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由 第二職業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王陽明懷疑朱熹的格物方法論,而且懷疑得很徹底,可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的會進入朱熹的理論裡

內求於心外求於道出自哪裡

1508年,王陽明因得罪皇帝朱厚照身邊的紅人大太監劉瑾,而被髮配到貴州龍場驛站。這個貴州龍場驛站在今天的貴州省貴陽市的修文縣。他被髮配到貴州龍場驛站擔任站長。

這個站長是個尷尬的位置,一方面他是政府官員,也就是驛站站長。而另一方面這個驛站站長名不副實。當時的龍場驛站年久失修,缺衣少食,居住和飲食都成問題。那麼王陽明只能住在陰冷潮溼的山洞裡,而且要靠自己解決溫飽問題。

除了以上這兩點以外,對於王陽明本人而言,龍場驛站還有一些問題。第一,當地瀰漫著瘴癘之氣,這對於從小就患肺病的王陽明而言無疑是個地獄。第二,當地有殺人不眨眼的土著以及中原的流亡人士。王陽明從小就喜歡和他人交談,而這些人顯然不是他的談話物件,也就是說他在心理上很孤獨。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實際上這種環境雖然惡劣,但要看誰來看待這個環境。當地也有從中原流亡到那裡的人,他們就活得很好。而王陽明一到龍場驛站後就叫苦不迭,原因就在於王陽明從小就家境優越,過的是公子哥的生活。只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了。來到這種地方,在他看來和地獄沒有什麼分別。實際上這件事情也告訴我們,客觀環境的確是客觀存在的。 可因為進入這個客觀存在環境的人不同,客觀環境自然也就不同了。那麼由此可知,境由心生這句話,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雞湯問題。

王陽明在龍場驛站受到的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困境,身體的困境是那些惡劣的生態環境,心靈的困境,則是他多年來的成聖志向始終沒有實現。而現在竟然淪落到如此絕境,乘勝更是沒有指望。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我們都知道身體的絕望可以快速恢復,而心裡的絕望卻是致命的。最初在龍場驛站的那段時間,王陽明簡直是生不如死。他當時把自己居住的那個山洞看成是一口棺材,準備隨時哪天頭腦一熱就睡死在裡面,但是他輕視了人的生命意志。人的生命意志是特別頑強的,所以他總是會在第二天早上醒來。隨著慢慢適應龍場驛站的環境,王陽明就開始琢磨學問。當然了,這學問的基本內容還是如何成為聖人。

不過,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王陽明的思路由如何成為聖人,漸漸的變成了如果一個聖人遇到這種惡劣的環境,那麼他該如何處理呢?

每當人,尤其是中國的讀書人遇到現實問題總喜歡去歷史裡面找方法,王陽明自然也不例外。他當時就搜尋各種所謂的聖人,比方說周公、孔子、孟子還有朱熹,但他發現這些人根本就沒有遇到過他這種困境。孔子雖然沒有糧食吃的事情,可很快就解決了。而他王陽明面對的問題一時半會都解決不了。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當時他的腦海裡輾轉反側,他決心用當時最偉大的哲學來解決當下困境。這個最偉大的哲學就是朱熹理學。前面我們講過王陽明當年懷疑過朱熹理學的方法論也就是格物。但在那種決定下,因為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指導理論,他只能再轉回到朱熹理學那裡。這可能就是我們人生中經常遇到的一個現象,叫死馬當作活馬醫。朱熹理學既然是哲學,那必然有一套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呢還是在他的格物裡。

朱熹認為,當你在人生中遇到問題時,要格物。而格的物有兩種,第一種就是經典和聖人,意思是你應該去經典和聖人那裡尋找破解問題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比如說關於聖人,王陽明用過沒有效果,他找不到和他對應的那個聖人。而至於經典,當時所謂的經典就是四書五經,在四書五經裡面王陽明也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朱熹說的第二種物,就是你身邊的那些成功人士和成功經驗。

