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溜鬚拍馬、眼中釘,一舉三得”這3個成語原來都跟此人有關

由 聊史補丁 發表于 人文2021-06-14

簡介正因丁謂善於察言觀色,“溜鬚拍馬”,精於討好皇帝和上司,故步步高昇,直到坐上了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宰相之位

成語什麼言什麼諭

寫在歷史邊緣,請關注“聊史補丁”

“溜鬚拍馬、眼中釘,一舉三得”這3個成語原來都跟此人有關

說起“溜鬚拍馬”,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厭惡與此類人打交道。都知道“溜鬚拍馬”就是討好奉承、拍馬屁的意思,尤其是有些小人非常善於拍領導的馬屁,投其所好,然後步步高昇。歷史上不乏其人,比如著名的安祿山藉著“不識太子只識皇帝”討唐玄宗歡心的故事。那麼,這個成語最早和哪個人有關呢?

那就是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有一位名叫“

丁謂

”的大臣。丁謂(966—1037),字公言,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

其人第一天賦異稟,過目不忘。

宋代著名文學家王禹偁曾對其文章讚賞有加,嘆曰:“自唐韓愈、柳宗元之後,二百年始有此作。”贊他是“今日之巨儒。”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才。棋琴書畫、詩詞音律,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名句“

草解忘憂憂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

”這廣為傳頌的名句就是出自他的筆下。

“溜鬚拍馬、眼中釘,一舉三得”這3個成語原來都跟此人有關

第二文武雙全。

丁謂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善於出謀劃策,帶兵出戰。曾平定過西南叛亂,《宋史丁謂傳》記載:“初,王均叛,朝廷調施、黔、高、溪州蠻子弟以捍賊,既而反為寇。謂至,召其種酋開諭之,且言有詔赦不殺。酋感泣,願世奉貢。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大意是丁謂奉命前往,他首先命令停戰,不惜親身涉險,入溪洞見其首領,施以三寸不爛之舌,先用帶有皇帝赦免不殺的詔書安其心;再用錦袍、銀帛相贈許之以利,使叛民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意世代奉貢朝廷,並將誓言燒錄進石柱豎在邊境上以表誠心。就這樣,丁謂兵不血刃解決了一樁叛亂,西南地區從此很長一段時間都很太平。

第三政績顯著。

其擔任三司使(財政部長)期間,廣調研、制定賦稅標準,上報朝廷備案,利國利民。大中祥符年間,禁宮失火,樓榭亭臺,燒了個精光,真宗命丁渭修葺宮廷。丁謂採取了

“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

的重建方案,命人將街衢挖成壕溝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溝,以便將城外的建材透過水路運進城中,等房屋建好後,那些壕溝又成了廢墟垃圾的回填場所,不僅“省費以億方計”(沈括《夢溪筆談》對此有記載),還大大縮短了工期。成語“

一舉三得

”即由此而來。

大家心內肯定納悶,這麼有才華的人,怎麼會和“溜鬚拍馬”扯上關係呢?

原來宋真宗在位的一段時期,宰相是寇準,副宰相就是這位丁謂。顯然寇準的官階比他高。於是丁謂就經常向寇準獻媚。有一次,兩人在一起用餐時,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米粒,丁渭趕緊彎著腰上前,伸出手輕輕的為寇準溜鬍鬚,還藉機誇獎寇準的鬍鬚有多麼漂亮。寇準說了這麼一句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大意是“難道世間還有替人溜鬚的宰相嗎?”自此,丁渭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溜鬚宰相。後“溜鬚”與“拍馬”並用,成就了“

溜鬚拍馬

”一詞。

“溜鬚拍馬、眼中釘,一舉三得”這3個成語原來都跟此人有關

正因丁謂善於察言觀色,“溜鬚拍馬”,精於討好皇帝和上司,故步步高昇,直到坐上了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宰相之位。正因為他有才無德,臭名昭著,尤其是誹謗寇準,導致寇準被貶官,老百姓對其更是痛恨至極。故當時民間有一首民謠:“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謠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謂,“寇老”指的就是寇準。於是,“眼中丁”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到後來,“丁”就慢慢地演變成了“釘”。

“溜鬚拍馬、眼中釘,一舉三得”這3個成語原來都跟此人有關

使奸耍滑之人,其下場自然好不到哪兒去。丁謂得勢後愈發大膽,勾結宦官雷允恭,將送往內廷的重要奏章先行過目,以達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後來這種專權被人揭發出來後,惹怒了當時垂簾聽政的太后。於是雷允恭被誅殺,丁謂也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司戶參軍,四個兒子全被降黜。當丁謂被罷免時,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賀:“眼中拔釘,豈不樂哉!”(《新五代史·趙在禮傳》)

在此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縱是再有才華,如果為人奸邪,不走正道,終歸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

寫在歷史邊緣,請關注“聊史補丁”

Tags:丁謂寇準溜鬚拍馬宰相壕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