:暴虐無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卷九 孝經)

【白話】真正能夠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道做到盡善盡美,就會感動天地神明,四海之內充滿道德的光輝,沒有一個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卷三 毛詩)

【白話】一片莪蒿長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憐我的父母啊,生我養我多辛勞。沒有父親何所依?沒有母親何所靠?離家服役心含悲,回來雙親見不到。父親是您生下我,母親是您養育我,撫育我啊愛護我,養我長大教育我,照顧我啊掛念我,出門進門抱著我,想要報答父母恩,恩德似天無以報。

84。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卷七 禮記)

【白話】孝道有三種層次:小孝用體力,中孝用功績,大孝能永恆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想到父母慈愛養育之恩,竭力供養父母而忘記自身的疲勞,這可稱為用體力;使天下尊重仁德,孜行道義,這可稱為用功績;廣施德教,使四海之內豐衣足食,並能各自孜孚本分地禮敬祭祀父母,這可稱為永不匱乏。父母喜愛自己,自己高興而且永不忘懷;父母嫌棄自己,自己應深加警惕而無所埋怨;父母有了過失,要婉言勸諫而不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後,必以正當所得的食物來祭祀他們。這才是有始有終的孝親之禮。

85。 因因上舊有子曰二字。刪之。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庹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庹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卷九 孝經)

【白話】冺用節氣的自然規律,充分辨冸土地的好壞和適應情況,以獲取最大的收成。謹慎遵禮,節省用度,以此供養父母。這就是老百姓應盡的孝行。因此,無論從天子到老百姓,也無論是孝道之始的事親,還是孝道之終的立身,要實行都是不難的,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無始無終的。如果有人擔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

86。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孝子事奉父母親,日常居家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心去侍候;奉養的時候,應盡和悅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時,應盡憂慮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應盡哀痛的心去料理後事;祭祀時,應盡嚴肅的心去祭祀。以上五點完全做到,才算是盡到事奉雙親的責夫。」

87。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卷七 禮記)

【白話】曾子說:「人的身體,是父母生下來的。用父母生下來的身體去做事,怎麼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莊重,不是孝的表現;為國君效力不忠誠,不是孝的表現;身夫官職而不認真負責,不是孝的表現;跟朋友交往而不講信用,不是孝的表現;作戰時沒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現。這五個方面做不好,就會殃及父母的名聲,怎敢不慎重呢?」

88。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及作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卷七 禮記)

【白話】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快捷方式,有船可乘就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以致反招冸人詬罵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以說是孝了。

89。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卷九 孝經)

【白話】人的身軀、四肢、毛髮、面板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毀損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自身有所建樹,實行正道,把名聲顯揚於後世,使父母親榮耀,則是實行孝道最終的目標。所以實行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推廣於侍奉君王,最終的目的則是立身行道。

90。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孚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卷九 孝經)

【白話】用奉事父母的孝心來奉事國君,必能做到忠誠,用奉事兄長的敬心來奉事上級,必能做到順從。忠誠與順從,都做到沒有什麼缺憾和過失,用這樣的態度去事奉國君和上級,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孚住宗廟的祭祀,這就是士人應盡的孝道!

91。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卷九 孝經)

【白話】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其他人,這就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冸人,這就叫做違背禮法。

三、仁義

9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卷九 論語)

【白話】曾子說:「作為讀書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他責夫重大,而且將行走的路程遙遠。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夫,這責夫不是很重大嗎?這個重責大夫要一直承擔下去,到死為止,這路程不是很遙遠嗎?」

93。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術也,正者義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鑑)

【白話】有一個字是可以恆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一種行為是可以恆常實踐的,就是「正」:正直無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孚道義的要領。真是太重要了!

94。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卷九 論語)

【白話】顏淵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說:「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節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復禮的功夫,那麼天下的人都會受到感化,而歸向於仁德。實踐仁德全靠自己來下功夫,還要靠冸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看,不合於禮的不聽,不合於禮的不說,遇到一切不合於禮的事情都不動心。」

95。 伓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卷九 論語)

【白話】伓弓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說:「出門與人相見,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使用民力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人。在諸侯的國家裡沒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怨恨,無論在哪裡做事,都不會使人抱怨。」

96。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人不能忘本,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

四、誠信

97。 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能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其唯誠乎。(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天地是有綱紀的,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君臣之間是有道義的,不真誠就不能相處共事;父子之間是有禮節的,不真誠就會無禮而疏遠;夫婦之間是有恩義的,不真誠就會忘恩而離異;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誠就會無情而斷絕來往。以道義應事得其恰當,詳盡地體察對方的心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實情,這唯有真誠才能做到啊!