如果你把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搬過來,那一定就能解決問題,因為他被別人試驗過是可行的。這種格物呢我們知道今天都在用,比如說我們要做一件事,首先要看那些做這件事的成功人士。假設我要開個網店,或者說我要做網路上的一些東西,我就要去看馬雲的。簡單而言,這種格物就是複製。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如果王陽明用第二種格物的方法,那在他身邊活下來的成功人士大致有兩種,一種呢是當地的野生動物,另外一種就是當地的土著。我們假設有一天他在森林裡遇到兩隻狗熊,一個叫熊大,一個叫熊二。他會問這個熊大熊二你們是如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呢?那麼熊大熊二會告訴他我們是靠吃人肉活下來的。王陽明可能也會遇到當地的土著,那麼土豬也會告訴他,我們也是靠吃人肉活下來的。但我們很文明,我們不像那兩頭狗熊一樣直接吃,我們會先烤熟了再吃。

那麼吃人肉對於狗熊和土著而言,他就是他們活下來的天理。但是這種天理他是和王陽明嗎?顯然根本就不適合。人,無論是智商多麼高的人,但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前,他都必須在別人的知識理論體系中轉悠。王陽明懷疑朱熹的格物方法論,而且懷疑得很徹底,可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的會進入朱熹的理論裡。那麼這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前,實際上都是活在別人的知識理論體系裡。而朱熹理論和他新的各種不契合,更讓他心力憔悴。這是個物極必反的過程,當你用別人的理論解決問題,眼看著已走到終點卻還沒有找到答案時,那說明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創造。那麼他的年譜記載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王陽明從噩夢中驚醒。年譜說他大悟格物致知,然後說出了八個大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由此,我們確信一點,就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的道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八個字。表面來看,這八個字是果。因, 就是他悟透了格物知致。格物致知之宗旨。直白而言就是王陽明在這格物致知進行了重新解釋後,而得出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結論。五行知足不假外求說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個解決問題的法寶,他能解決我們人生中的一切問題,所以我們不需要向心外求,而這個法寶呢就是我們的心。再通俗而言,五行知足不假外求說的就是一切都在心中求,而且肯定能求到。此結論,或者說是此道是從格物致知而來的。

王陽明經過長期的懷疑和自身經歷的驗證而反思後,他發現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是錯的。格物致知不是探究萬事萬物而得到真知。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顯然就把人心看低了。而人心呢其實力量無窮,根本不必要去心外在格什麼物。那麼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的解釋是這樣的,他說“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情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頭,至於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實現良知的意思。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通俗而言,格物致知就是說只要你能在所遇到的每件事上存證的念頭,去除惡的念頭,你就必能實現良知。而實現了良知,良知就會給你指引,所以你就是聖人了。比如吃飯,我們就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正念頭,那麼正念就是要細嚼慢嚥,而不要狼吞虎嚥。我們看到美色,就要在看到美色這件事情上正念頭,欣賞就是正念,對著美色胡思亂想乃至於撲過去,那就是惡念。再比如,我們看到不義之財,那就在看到不義之財這件事情上正念頭不義之財不可取,這就是正念。在我們一天的24小時中,除了睡覺之外,你在任何事情上保持正念,去除邪念,那你就是聖人了。問題是我們憑什麼知道念頭是正是邪呢?

王陽明說,因為我們心上有個能知正邪善惡是非的良知,它能告訴你念頭的正邪,所以你不需要去心外在學什麼。比如我見到美色,你需要去學習,見到美色好後該怎麼辦嗎?根本不需要,你的良知,就會告訴你正面是什麼邪念是什麼。當我們遇到人生困境時,只要在心上認真琢磨,破解之道自然會來,因為良知能幫助你。你可能去求爺爺,告奶奶,尋求別人的幫助,可能會有一點點幫助。但最終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你自己,靠你自己從心上想出來的那個辦法。這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因為我們心上有個能幫助我們的良知,所以我們不需要外求,不需要外交,那隻需要在事情上正念頭就可以了。這就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就是那八個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八個字和格物致知的關係是個閉環。也就是說無論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還是格物致知,它既是因,又是果。因為吾性自足,所以格物只需要在事情上正念頭。為什麼只要在事情上正念頭就可以解決問題呢?因為我們心上有個無所不能的良知,我們的悟性是自足的。王陽明心學講究合一,後面我們要講到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動靜合一,天理人慾合一等等。在這裡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和格物致知也是合一的。那麼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八個字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它何以成就了那麼多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包括王陽明自己,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陽明心學的第一個概念,心即理。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你在惡劣的環境中能堅持自己嗎?歡迎說出你的觀點!

我是百家號第二職業,持續分享第二職業之道,提升職場競爭力,歡迎在文末點贊和評論!

Tags:王陽明龍場外求格物致知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