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怎麼解釋?

由 小七說道 發表于 人文2021-06-16

簡介鼓勵型父母告訴孩子,完整的你就是最好的,讓孩子身心一致,無慾追求【高配】的人生,因為孩子本身已經獲得了最高配的人生:被愛

傷其身痛其骨是什麼意思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怎麼解釋?

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讓100個人做相同的測試題。

然後隨機告訴其中50人結果,說他們的測試成績非常優秀【高評價】,另外50人則被告知成績底下【低評價】。

然後把一幅抽象畫作品展示給這100人,告訴他們這作品出自一位非常優秀藝術家,並且詢問他們的購買願望。

結果顯示,被低評價的人,對作品的購買慾望,要遠遠高於高評價者。

原因是因為:當人們對自我產生高評價時,他獲取高評價事物的慾望,也就降低了。

因為在關係本身中,他已經獲得了認可,無需補充。

而對自我產生低評價的人,則需要和高評價的事物產生連結,來建立一種更好自我評價的可能性【心理安全感】。

這個就是【不尚賢】的道理。

當聖人不對百姓做高、低評價的時候,他們就不會透過追求高評價事物來獲得滿足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怎麼辦呢?

那就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四句話其實是互文:【虛弱其心志,強實其骨腹】,說的是身心的問題。

【心志】就是因差異化產生的拉平慾望。

【強實】就是去掉出現慾望的條件。

如果大家都不擔心會捱餓,消除餓的慾望自然就沒有了。

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怎麼解釋?

所以老子的社會理念,實際上是追求一種【最美解】,而不是【最優解】。

我們可以從家庭教育來了解其中的區別:

父母大體上可以分為【鼓勵型父母】和【打壓型父母】兩類。

鼓勵型父母告訴孩子,完整的你就是最好的,讓孩子身心一致,無慾追求【高配】的人生,因為孩子本身已經獲得了最高配的人生:被愛。

打壓型父母告訴孩子,完整的你還不夠,你要成為完美,讓孩子的心永遠走在身體前面,結果【身疲心憊】。

因為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的不是愛,而是期待。

所以孩子一生都得不到滿足,永遠走在【追求完美、成為高配】的路上。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喜歡自己生在鼓勵型父母的家庭中。

這樣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幸福感極高,常常是好好先生的狀態,大家和諧平等,無慾無求,快樂簡單。

是形成和諧社會的必備【良民】,所以我把這些幸福的孩子稱為社會的【最美解】。

可實際上呢?

歷史上那些扭轉乾坤的閃耀時刻,通常都是打壓型家庭的孩子幹出來的。歷史上的名人們,也幾乎都在成長中擁有不可言狀的苦難史。

那麼是說【打壓型教育】比【鼓勵型教育】更帶勁嗎?

我們應該提倡打壓型教育嗎?

不是的!

打壓型教育,只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相對極少數在打壓中爬起來的孩子,更多的被打壓的孩子,一生都匍匐前進。

這裡我想跟所有經歷過、經歷著苦難的朋友們說一句話:

親愛的,永遠不要感謝苦難,感謝你跨越苦難的能力,你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跟你經歷的苦難毫無關係,這一切都是因為你自己對自己的愛。

所以,不必對傷害你的人說謝謝,不必對它們心存愧疚。

人生從來沒有看懂的書,只有因為懂了而看到的字。(數理化除外)

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怎麼解釋?

那麼,如果不是苦難,到底是什麼指引一個走向人生高光呢?

【心中住著一份愛】這就是人生的【最優解】,心中有愛,則無慾天下!

這份愛可以是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朵花。

親愛的,你看,花都開了,歲月多好……

Tags:評價打壓孩子苦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