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生活中的緣起智慧

由 通玄峰頂 發表于 人文2021-06-14

簡介”須深聽佛陀這麼說之後,生起求得法住智的心,佛陀便跟他講緣起法、因緣法,先問他:“人為什麼會有老死

見緣起即見法什麼意思

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生活中的緣起智慧

文/釋悟因

了悟緣起的智慧就是法住智,只要透視緣起法,當生就能得佛法的利益。迴光返照,直接面對自己當下的身心,用這一觀照,再來處理外境;你可以讓自己安樂,也可以讓自己痛苦,關鍵只有一個樞紐、一把鑰匙,就是緣起。

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

當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緣起在身心行止的深化

佛世時,有這麼一段記錄。一回,佛陀在王舍城,有二位外道對於自己的修學,有一些瓶頸而無法突破的地方,因此希望能再找到幫助他們修法的地方。其中一位叫舍利弗,他已經收了很多徒弟,有很多學生,而且有他們自己的主張。一天,舍利弗上街,他在街上看到一位比丘,我想,舍利弗應該已經觀察這位比丘一段時間了吧。他看一看這比丘的行止,看著他的舉止動作,於是便走近比丘,向他問道:“這位修行人,你的老師是誰?”

比丘平靜地回答說:“我的老師就是瞿曇——釋迦牟尼佛。”

“你的老師教了你什麼呢?”

“我的老師教我‘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舍利弗聽了以後,說:“你的老師在那裡?我可以去親近他嗎?”

結果舍利弗就去見佛陀,他在聽了佛陀跟他所說的偈頌後,馬上皈依佛教的僧團,出家成為比丘。他出家以後,很快地就證得聖果。同時,他另外那一個朋友——目犍連,也跟著出家。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徒眾們也跟著他們倆,一起在佛教僧團出家修行,很快地也都證道。外道可不可以學佛?外道應該也會看到佛教修行者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由外道看到佛教的種種,與他們原來不同之處,然後再進入佛教的修法,這修法使他們證道,而這修法是內的東西。舍利弗就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那時吸引舍利弗的比丘是誰呢?就是馬勝比丘。舍利弗跟目犍連除了聽到緣起頌外,他應該也是看到,這位比丘舉手投足行止的安詳,也就是緣起的法在馬勝比丘的身心已經深化,而且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緣起法中,這是很重要的。

須深盜法

◎須深,就靠你了!

另外還有個例子。當年佛陀帶著弟子們修行,弟子們都在緣起法中,得到佛法的安住,也得到自在。當時,很多國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據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對佛教團體的供養也就慢慢地多起來。其他外道發現,奇怪,怎麼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兒,不要說佛教的徒眾愈來愈多,外道的徒眾愈來愈少,連供養也跟著減少。這些外道們便集合起來,共同討論個解決的辦法,認為需要到佛教那兒看一看,學學他們的東西,再回來自己這裡運用,這樣就有衣食了啊!他們討論之後,便公推比較聰明,向心力也比較強的,去做這個盜法的工作,那個人的名字就叫須深。

◎禪定不用修很深,也能解脫?

須深身負重任,來到佛教的僧團,請求出家。於是須深剃度、受戒,也接受修法。須深跟著一群比丘們修法,過了半個月後,有位比丘對須深說:“我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須深感覺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師問道:“你們怎麼都沒有修初禪,初禪修完後修二禪,二禪修完修三禪,三禪以後修四禪,卻說你們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辦好,應該是先修初禪、二禪、三禪,最後四禪,然後才是梵行已立啊!怎麼會差這麼多呢?”結果那幾位比丘回答說:“我們確實已經得到慧解脫了呀!”須深還是很懷疑,又去問其他的人,但答案几乎都是一樣。雖然他發現這些比丘們的智慧確實不同凡響,但問題是他們所說的跟傳統修證太不一樣。

◎觀緣起的智慧——法住智

於是須深便跑去問佛陀:“那些比丘們到底有沒有梵行已立呢?怎麼會前後矛盾呢?怎麼會差這麼多呢?”佛陀安詳地回答說:“他們沒有矛盾,而且他們確實是如此地修行,並且已經得到了慧解脫。因為他們得到法住智,他們已經得到法住這樣的智慧,所以得到了解脫。”

須深聽佛陀這麼說之後,生起求得法住智的心,佛陀便跟他講緣起法、因緣法,先問他:

“人為什麼會有老死?”

