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華嚴宗祖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

由 無尤網路冠儒 發表于 人文2021-06-17

簡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玄奘 譯 馬友生疏一、前言佛說此經的因緣緣起佛初時說《阿含》,所度的是小乘中的聲聞比丘,出於弟子們的智慧不夠,佛立十二緣起、十二處和十八界法,使其覺悟數取趣無我及法無我性,在修行用功上,佛又立四諦法,讓弟子們得出世

波羅密多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

玄奘 譯 馬友生疏

一、前言

佛說此經的因緣緣起

佛初時說《阿含》,所度的是小乘中的聲聞比丘,出於弟子們的智慧不夠,佛立十二緣起、十二處和十八界法,使其覺悟數取趣無我及法無我性,在修行用功上,佛又立四諦法,讓弟子們得出世解脫道。

佛二時說《般若》,所度的是由小(乘)趣大(乘)的大比丘眾(實屬菩薩),出於弟子們的智慧不斷成熟,佛立五蘊法,使其既要覺悟無我更要覺悟無法。在修行用功上,佛又立六度四攝四無量心,讓弟子們得大菩提大涅槃。

華嚴宗祖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

此經是佛二時在王舍大城靈鷲山,為百千大比丘眾對所說般若精華而作的一個總結。時,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俱,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而為上首。

佛說此經的無上義趣

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對凡夫來說,由於異生執實我實法,只信善惡因果不求出離生死,佛為他們只講三世因果不講涅槃實相。對小乘來說,由於聲聞、獨覺厭離世間只求自了,佛為他們只講法有我空不講無住涅槃。對大乘來說,由於菩薩願大智大,既要出世了脫生死,又要入世普度眾生。佛生大歡喜為他們講我空法空無相妙理,讓菩薩既不住有(否則即是凡夫)亦不住空(否則即是二乘)。發大乘心者,若能覺悟“非有非空”中道實相,即可“以少方便速證菩提”。

華嚴宗祖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

佛說此經的重要意義

佛所說一切契經,即三藏十二部經,謂“無始大沙門鹹作如是說”。何以故?是經皆是下一個佛接上一個佛輾轉傳來,在文義和教義上無任何變異。佛說般若二十二年共701卷,大般若經就佔了600卷,此經雖言簡意賅妙理幽邃,卻是有系統的從教、理、行、果在說。若依此一部經典,即可道貫一切諸經。若依此一部經典,即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若依此一部經典,即可契入諸法實相見性成佛。

華嚴宗祖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

二經名解釋

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註解:【般若】是梵語,漢譯大智慧,意即清淨無漏之智。玄奘釋般若是依聞、思、修三義在說:一聞所成慧。依佛聖教,由多聞正法所引生的智慧,皆依止於文如其所說,雖未善意趣實相未現在前,卻能隨順文義而得解脫(入資糧位),但非真正領受成佛法的解脫義,是名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依佛聖教,由多思惟正法所生起的智慧,亦依止於文不惟其說,雖能善意趣實相未現在前,卻能隨順離言法性而得解脫(入加行位),但非真正領受成佛法的解脫義,是名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依佛聖教,由解行相應所成就的智慧,亦依止於文亦不著名相,能善意趣實相相同,於悟境上所分享的三摩地所行影像(入見道位),極順解脫已能真正領受成佛法的解脫義,是名修所成慧。鳩摩羅什釋般若是從文字、觀照、實相三義在說:一文字般若。依佛聖教,由聞生思、由思生修,依止於文但如其說。由於諸法實相無有名言,如果沒有法寶作為渡船,眾生就不能由凡轉聖,是名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有了文字般若,又離開了名相的執著,實證我法二空見道證真,是名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大乘見道後,在修道位轉八識成四智,直至圓滿佛果,是名實相般若。

華嚴宗祖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講

【波羅蜜】是梵語,漢譯到彼岸。眾生無明,執實我實法,造有漏染業,流轉諸趣,謂之此岸;覺者具般若智慧,無實我實法,造無漏淨業,脫離三界,謂之彼岸。

【多】是般若波羅蜜的助詞,讓學人警覺此經的重要性。

【心】有情的心,分開為眼等八識,總名謂心,此有二義:一是染心,即迷而不覺不知人生宇宙實相,無論造善造惡執實我實法,皆屬有漏,住世間三界九地六道輪迴;二是淨心,即覺而不迷通達人生宇宙實相,造一切善法不執為實我實法,皆屬無漏,不住世間三界九地六道輪迴。總之,世出世間一切染淨諸法,皆唯心所造。

【經】古人多作“徑”解,道路義。

釋義:般若波羅蜜多,是破除眾生無明覺悟真諦的無上法寶,此寶全向內(心)看不向外求,若有了佛之知見,即可變煩惱為菩提見生死為涅槃。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成佛之道。

Tags:般若實相此經實法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