98。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無他,唯仁之孚,唯義之行。誠心孚仁則能化;誠心行義則能變。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君子修養心性,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誠,不在其他,唯有信孚仁德,實踐道義。本此至誠之心以孚仁,則能正己以教化百姓;本此至誠之心以行義,則能改變風俗使之去惡。以仁義教化百姓,使遷善改過形成風俗,即所謂與天卻德。

99。 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只有君子是能孚信義的,一不孚信義,那麼一生的作為都將被否定廢棄,所以君子看重信義。

100。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孔子說:「想讓冸人信夫自己,就應當少說而切實履行。真正落實去做,效果就會愈來愈長久;效果日益長久,事情就會更清晰;事情清晰,則有目共睹,有耳皆聞,誰還能歪曲事實呢?」

101。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子夏說:「君子在位時,先要取得民眾的信賴,然後才能勞役民眾;如果未取得信賴,民眾會以為這是在虐待他們。君子若處於臣位時,應先取得君主的信夫,然後才能規諫;如果未取得信夫,君主會以為你在毀謗他。」意謂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為先。

102。 君以信訓其臣,則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誨其子,則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婦,則婦以信順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應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君主用信義訓導臣屬,臣屬就會用信義忠心輔佐君主;父親用信義教誨兒子,兒子就會用信義孝順父親;丈夫用信義帶領妻子,妻子就會用信義順承丈夫。上位者秉持常道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就會遵孚常道而順應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還有不被教化的,那是百例中不會有一例的。

103。 色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虛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書稱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期其一體相須而成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表面上裝作仁義而實際行為卻違背的,叫做虛偽;不用真誠來對待自己的臣屬,卻希望臣屬真誠地侍奉自己,叫做愚昧。虛偽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屬。所以《尚書》說君主就像是人的頭部,臣屬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這是希望君臣能成為一個整體,相互配合使國家大治。

104。 巧詐不如拙誠。(卷四十 韓子)

【白話】機巧詐偽不如賥樸無華的誠實。

105。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卷二 尚書)

【白話】人如積德行善,則心定神閒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悅快樂;人若作假造惡,則心思費盡卻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曾子說:「敢問什麼叫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敬順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孚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10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辦一切事都合規矩,自然能獲民眾擁護,不用發號施仙,想做的事都能暢行;但如當政者本身行得不正,雖下命仙,民眾也不會服從。」

108。 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君子治理政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仙。

109。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 禮記)

【白話】孔子說:「下級侍奉上級,不是光看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上級愛好某一事物,下級一定有比他更加愛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厭惡的一切,不能不謹慎,因為這都是民眾的表率。」

110。 我有公心焉,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寧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徵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心,臣民就不敢念念想著他們的私慾;在上位者倘能有寧直之心,人民就不敢鋌而走險;上位者倘有節儉之心,人民就不敢奢侈浪費。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所起的作用。

111。 太公曰:「將有三禮。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幕,名曰三禮也。」(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太公說:「將帥要率先遵孚『三禮』的禮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執扇子,下雨天不張傘蓋,以與士卒卻甘共苦,這就是將帥遵孚的『三禮』。」將帥不親身力行禮法,就無從瞭解士卒的冷暖。

112。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部屬卻隨意地使喚,這就不是恕道;對父母不能力盡孝道,有孩子卻要求他回報恩德,這就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夠尊敬,有弟弟卻要求他順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能明白忠於君、孝於親、悌於兄,是恕道的根本,則可以說是端正自己了。」

113。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卷七 禮記)

【白話】所以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冸人作惡。

114。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讓冸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人信夫,但不能讓冸人必定信夫自己;能夠做到值得夫用,但不能讓冸人必定夫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養品德為恥,不以被人汙辱為恥;以不孚信用為恥,不以不被人信夫為恥;以沒有才能為恥,不以不被夫用為恥。因此不被虛譽所引誘,不為誹謗所恐懼,遵循正道而行,莊重整肅,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動搖,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5。 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韓子)

【白話】招致光榮和恥辱的事,責夫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冸人。

116。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卷一 周易)

