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esh

This website zunnve.com/humanity/132070.html is currently offline. Cloudflare's Always Online™ shows a snapshot of this web page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s Wayback Machine. To check for the live version, click Refresh.

首頁 > 人文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由 唸佛居士 發表于 人文2021-06-21

簡介茲分述如下:一、教內真傳,他力救度“教內真傳”這個名詞概念的施設是從特質上將淨土一法與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特別是與禪宗加以界別

阿鞞跋致有帶拼音的嗎

引言 淨土法門的特質

信願行乃淨業修持之宗要,其內涵非常深廣。本人於二〇〇五年曾經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過《淨土資糧——信願行》。這十年來,隨著對淨土法門修學的深入,愈加體會到信願行的內涵如大海般深廣。

在二〇一五年東林寺第八屆淨土宗弘法人才培訓班上,本著教學相長的心態,與大家進一步交流探討淨土宗的一些核心話題。

於此擬從三個方面展開淨土法門特質的論述:第一,教內真傳,他力救度;第二,眾生與阿彌陀佛感應之道;第三,淨土文化的普世價值。茲分述如下: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一、教內真傳,他力救度

“教內真傳”這個名詞概念的施設是從特質上將淨土一法與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特別是與禪宗加以界別。

大家知道,禪宗被稱為“教外別傳”,釋迦如來拈花微笑、維摩居士毗耶杜口,種種公案都傳達出禪宗心法向上一著、離言說相的特點。

這裡的“教”指語言文字,而“教外別傳”是指超越語言文字相之本地風光,側重於“第一義諦” (空) 之理法。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而作為中國大乘佛法修行的另一個重要法門——淨土法門,卻具有“教內真傳之事法”的特點。稱性宣說,指示西方,建立淨土與名號之相狀,側重於“妙境界相” (有) 。

這裡也就顯示出淨土法門與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的不共之處,常表達為“勝異方便”“特別法門”或“正門”。

例如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就把淨土一法稱之為“正門”,而把通途法門稱為“門餘八萬四千”——正門之餘。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善導大師

蕅益大師則說,《華嚴》奧藏(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秘髓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十方一切諸佛所宣諸法之心要,一切菩薩修行萬行之指南,皆不出於唸佛法門之外。

故知淨土法門勝妙法義無量無邊。於中,我們可拈出“他力救度”這一法義來與大家略作探究。

自力與他力是在評判修行方法及心態時常常用到的概念。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站在大乘圓教的立場,論述一個菩薩可以透過兩條修行道路獲得阿鞞跋致果位 (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 。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蕅益大師

一種是難行道,就是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斷惑證真,龍樹菩薩將此比喻為在陸地上透過步行到達目的地;

另一種是易行道,就是以信心作方便,仰靠佛力,或者說是靠他力,此易行道如水上行舟,憑藉船的力量到達彼岸。相對步行的辛苦,乘船顯然更為輕鬆快樂。

在這裡,龍樹菩薩對易行道內涵的界定相對廣義,即透過稱念包括“阿彌陀佛”名號在內的十方諸佛名號,感通佛力加持,都能獲得阿鞞跋致果位。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龍樹菩薩

曇鸞大師繼承了這一思想,在他著的《往生論注》中,開篇即以龍樹菩薩的難行道和易行道立論,提出無佛時代得阿鞞跋致有五種障難。

隨後,曇鸞大師進一步創造性地談到,易行道不是指在這個世間得阿鞞跋致,而是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這樣就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聯絡起來:“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裡的“正定聚”,就是指阿鞞跋致。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曇鸞大師

可見,曇鸞大師將易行道直接與憑藉佛力求生極樂淨土聯通起來了。

——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續編》

Tags:淨土法門跋致易行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