“因為有生。”

“那把生去掉,還會有老死嗎?”

“當然不會有了。”

佛陀慢慢地對須深講緣起法,也就是講十二因緣法。

“生跟老死是不是同時存在?”說完十二因緣法,須深得到法住智,同時他也得到慧解脫。

得道以後,須深向佛陀懺悔,說他原本出家的動機是為了盜法,是要來這裡學怎樣得到衣食,現在他確確實實已經得到法住智,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佛陀並不生氣,他向須深說:“盜法是有罪過的,這個動機不正。動機不正,後面的因果就會不好。”須深作大懺悔,在懺悔清淨後,便留在佛教僧團裡繼續修行。

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

這個故事在說什麼?那時須深跟佛陀說:“我見了法,得了法,自己覺悟,而且超度了疑惑,見法而且得法。”所以緣起的修行,就是見法。在佛教的經典裡常常說:“見緣起就是見法,見法就是見緣起。”大家試著想想,所謂修行,聞思修佛法,到底要修什麼?其實就是修法。那修法又是修什麼?就是修緣起。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常說:“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緣起在佛法中非常重要,而且它是可以立即體證的。只要你願意修,能夠透視這些因緣,就能得到佛法的好處。像須深,他的法眼打開了,他的智慧打開了,開智慧以後,就得到佛法的正法的好處。

◎凡塵裡的修行智慧

什麼是法住智?就是凡夫可以獲得的智慧,凡夫又是什麼?就是在凡塵裡的人,只要他能透視了緣起的法,就可以得到緣起——開悟後的智慧,這叫做法住智,也就是對於一切法住在世間的一切現象,你能知道它的理。而這個理則就在當下千差萬別的現象上,不是兩個,是在同樣的一個東西,它是確確實實,必然的,而且就在當下。如果你能夠透視這些,你的法眼就開了,儘管你還在凡塵,因為你的法眼開,你的智慧開了,你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看法,就會多一份的悲憫心,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在生活裡透視這樣的緣起,也就在緣起裡修行,在生活裡修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例子。

大家把緣起偈頌背下來,一面背,就像持咒般地背誦它,是可以開智慧的。緣起在生活中,如是地知,如是地觀緣起,即能得到現世的解脫,甚至當下的解脫!再說從佛教的教理史來看,無論任何時代或者任何地域,有各種傳承,它們的根本教理,就是緣起,從原始佛教的阿含——十二因緣的緣起說,到唯識——阿賴耶識緣起,或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或者業感緣起,沒有不是以緣起作為基礎而開展出來。所以緣起的基本認識,對大家提綱挈領認識佛教,認識佛法的綱領,是有幫助,且是不可不知的。強調緣起,對佛法的聞、思、修是有幫助。

重視緣起,珍惜人生

“生活中的緣起”這個題目是從當代泰國高僧——佛使尊者的一本書而來,我不會完全依照這本書的篇章來講,但會擇取《生活中的緣起》書中一些想法,我將它引介出來,讓大家瞭解,這是當代泰國高僧佛使尊者的典範,演講“生活中的緣起”——重視緣起、當下面對、現法涅槃。我非常喜歡這個書名,也非常崇敬佛使尊者,因為佛使尊者不斷地呼籲,人類應該重視緣起,重視緣起即是惜福,即是珍惜人生。

他從緣起的角度說,人要透過緣起的修行,來看清楚自己跟自己、家國、大自然、環境、社會的緣起關係。其中有段文字,值得提出來跟大家共勉。佛使尊者說:“人應該要珍惜掌握生命,要斷除我執,止息貪瞋痴,所有修學的好處,不必等到來生來世,在當生就可以得到。”這些話,不是他自己說的,他是根據佛教經典說的。經典裡面常提出“現法涅槃”,修行要得到涅槃,並不必等到死後或來生,在當生,而且就在當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好處。這是佛使尊者依據經論,再三呼籲,且不斷強調的。

用心看,用心聽,直接面對

他甚至說,修學佛法,應該要去除自我製造的恐懼跟幻相。他在《生活中的緣起》中這麼提到,人在大自然中獨處、沒有依靠,害怕面對任何情境時,要持續在那個情境當中,直到恐懼感消失,這是一種自我訓練。人常常會在一種沒有依靠的情況下,產生害怕,如果害怕時,最好持續在那個情境裡面。訓練自己看到恐懼感——它怎麼生起,怎麼消失——直接面對,用心看、用心聽的方法,如此就可以學習體驗到佛法。佛法是什麼呢?本來如是。要得到佛法的好處,就要向大自然學習,怎麼向大自然學習呢?就是直接面對,體驗本來如是的那個東西。佛使尊者提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我非常喜歡他上述的這一段文,他的意思就是直接面對,當下面對,當下可以得到安頓自在。有時我們會覺得人世間的各種現象非常複雜,要怎麼去面對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靜下來,用心地看、用心地聽,直接面對。

當下,你會怎麼做?