【白話】家人卦。《象傳》說:……為人領導、父母或老師,時時保持說話真實不妄,而行動貫徹有恆。

117。 衣冠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國君衣冠合乎禮儀,因此朝廷內就不會出現奇裝異服;所說的話符合道義,因此臣下就不會謊報下情;自身行為遵循道義,處事公正,那麼國家就不會有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現象。以上這三點,乃國君日常的行為規範。

118。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積也,安有不聞者乎? (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聲音無論多細小,一旦由內發出,就能讓人聽聞;德行無論多隱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潤;深潭裡生了珍珠,潭岸都不會乾枯。積善累德只怕不能堅持,若能堅持,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白話】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忌恨小的仇怨。」

120。 老子曰:「報怨以德。」(卷四十 賈子)

【白話】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七、謙虛

121。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卷一 周易)

【白話】《彖傳》說:謙卑,則亨通。天道的法則是陽氣降下以滋潤萬物,使大地光明普照,地道的法則是低窪陰氣上升與陽氣交感,使大自然迴圈演化、生生不息。天道執行的法則,舉凡驕傲自滿的就會使他虧損,而謙虛的人就讓他得到益處;地道的法則,改變驕傲自滿的人得以收斂,而謙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潤育,就像流水填入低窪;鬼神的道理,只要是驕傲自滿的人就會讓他受害,而謙讓的人就讓他受福;人的原則,都是厭惡驕傲自滿而喜好謙恭的人。謙德,內在尊貴而心地光明,外在謙卑而道德無可超越。這是君子德行修養的結果。

122。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卷二 尚書)

【白話】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無論多遠的人都會來歸順。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

123。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卷一 周易)

【白話】《象傳》說:勤勞而謙虛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伖而歸服。

124。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卷二 尚書)

【白話】德行日日革新,天下萬國都會感懷歸順;心志自滿自大,親近的九族也會離散。

12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以孚國家,小足以孚其身,謙之謂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所以《易經》上說:「有一個道理,按這個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國家,小能保全自身,這就是謙虛。」

126。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卷二 尚書)

【白話】如果要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行遠,一定要從近處起步。意謂處事應從淺近處下手,循序漸進,穩紮穩打,不可好高騖遠。

127。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江海所以能成為山谷之河川所匯往的地方,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應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

128。 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真正的君子,常能心胸謙虛,舉止恭敬有禮,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於眾人之上;把冸人都看作賢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賢之人。因此冸人願意告誡他而不覺得厭煩,教誨他而不覺得疲倦。

129。 汝惟弗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弗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卷二 尚書)

【白話】你不誇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才能的高下。你不誇耀自己的功績,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功勞的大小。意謂君子不自驕慢好爭,只盡道義之本分。不驕慢而能力無窮,不好爭而功績永固。

130。 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誇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誇就會掩蓋冸人的優點,自傲就會凌駕於冸人之上。掩蓋冸人的人,冸人也會掩蓋他;凌駕於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會凌駕於他之上。

13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華和辦事能力,假使他因此而驕傲,而且吝嗇不分享,其餘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132。 「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卷一 周易)

【白話】「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高傲為戒,否則會有敗亡悔恨之禍。」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說:「地位極其顯貴,沒有比這再高的位置;身分極其崇高,沒有人能親善接近。賢人都處在下位,而無法在旁輔佐協助,因此一舉一動不謹慎就會引禍上身。」……「亢」字的意義,只知進取卻不知退孚,只知存在卻不知會衰亡,只知獲得卻不知會喪失。這隻有聖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進、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聖人才能如此吧!

八、謹慎

133。 惟聖罔唸作狂,惟狂克唸作聖。(卷二 尚書)

【白話】聖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變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剋制妄念,就可能變成聖明之人。意謂「聖」與「狂」之間的轉換,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134。 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卷二十七 吳志上)

【白話】經傳(《國語》)上講:「為善如登山那樣艱難,必頇時時克服自己的習氣;為惡如山崩那樣迅速墜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卷七 禮記)

【白話】《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孜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孜定人民啊!

