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由 海派玉說 發表于 人文2021-06-14

簡介“阿”即“無”,“彌陀”即“無量”,“佛”之一字,有體、有用,本體義為“智慧”,作用義為“覺悟”

彌陀印是法界定印嗎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相,乃形相或狀態之意,相對於性質等而言,指諸法之形象狀態。

法有法相,風有動相,地有堅相,火有熱相等等。真如自體雖能顯現、開發、體悟,然凡夫肉眼不可見,亦謂之相。

故造像,以肖像、雕塑等工藝製造可見形體,以述法界眾生相。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佛說造像度量經》開篇言:

“世尊,因為母說法,將升忉利天土時也。爾時賢者舍利弗,向佛敬禮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間,若有善人不勝懷慕,思睹世尊,願造容像者,則其法如何為之? ”

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暫升天土,未旋斯間,或示無餘涅槃之後,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願造容像者,則須遵準量度法為之。”

然《金剛經》又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既以造像懷禮瞻仰,又欲離諸相而生無所住心,乃是何意?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龍樹法師在“觀四諦品”裡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以一:世俗諦即俗諦;二:第一義諦即真諦、勝義諦。”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些都是本性自足的,然於妄想執著中隨境所轉,顛倒迷離,掩蓋了真如本性的靈光。

為使得這熒熒之光重以顯現,佛陀廣開方便之門,視人根性不同而“當機”說法,接引眾生,一如孔子因材施教。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俗諦為迷情所見世間法,因因緣和合而相對存在的世間之理。而真諦講一切法是夢幻泡影,皆由心現,此心非肉心,而為道心。

二者緊密相和,不可分割,倘若舍俗,易落於虛空;舍真取俗,則入於窠臼。唯二諦圓融,證空證有,證空即有,有即空,非空非有,實生不住之心。

造像、供養佛像,意在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皈依自性佛,覺而不迷。這是一種方便,是俗諦。

大眾口中常念,“阿彌陀佛”,卻不知其為何意。“阿”即“無”,“彌陀”即“無量”,“佛”之一字,有體、有用,本體義為“智慧”,作用義為“覺悟”。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據說極樂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蓮臺,共分九品,諸佛菩薩來接引,同時伴隨九品手印。

兩手相疊,掌心向上,拇指和食指相連,此為上生上品印,這是阿彌陀佛坐相最常見的手印,又稱為彌陀定印。

這是九品手印中級別最高的手印,能使狂亂的一切妄念全都止息。

阿彌陀佛,即為無量智慧、覺悟。這個無量,也是自己的自性,也稱真如本性。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每一尊佛代表著性德的一部分,但是,每一個部分都是究竟圓滿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切諸佛是代表眾生性德,代表“本性”,六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因此,供養佛像,並不在於拜這一尊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的形體,因我禮汝,而汝有靈。我虔心拜見佛之性德,如見己之性德。人佛相交,兩得相見。

於是能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覺悟而得無量智慧。一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姚聖雲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Tags:自性諸佛俗諦手印造像