當我的鞋子被踩

曾經聽一位居士說他聽法師講經,法師常說:“人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我執,很多‘我的’‘我’這樣的想法。”聽經當下,他自己回想,覺得蠻慚愧的,是應該要好好用功。有一回,他和太太一起去講堂聽經,聽完走出講堂的時候,這位居士開始找他的鞋子,結果發現他的鞋子被踩在別人的腳下。那時不禁就生氣起來,心想:“我的鞋子怎麼可以讓人家這樣踩呢?”當他順著被踩的鞋往上看,發現踩他鞋子的人,居然是他太太。這時他更生氣了,剛才在裡面還覺得,不應該有“我”“我的”的念頭,但轉個身到了門口,要穿鞋子的時候,他發現“我的鞋子被踩在人家腳下,而且那個踩的人竟然是我的太太。實在是太生氣了。”

這位居士告訴我,自己事後靜下來反省:“鞋子被踩,還是會捨不得,因為那是我的鞋子。雖然聽法師講經時,確實產生了慚愧心,但當出來時,看到那雙鞋子被踩,‘我的、我的’又出來了。怎麼有這麼快的轉折呢?而踩我的鞋子的人是我的太太,我是更氣憤了,想說誰的鞋子你不去踩,竟然踩我的鞋子。但,看看前後左右,所有的人的鞋子,不都在那邊被人踩著,大家都踩在一起,人家的鞋子不也都被這麼踩嗎?並不是只有我的鞋子啊。”

居士說:“那時我的心裡想,一個是我的鞋子的問題,一個是講堂的環境問題,另一個是我的心念問題。短短几分鐘,我的心念轉了多少轉折,產生這麼多的念頭,轉折這麼快,我怎麼專注?我怎麼保持正知、正念呢?此時應該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先穩定我的心念,再來處理我的這雙鞋子。我的這雙鞋子被踩,確實看到了,我會不舒服,如果外在環境,有個合理的處理,既然要脫鞋,就讓每一個人進講堂的時候,應該可以有個地方,將鞋子放好,每一個人去拿鞋子時,就不會踩在一起了。”這就是一方面看到環境,一方面也看到心念,然後,自己先有一份我的覺醒。

迴光返照,直接面對身心

這位居士跟我提這些情況時,我覺得他非常用心,直接面對當下情況,這是第一重。第二重是不僅在“我的”這地方看破,因為一當直接面對外在凌亂的環境時,就會覺得還是不足。關於緣起法的觀法,一方面要回光返照——直接面對自已的身心,同時也要對世間有更多的悲憫,更多的責任。透過什麼方法讓大家好修行,就是內因外緣,因緣都要具足,這才是我們對世間的責任。

緣起的可貴也就在這裡,而且能夠對內對外都有映照,是修行的方法。從佛陀給我們的楷範,佛使尊者給我們的楷範,還有很多高僧大德的楷範等,他們都是示現這樣的方法來告訴我們如何修行,而且都是具體可行的方法,這就是一條很好的道路,修行不在遙遠的那一方,也不在逃避,而是在我們當下的身心——直接面對,這是安頓之道。安頓之道就在生活中,這樣就可以得到法住智,法住智也是現法涅槃的一個好處。

當和尚遇到鑽石

在《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裡有一則故事,說有位和尚,他的老師建議他進入鑽石商場買賣鑽石,經歷另一種人生的考驗。有一天,老闆要他訂一萬克拉的鑽石,一萬克拉!而且在十天當中就要完成。那位和尚再跟他的老闆確認:“請問是多少克拉?”老闆說:“一萬克拉。”一萬克拉要從多少礦石裡揀選出來,至少要十倍的量吧,而且每一顆都必須再經過鑑定。就算日夜不停地工作,整整十天只做這件事也是非常勉強的,他再向老闆詢問一次,真的是一萬克拉嗎?老闆還是非常確定,就是一萬克拉。既然如此,他就想盡辦法,透過各種關係、交情,把訊息傳出去,不斷地聯絡、調貨,排程相關東西,忙完十天,這一萬克拉居然都弄到手了,他那些朋友真的是很給他面子,幫他度過這次困難。