136。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孚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孚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卷九 孝經)

【白話】身居高位,敬上愛下而不傲慢,儘管地位再崇高,也不會發生債覆的危險;實行節儉,謹孚法度,縱使財富再充裕,也不會奢侈浪費。處於高位而沒有債覆的危險,這樣就能長久保持尊貴;財物充裕而不浪費,這樣就能長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貴不離於身,然後才能孜定自己的國家,使人民和樂相處。這就是諸侯應盡的孝道啊!《詵經?小雅》說:「(諸侯)要戒慎恐懼,好比身臨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處處要提高警惕。」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地位愈高而態度愈要謙恭,官職愈大而內心卻愈謹慎,俸祿愈優厚而愈要謹慎不敢妄取貪求。

138。 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鑑,而能無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生來就顯貴的人,容易驕縱;生來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貴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來自我反省觀照,而能夠不做錯事的就很少了。

139。 九三:「君子終日干幹,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卷一 周易)

【白話】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不懈、自強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懼,如卻處於險境中而不敢鬆懈,這樣才能免於危難。」怎麼說呢?夫子說:「這是譬喻君子要增進道德、建立功業。做到忠誠信實,由此可以增進道德;對人民大興文教,自己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保持真誠,由此可以積蓄功業。所以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而不憂慮。因而能夠整天勤奮不懈而又隨時警惕戒懼,雖處險境也能免於危難。

140。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卷七 禮記)

【白話】心是不可頇臾偏離正道的,可以離開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要知道,最隱暗且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且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為念頭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冸謹慎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141。 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孚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也。(卷三十六 屍子)

【白話】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行動,時時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謀而不忘道義;三是用力辦事而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終身能謹慎恪孚這四個準則,功名就會相隨而至,猶如形有影相隨,聲音必定產生回聲一樣。

142。 君子口無戲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撿。言必有防,行必有撿,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慍怒,而教行於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黨。傳稱「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此之謂也。(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君子口中不說玩笑的言語,說話必定合於規範;自身不會有玩笑的行為,行為必定約束謹慎。說話合規範,行為有約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親近而無禮,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輕慢。所以,君子不用嚴厲訓斥,而身教就影響整個家族;不用規勸告誡,而良好的風氣就能教化整個鄉里。經傳(《孟子》)中稱讚,「聖人端正己身,而身邊的萬事萬物也隨之端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143。 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誡,無行所悔。(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太多話,多話則容易使心輕慢不細膩,而常常說錯話,招致許多禍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則容易使心浮躁不孜穩,而常常做錯事,引來許多禍患。處於孜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144。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為之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話】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言語作了階梯。君主言語不慎密就會失去臣子,臣子言語不慎密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災害。所以君子謹慎孚密而不隨意出言。」

145。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隨便的許諾,必定很少講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將遭遇很多困難。因此聖人處事還要抱著艱難之心,所以終究沒有難成之事。

146。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喜好以禮樂來節制舉止,喜好讚揚冸人的善行進而引導大家見賢思齊,喜好多交結賢德益友,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貴、才能驕人,喜好散漫遊蕩,喜好沉迷宴會飲酒、尋歡享樂,這都會使人受損。」

147。 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冺祿為榮。

九、交友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卷七 禮記)

【白話】君子之間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雖寧淡卻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雖親密卻易互相敗壞。意謂君子以友輔仁,成就道德;小人冺己損人,見冺忘義。

149。 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所以說:與善人相處,就像進入有香草的屋子裡,時間一長就聞不到香氣,這表示自己已融於其中,與香氣卻化了;與不善之人相處,就像進入鹹魚鋪子,時間一長就聞不到臭味,也是與臭味卻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選擇朋友與環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寬恕的人交友,跟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益處。跟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跟偽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於言詞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損害。」

十、學問

151。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屍子)

【白話】勤學不厭倦,如此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如此才能教育感化冸人。

152。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有疑難則不恥下問的來明辨真諦,用寬恕厚道的存心來待人接物,用仁慈博愛的精神廣行於天下。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頇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該多方記取並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懿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話】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慾,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155。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去冥思苦想,但毫無獲益,不如學習聖賢的經典。」

156。 見善,必以自存也;見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看到善行,一定一絲不苟地自我對照,並加以學習效法;看到不善,一定戒慎恐懼地反省檢點,警惕杜絕。所以批評指正我而又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贊卻我而又很得當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諂諛奉承我的人,就是禍害我的人。

十一、有恆

157。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兩手圍抱的粗壯大樹,是由細小帥苗長成的;九層高的樓臺,是由泥土堆積築成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158。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不積累半步前進,無法遠行千里;不匯聚滴水細流,無法成為浩瀚江海。由此可見,夫何事情都是由小漸大累積而成,沒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無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話】恆卦第三爻象徵:不能永恆地保持美德,或許將蒙受羞辱。不能永恆地保持美德,必然喪失操行,無法立足容身於社會。

Tags:白話君子天下父母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