結果拿著一萬克拉去見老闆,老闆居然說:“一萬克拉?做什麼一萬克拉?誰說要一萬克拉?”“這是你說的呀!我還再問過,跟你又再確定一次呢!那時明明就是這樣地說啊!”老闆說:“一萬克拉做什麼?我是要一千克拉!不是要一萬克拉!”差距怎會這麼大呢?想到那一萬克拉的鑽石、那些批發商,還有他的老闆,那時真的火大了,七孔都冒煙了,要先痛罵老闆一頓,還是要先發脾氣,還是……,我們常常就在這個地方,顯出自己的能幹,到底要先跟老闆大吵一頓?大打一架嗎?還是先處理這一萬克拉?

從你的身心開始安頓

佛法告訴我們,這就是修行。所謂的修行指的是︰外在的世界,一下子所有的問題都攤在眼前,這時候,你的身心是會有反應的,先處理好你的生理,你的心理,先把這些擺平了。當下的緣起,最主要最內在的,是由你的身心來告訴你:它們在憤怒、恐懼、憂慮、戰慄……,它們在各種情緒中,各種身心的感覺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影響受、想、行、識,在彼此的互動拉扯的現象中,先讓這些有一個觀照,這一觀照,就不同凡響。然後再用我們安頓——自在平靜的心境,來處理外在發生的事件。

流動的緣起

佛法的修學一直在告訴我們,人的世界不是隻有外在的,也不是隻有身體,還有一個自己感覺得到的身心世界,這是很內在很重要的,不要輕易地漠視它。所以常常有人說,你很能幹很有能力,你佔有了全世界,但是卻失掉了自己。緣起在告訴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因此當佛法談緣起時,常常會從色、受、想、行、識五蘊談起,五蘊的相應和合,它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子,它也一直在改變,一直在變動。

但是,人是可以修行的,從當下的身心先安頓好,人便可以有一份的安定,從前面的那個故事,先安頓身心,再來處理鑽石、老闆,和那些批發商等相關事情。不要故意忽略身心這一塊,不要不去看到身心的反應,這中間當然也有社會的問題、互動變化的問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可能單獨存在的,都是一關一關,一件一件,相互結合在一起。所以,看起來是蠻複雜的,要單純地來辨析它,有時不太可能。緣起有它必然的過程,從你的身心先有一份觀察安定開始。一說到要先觀察時,有人就抱怨說,我怎麼有時間,怎麼可以一直在深山閉關,縱使騰出一點時間也無濟於事,其實修行是練習回到你當下的那一念,多時間少時間,只在你當下那一念,直接面對,迴光返照,這就是修行,在聞思修當中,在生活中,就是修行。

相互依存的關係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從裡到外,從外到裡,它講到生理、心理,也講到社會,當然更重視環境,這就是佛教的整體。佛教是整體看待,人不是單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佛教講緣起時,常常會讓我們看到,人活在世間,不是隻有一個人,出生時是父精母血生的,是借重父母,然後生下來,不是自己生自己吧!小的時候,包尿布,不會自己包吧?還是別人幫著你包的。喝牛奶,抱的奶瓶還是別人製造的。不管是喝母奶或者喝牛奶,這都是在你之外的形體。長大了,受教育、喝水,或者坐車,打電話,這些全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病了,也還要依靠別人幫助你醫治,講得更有趣,不過講這些話,好像很不吉祥,其實每一個人都會遇上。就是那一天去世了,幫你收屍體的,應該還是別人,不是你自己吧!這就是說明相互依存,不是單獨、孤獨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自己生自己,都在相互依存的條件裡,這是從人際社會來說。

若就自己的身心來說,除了你的身體,還有情緒,感受、思想,你對世間的認識、行為,這些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單一、獨一、唯一的,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而這些關係是相應而和合,而生而滅的。佛法告訴我們,世間是如此相依互存。你可以讓自己安樂,讓自己痛苦,讓自己看清楚而自在,或執著到煩惱一堆,造很多的惡業,關鍵只有一個樞紐,一把鑰匙,就是緣起。

敬請關注公眾號—— 無量菩薩

不一樣的精彩

Tags:緣起修行鞋子佛法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